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和国际经贸往来的基本规则,是国家创新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评价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的独特政策优势,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构筑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强省,对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扎实推进的实践与成效
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知识产权工作坚持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健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全方位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以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助力自贸港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和推动知识产权高地建设。海南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快速增长,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营业收入达到1258亿元。崖州湾实验室挂牌运行,海洋国家实验室海南基地纳入建设方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获批建设,海南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心获批成立,并完成海南首个蓝碳生态产品交易。
探索建立与高水平自贸港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下称《条例》)采用综合立法方式,创新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和驰名商标等保护规则,完善11条规定为全国首创条款。出台《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海南省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打造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实践收获制度集成创新成果。海南“打造跨境电商联合执法新模式 构筑知识产权保护新屏障”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一批典型案例。知识产权证券化全国首单成功实践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新融资模式。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核准改革试点扎实推进。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效明显,隆科“638S”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都蜜5号”植物新品种临时保护期使用费纠纷案,分别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和典型案例。
市县知识产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海口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称号。2023年11月,海口火山荔枝入选全国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推行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聚力打造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建立全国首个面向深海科技和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全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和全国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先行示范区。
截至2023年9月,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776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7.5件。2023年1-9月,发明专利授权量1774件,同比增长52.8%。截至2023年9月,全省商标有效注册量分别为231213件,其中共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件,地理标志商标108件,用标企业316家。
正视当前知识产权强省建设面临的问题短板
一是高水平创新资源不足,知识产权转化率不高。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总体数量相对较少,高科技创新主体的短缺,制约了海南知识产权工作的高水平发展。同时,加速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知识产权创造速度加快,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提出更多挑战。
二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紧缺,专业执法力量偏弱。市县知识产权局人员配备不足,市县专利管理职能移交市场监管局后,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存在不足。市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待加强。服务平台与专业服务机构人才队伍质量不够高,一些市县缺乏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三是知识产权制度落实和机制运行成效需要提升。一些市县知识产权工作经费保障不足,重点发展产业与知识产权结合不够紧密,优势企业培育数量少。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行刑衔接、司法鉴定和行政调解司法确认等工作质效需进一步提升。技术调查官制度作用发挥、海外纠纷应对人才培养、调解员和仲裁队伍建设、海外知识产权案例和风险预警信息服务供给等方面有待加强。典型案例和试点经验宣传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四是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优化。海口专利代办处由于机构和人员编制原因,目前仅有4人,承接专利业务及服务工作存在困难。2018年机构改革后,涉及植物新品种、版权、执法的工作分别归属多个职能部门,省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市县工作缺乏有力抓手。
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知识产权强省的对策思考
以知识产权的创新创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知识产权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按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描绘的宏伟蓝图,奋楫笃行,奋发有为,让美好蓝图变成生动实景,努力实现到2035年我省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前列,知识产权强省基本建成的目标。
激发动力活力才能迈入知识产权创造“快车道”。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活水,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要以科技成果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飞跃。聚焦重点推动科技创新。聚焦科技自强自立,遵循海南科技创新逻辑,着力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效农业产业、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产业,积极推动形成全方位发展格局,全力实现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三年行动顺利收官。推动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实施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聚力攻坚打造科创高地。更高标准打造“1+2+5”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本地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对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攻关任务,尽快实现将研发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速扩容,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精英梯队”,打造南繁种业创新链、产业链全链条,建立深海企业集群,建设航天科技领域高技术企业创新圈,开辟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新赛道。进一步打通堵点、提升动力、激活市场,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聚集成果加速运用转化。推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落地落实,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机聚合,释放企业对知识产权成果的强烈需求,激活企业内生动力。进一步优化政策、分类施策、积极谋策,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探索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梳理盘活存量专利,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专利开放许可降低交易成本、加速对接转化的制度性作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制度设计,将更多开放许可专利精准匹配惠及省内外中小微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共建共享。
瞄准有力有效才能织密知识产权保护“一张网”。深入抓好《条例》贯彻落实,继续完善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推广“区块链+公证”应用,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支撑作用,强化信用监管和服务机构监管,实现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在学习宣传上下功夫。要学懂《条例》内容,学通《条例》精神,主动用《条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法治化轨道行稳致远,提升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在对标对照上下功夫。要按照《条例》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提出“海南方案”,综合运用多元方式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加强监管和执法,护航知识产权运用。在依法用法上下功夫。要以严实的作风、规范的执法、法治的思维依法调解纠纷,严格查处案件,形成严厉的震慑和严密的保护,让法律法规真正“长出牙齿”,全领域推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持续深化优化才能搭建知识产权服务“连心桥”。推进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协同发展,构建“有为政府保基础、有效市场促高端”的服务格局,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叠加效应,聚焦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服务需求,助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多元化提质增效。发挥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构建供需匹配的分层服务机制,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推进市县公共服务覆盖更广、服务更好、体验更优。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发布个性化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推广应用已建成的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相关公共服务产品,促进知识产权信息的共享开放和有效传播利用,实现公共服务效能最大化。推进服务业集聚专业化提档增速。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营造良好行业发展环境。加大线上公益培训力度,加快推动学科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衔接,出台激励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措施和服务业人才优惠政策,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行业准入管理,推进服务业集聚区优化升级,打造服务集群品牌。围绕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实施专利导航项目,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保障链条。加强对高校院所、企业、服务机构的支持,进一步完善高价值专利培育、知识产权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投入保障,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专利转化。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运营的市场体系,发挥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作用,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和权属保护。
推动共谋共建才能跑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加速度”。积极发挥海南自贸港的区位优势,协同多元主体共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海南模式”,努力打造国际知识产权高水平人才聚集地。扩大交流合作。建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制度,探索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省科技项目,推广科研项目经费跨境支付。推动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发展。深化国际合作。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要率先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的知识产权相关任务,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为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提供更多海南经验和实践。助力企业“走出去”。推动我省首个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加快建设,为企业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服务和高效便捷的风险防范与纠纷应对服务,组织风险防控培训与宣传,有效提升相关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依托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打造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发挥海南国际仲裁院优势作用,对接国际商事和知识产权争议解决规则,打造知识产权国际仲裁和调解优选地。H
(执笔人:司海英,双李一洪,刘军)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