第49:文化传承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三苏文化涵养增强家国情怀

  文、图|李公羽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眉山三苏祠时明确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例证。苏氏家庭家教家风的养成与传承,对我们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启迪和激励警示作用。

  什么是“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之一,是一个人从家庭角度出发,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是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与责任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立足于诚信、修身、齐家,其理想追求定位为治国、平天下,其行为规范包括自身修养、涵育家风、孝敬慈爱、敬业明德、爱国奉献、天下为公等。新时代家国情怀是青少年成长、人才培养、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增强民族自信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内在动能,也是面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当具有的民族姿态与共同价值。

  2000多年前,《礼记》详细地提出了修身、齐家与治国的逻辑关系:“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古代先贤最早提出并充分论述的家国情怀。

  《礼记·大学》在反复论述“治国在齐其家”时,就告诫世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治国必先齐家,没有人能够做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齐家,就是使家族成员通过各自修身、和睦相处而齐心协力治理家庭。

  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使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融为一体,必要时为“大家”的利益牺牲“小家”利益,以心怀天下“精忠报国”为使命与责任——这也正是程母与少年苏轼就学习范滂展开的对话中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

  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是家国情怀的重要根基;家国情怀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风家训的形成,对于培养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既是内因形成的基本要素,又是外因影响的重要保障。

  涵养家国情怀是学习三苏文化的核心内容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三苏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丰富宝贵,博大精深。近千年来,苏东坡被定义为“文豪”,诗词书画令世代景仰;三苏作为“唐宋八大家”中唯一的“父子档”,更是海涵地负、玉振金声。近现代研究与传承东坡文化,多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探寻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时明确指出“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三苏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苏氏家庭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态度,是我们“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养出来的”,体现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例证。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和深刻背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源流和文化赓续。

  三苏的世界,既有仰望星空的哲理思考和审美享受,又有脚踏实地的治国理政理论和从政实践,生动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长期以来,我们对三苏丰富而深刻的政治、哲学乃至改革理念,欠缺系统梳理,同时也忽略了成就这“一门三父子”丰功伟绩的家教家风。

  纵观三苏家史可以发现,苏氏家族有严厉的家教、严正的家风、严格的家规,以及严明的家训。这些都是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传承力量,也最富教化成效的宝贵财富。“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这一三苏家训,不仅使“一门三父子”名满天下,而且影响子孙,激励后世,融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滋养和增强家国情怀的核心价值。

  说到三苏家教家风,就不能不说传承苏氏家风的核心人物——程夫人。司马光在为程夫人所作的《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高度赞扬程夫人“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司马光认为家中主妇“闺门”,决定着家国兴衰:“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严以律己,通晓时政,非义不取,程夫人以这些严谨而高尚的家教家风相夫教子,是“一门三父子”功业成就真正的“开发辅导”者。司马光称赞她为“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问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人们将程夫人与孟母、岳母,并称为“三大贤母”,是很有道理的。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家教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人才辈出;家教家风差,则往往步入歧途,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就是家风败坏,“其家不可教”。领导干部的家风,绝非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乎党风政风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关系党和国家的命运。这是由无数历史教训反复证明了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庭家教家风问题重要性的直接原因。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中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自我革命”的考验,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就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增强党员干部的家国情怀,这是最基础、成本最低的重要举措。

  当然,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成为三苏那样伟大的人物,但可以通过学习传承和弘扬三苏家风,培养自己和子孙,成为像三苏一样正直仁厚、勤奋刻苦、廉洁奉公的人。因此,学习三苏,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真正认识到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苏东坡为政清廉的情怀是最为珍贵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引用了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说,“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在接受《福建论坛》记者采访时,就曾引用苏东坡《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名句,用以作为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并且指出,“党政机关是否保持廉洁,关系到党的存亡和人心的向背,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命运”。

  少年苏轼从祖父、父亲和母亲的家风传承中,初步领悟到“非义不取”的深刻哲理,亲身感受家族世代“轻财好施”“不发宿藏”的高风亮节,养成一生“人人知我囊无钱”“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的凛然气节。他早年写下《六事廉为本赋》,谈古今官场要害,诸事“各以廉而为首”,力倡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客观上提出了旧时官吏应具有的六项基本素质和相应六个方面端正、刚直的标准。东坡直至晚年于常州弥留之际,仍在最后一首诗中自我声明:“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题为《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引“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即引自苏东坡贬谪海南儋州时所作《论项羽范增》一文。

  可以说,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其一生恪守家教、严执家训、传承家风的结果。这份情怀之所以珍贵,正因为他毕生日日坚守,时时自制,事事如一,践行了自己“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誓言。今人所欠缺的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我们要努力学习、借鉴的,是不断战胜诱惑、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必然要求。

  从党的建设高度重视和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党的重要文献,首次明确要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家教家风建设提高到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目的是要求全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带动和推进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三苏家风家训为榜样,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与国家休戚与共,以天下为己任。全体党员都要加强自身修养,涵养家风,孝敬慈爱,敬业明德,爱岗奉献。要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妇联和共青团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乃至社区服务等职能部门,更应当把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列入常规工作,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不同密度的教育监督管理“网格”,纠正那些仍然认为家庭教育是个人事务、家教问题是家庭琐事等错误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教育和激励全社会共同行动,增强生命自觉,坚持家教传承,保持和发扬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家国情怀。H

  (作者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06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07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08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09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0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1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2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3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4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5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6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7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8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19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20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21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22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23页:作风能力建设
   第24页:高质量发展
   第25页:高质量发展
   第26页:高质量发展
   第27页:高质量发展
   第28页:高质量发展
   第29页:高质量发展
   第30页:高质量发展
   第31页:高质量发展
   第32页:高质量发展
   第33页:高质量发展
   第34页:高质量发展
   第35页:高质量发展
   第36页:高质量发展
   第37页:高质量发展
   第38页:高质量发展
   第39页:思想理论
   第40页:思想理论
   第41页:思想理论
   第42页:思想理论
   第43页:思想理论
   第44页:思想理论
   第45页:思想理论
   第46页:思想理论
   第47页:思想理论
   第48页:思想理论
   第49页:文化传承
   第50页:文化传承
   第51页:文化传承
   第52页:文化传承
   第53页:文化传承
   第54页:文化传承
   第55页:文化传承
   第56页:文化传承
   第57页:决策参考
   第58页:决策参考
   第59页:决策参考
   第60页:决策参考
   第61页:决策参考
   第62页:决策参考
   第63页:市县连线
   第64页:市县连线
   第65页:南海撷萃
以三苏文化涵养增强家国情怀
今日海南文化传承49以三苏文化涵养增强家国情怀 2024-02-15 2 2024年02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