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壮才
有这样一个战斗集体,在“艰苦卓绝,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乃至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上都称得上传奇——那就是彪炳千秋、载入中国革命斗争史册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后来闻名海内外的红色娘子军。
一年零六个月的战斗传奇铸就了娘子军的革命精神
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在乐会县第四区赤赤乡内园村正式成立,这就是著名的“红色娘子军”。连长为庞琼花(后为冯增敏),指导员为王时香。全连有三个排,一排长冯增敏(后为卢赛香),二排长庞学莲(后为李昌香),三排长黄敦英(后为曹家英),每排三班,每个班有10名战士,全连9个班,加上连部的传令兵、旗兵、号兵、庶务、挑夫和3个膳食员,全连共有103人。除了两名年纪较大的庶务、挑夫和一名13岁的小号兵是男同志外,其余都是女同志。她们绝大多数是农村青年妇女,有的来自农民赤卫队,有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
1931年6月,驻乐会县中原墟的国民党乐会县“剿共”总指挥陈贵苑经常带领反动民团武装,对“乐四苏区”进行骚扰。我红三团决定消灭这股敌人,女子军特务连参加。这次战斗布阵于县苏区机关所在地的要道上,以配合主力歼击进犯之敌。
6月26日,红三团主力部队为诱敌深入,设伏歼敌,向万宁县方向开拔;当天夜里,又悄悄撤回来,埋伏在从中原通往乐会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的纱帽岭山林里。敌人果然中计,误认为我军只剩下女子军连保卫县苏区机关。于是,27日一早,陈贵苑带着国民党县兵和文甲、北山等民团二百多人,兵分两路向我县苏区机关扑来。
女子军连按作战计划,佯装退却,诱敌深入。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毙、伤敌军20余人,俘敌“剿共”总指挥陈贵苑和中队长陈传美以下70多人,缴获长、短枪90多支。女子军连机智勇敢地配合红军主力英勇作战的事迹受到根据地军民的赞扬。从此,“红色娘子军”的英名威震琼岛。
之后,娘子军连又参加了多场战斗,包括火攻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据点、文魁岭保卫战、马鞍岭阻击战,在琼崖苏区军民中传为佳话。
随着女子军特务连声威大震,要求参军的妇女越来越多,琼崖特委决定扩编女子军特务连。1932年春,特委决定将女子军特务连中的两个排从乐四区调往琼东四区,在红军独立师师部担任警卫任务,归红一团建制;留下来的一个排以其为基础,吸收女青年扩编为女子军特务连第二连,归红三团建制,由黄墩英、庞学莲分别担任连长和指导员,下辖两个排共60人。一排长由李昌香担任,二排长由王振梅担任。
女子特务连主要任务是保卫红军师部和苏维埃政府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必要时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打击敌人。除了战时英勇杀敌外,平时配合当地苏维埃政府深入到各村开展活动,是一支十分活跃的宣传队。没有军事行动时,她们帮助老百姓干农活,在乐会县委县苏维埃的支持帮助下,自己动手利用当年侨属军属烈属的农地办起了红军农场。
女子特务连积极工作,表现突出,经常受到上级嘉奖。特委书记冯白驹后来在回忆女子军连的事迹时,赞扬:“娘子军活动在苏区和群众结合得很好,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干各种农活,很受群众拥护。作战很勇敢,有一次娘子军配合主力作战打败敌军,以连为单位计算缴获,娘子军还占第一位。”
1932年7月,琼崖革命遭遇危难情势,广东反动当局急令第一集团军警卫旅旅长陈汉光率部3个团1个特务营和空军一个分队共3000多人急驰渡琼,向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为反制敌军围剿,特委决定:留一部分红军在原地开展游击战,牵制敌人,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红军师部向母瑞山根据地转移,在琼东、定安交界的马鞍岭留下女子特务连和红一营阻击敌人。她们顽强反击,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敌人的猛烈进攻。完成阻击任务后,女子特务连第二班又留下掩护其他同志撤退,全班8位战士在弹药断绝的情况下,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最后全部牺牲在阵地上。
女子特务连注定以她们的青春热血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永远定格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历史丰碑上:这个英雄集体,从成立到解体的一年零六个月,参加战斗50多次,有19位战士英勇牺牲;女子军第一、二连解体后,连长、指导员等7人被捕入狱,先后押送阳江、中原、府城监狱和广东感化院“感化”改造。直至1938年10月国民党广东当局迫于全民族抗日压力才将她们释放出来。近7年间,她们遭受非人的铁窗煎熬,受尽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是没有一人变节当叛徒。女子特务连解体后,失散民间的女子军战士都尽其所能和可能参加支持琼崖革命。冯增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党组织,成为琼崖纵队战士,直至海南解放,之后成为海南和平建设的一名基层干部。1959年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授予她一支步枪,勉励她守卫海南再立新功。女子军老战士王运梅,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00岁高龄时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是中共党史上百岁申请入党第一人,也是至今唯一一人。正是在她们英雄品格的感召下,琼崖革命成就了“木兰从军”的历史画卷,至海南解放前夕,琼纵拥有兵力1.8万余人,其中女兵3600人。这个传奇的英雄群体还浇灌出永远不会过时的琼崖娘子军的革命精神:紧跟党走,敢为人先,英勇奋战,坚贞不屈。
弘扬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的时代化实践
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整建制军事组织,仅存在一年六个月,但她们的事迹和精神在海南、在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解放斗争史上都具有深刻影响和意义。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对红色娘子军作过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世界革命的典范”“红色娘子军是世界妇女争取解放斗争的光辉典范”。
为弘扬娘子军的革命精神,将之转化为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内生动力,我们奋力进行时代化探索实践。
——娘子军形象搬上银幕。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公映,吴琼花、洪常青的形象一时间成为人们学习谈论的话题。
——娘子军形象搬上芭蕾舞剧。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按“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要求创作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1964年9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大获成功,以艺术形式向观众宣扬了“紧跟党走,敢为人先,英勇奋战,坚贞不屈”的红色文化经典。至今,《红色娘子军》仍是中央芭蕾舞团保留剧目。
——娘子军形象走进纪念园。1985年,琼海县(今琼海市)政府在嘉积镇南门街心公园兴建红色娘子军雕像,雕像由琼海籍雕塑家崔开宏设计创作,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代巾帼英雄肩背竹笠和步枪、脚穿草鞋、眺望远方的光辉形象。雕像底座正面镌刻“红色娘子军”,底座背面镌刻碑文:“红色娘子军1931年5月1日创建于乐会县第四区革命根据地。她们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项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伏击沙帽岭、火攻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据点及马鞍岭阻击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琼崖革命立下功勋,斯为妇女解放运动之旗帜,海南人民之光荣,娘子军革命精神永存!”
1990年,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红色娘子军雕像为重点革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于1998年开始兴建,2000年5月1日建成开园,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园由和平广场、纪念广场、红色娘子军纪念馆、椰林寨、旅游服务区等五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00亩。2023年9月23日,历时两年多修缮改造后,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重新对公众开放。修缮一新的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建筑面积3588平方米,展陈面积为1760平方米,全面展现了红色娘子军的革命历史和相关文艺作品。
——娘子军形象搬上电视剧。电视剧《红色娘子军》于2005年上映。它以电视连续剧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女子军群体忠贞不屈英勇斗争的历史画卷,演绎了琼崖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综上,人们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和景点景区等平台诠释弘扬娘子军精神,沉浸式感受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娘子军精神在社会各界得到广泛认同和强烈反响。
弘扬娘子军革命精神的路径形式创新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调研,殷切嘱托海南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并指出,要用好海南琼崖纵队纪念场所、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红色资源。
弘扬娘子军的精神,踔厉奋进建设海南自贸港新征程,是在海南的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一次赶考。我们坚信,只要秉持与娘子军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经济特区精神,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就能交出不负江山不负人民的海南自贸港优异答卷。
——推进弘扬娘子军革命精神的路径创新。主要抓手就是建设海南首个非国有的红色娘子军成立旧址博物馆。该项目的建设源于海南自贸港出台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海南省政府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指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出资、对标国际、集群发展’的思路,鼓励各市县利用古村落、古建筑、景点景区集中设立体现区域特色、行业特性以及民族(民俗)文化的各类非国有博物馆。”给予项目建设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奖励补贴;被评定为国家三级、二级、一级的非国有博物馆,依次给予一次性补贴800万元、1000万元和1500万元。项目按3A级景区体量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红色娘子军成立旧址历史纪念馆、中共琼崖乐会县委(县苏维埃)机关驻地和红军农场,由企业实体化投资建设运营,分两期建设。
——推进弘扬娘子军革命精神的形式创新。主要是对中共琼崖乐会县委(县苏维埃)机关驻地的县委办公室、妇女工作部、组织部、印书局、军械部、少年儿童工作部、经济贸易委员会、地下交通站(堡垒户)、县委食堂和红军“猪寮”等旧址按原貌进行恢复性改建或重建,收集和仿制一些当年办公和生活物件对其驻地室内按原样摆设,向后人展示当年历史场景与革命斗争峥嵘岁月,使其从中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洗礼和教育。
——推进弘扬娘子军革命精神的内容创新。在当年红军农场原址上,融合研学基地需求,建设以“凤梨+沉香”种质资源引进试验试种生产基地为载体的农耕体验区与生活体验区。前者向在读的大中小学生“原汁原味”展现红军农场农耕活动场景,“原汁原味”地组织开展全过程全天候农耕活动体验。后者是在红军农场田间地头建设“红军草寮”,按当年的模样添置生活起居物件。“原汁原味”细项包括生火做饭、洗漱、衣着洗换、就寝被褥使用等,提供“当一天农民、当一周农民”沉浸式起居生活体验消费,让后来人感同身受地去考量去感念革命先辈们革命创业的艰苦卓绝,唤起他们对初心使命的认同敬畏和守望。
——推进弘扬娘子军革命精神的格局创新。协调争取全国妇联、中组部等有关部门支持,借鉴甘祖昌干部学院或梁家河培训学院的办学机制模式,集成综合推进弘扬娘子军革命精神的路径、内容和形式创新和资源要素,创办填补空白的中国妇女干部学院,打造以娘子军革命精神为底色的主要服务全国女性干部政治培训的阵地。H
(作者系海南省万泉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海南省党史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