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详钰
文昌灰塑起源于南宋闽南移民文化,历经500余年,融合中原、南洋、华侨等多元文化基因,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2023年5月10日,省委书记冯飞在文昌会文镇十八行村,现场观摩文昌灰塑创作,指出要高度重视灰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传承人培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活力。2023年12月28日,文昌灰塑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编号Ⅶ-7。
发掘文昌灰塑文化价值的意义
保护中华多元文化的历史记忆。文昌灰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华侨文化、南洋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西方文化的历史记忆,呈现了500年来文昌居民独特的智慧、技艺、传统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还原文昌先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为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发掘优秀文化遗产的丰富创意。文昌灰塑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无尽的创意与灵感宝藏,其独特的艺术造型、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历代匠人的记忆与智慧。它既可以成为文创产品设计的独特元素,也能为影视、动漫创作提供灵感源泉。深入研究文昌灰塑,能为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要素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其活态传承,通过民众参与和实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推动文昌灰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为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资源,一方面对于促进文昌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推动文昌灰塑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
增进海内外文昌人的文化认同。据侨务部门统计,目前旅居海外的文昌人超过130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文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可以使海内外的文昌人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破解文昌灰塑传承危机的原因
材料与工艺存在局限。灰塑主要由石灰、纸筋或草筋等材料制成,未经过烧制,质地相对脆弱。由于直接暴露在建筑的屋顶和外墙,长期遭受风吹、日晒、雨淋,容易受到侵蚀和损坏。灰塑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包括扎制内部支架、层层塑形、彩绘上色等多道工序,从而导致制作周期较长,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建设的需求。
社会与环境出现变迁。随着时代发展,建筑风格和形式不断变化,现代建筑多采用新型材料和设计理念,灰塑失去了依附的载体。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交融,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倾向于简洁、现代、国际化的风格,对于传统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灰塑艺术的兴趣和欣赏程度降低。
保护与传承存在风险。灰塑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传统方式,传承渠道较为狭窄,这种传承模式往往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和教材,导致技艺传授的随意性较大,传承效果极不稳定。部分灰塑匠人因循守旧,在题材、形式、技法等方面创新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变化。
推动文昌灰塑活化传承的建议
构建制度保护框架。建议制定文昌市灰塑技艺保护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中灰塑修复面积不得低于一定比例;进行数字化建档,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文昌各处古建筑经典灰塑建模,建立含高清影像、匠人口述史等云端数据;开展生产性保护,培育“灰塑+”产业,推出建筑构件盲盒、灰塑纹样充电宝壳、手机壳等文创产品。鼓励实施校园传承计划,在全市中小学开设灰塑兴趣课程,邀请灰塑传承人进校授课,让学生亲身参与灰塑制作;在文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立灰塑工艺专业,实行“2年课堂学习+1年大师工作室实践”培养模式;推动国际工坊计划,与马来西亚槟城侨社合作,每年选派匠人参与南洋建筑修复项目,实现技艺反哺与跨界融合;还可探索推行灰塑认养计划,允许海内外企业和个人冠名资助特定建筑灰塑修复,认养者可获得修复过程录像及NFT数字证书。
探索空间技术融合。打造线性文化遗产廊道,推出灰塑主题精品旅游路线,串联铺前胜利街、文南老街、十八行村、文昌孔庙等灰塑密集区,打造“南洋灰塑风情走廊”;凭借龙楼镇、东郊镇航天发射带来的引流效果,引导民间资本建设“非遗+航天”主题民宿,为“非遗+内容”的文创产品提供一个国际性的展示平台。在推动材料科学突破上,可以尝试与海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研发抗台风灰塑新材料,在传统配方中引入纳米二氧化硅、高性能纤维等添加剂,提升灰塑材料的强度、韧性与耐候性。还可以利用区块链溯源,为每件灰塑作品生成NFT数字证书,创建唯一数字身份,在制作环节,将原料采购、工艺步骤、艺人信息等数据实时上链,在运输展览环节,记录物流轨迹、展示环境等信息。
推动文化认同重塑。建议开展社区参与计划,开展“我家灰塑故事”征集活动,将居民家族史融入定制灰塑设计,为侨胞家庭制作“下南洋”主题门楣等;可在文南老街改造中实施“居民共建”计划,每户参与灰塑设计的家庭可获得政府补贴,优秀作品纳入街景永久展示,这种“政府引导+居民创作”的模式,将推动文化传承成为社区治理的有机组成。推动IP融合,创办灰塑艺术展览等活动,全面立体地展示灰塑艺术技艺;还可以结合南洋文化节,举办含有灰塑主题的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烟花表演等;在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植入灰塑主题元素,设计开发以灰塑元素为核心的专属IP形象;甚至可以主动联名《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当红IP,开发流量形象灰塑摆件。
打造产学研协同平台。建议文昌市旅文局联合省博物馆启动“热带建筑装饰比较研究”专项工程,构建多维度学术实践网络。组建跨机构研究团队,由省博物馆对实物样本进行分析,由文昌方面负责田野调查与匠人访谈,首期完成文昌、海口、琼海灰塑建筑测绘,涵盖琼北民居、南洋骑楼两大谱系;构建数字化档案文库,采用相位扫描激光雷达对铺前胜利街、文南老街、十八行村、文昌孔庙、海口骑楼老街等核心片区进行毫米级精度建模,建立灰塑纹样数据库,同步建设“数字灰塑资源库”,开放高清图档及匠人口述史视频,供学界免费调取研究。
引入金融赋能机制。建议构建多元化资金池,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位一体资金体系。可联合海南银行推出“灰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贷”,为具有轻资产、弱担保特点的非遗项目经营性小微企业量身打造创新金融产品;推动文化产权质押融资,允许灰塑非遗传承人以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文昌农商行最高按评估值70%放贷;推出灰塑修缮保险产品,促成人保财险定制“灰塑全周期守护险”,涵盖自然灾害损失、技艺失传风险、知识产权侵权,政府补贴部分保费,企业投保可抵扣企业所得税,逐步覆盖全市灰塑保护名录建筑;探索实行公益信托制度,成立“文昌灰塑非遗保护信托”,委托海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作为管理人,接受企业、华侨捐赠并定向投资保护项目,捐赠方可享受“抵税”政策,首期募资用于全市骑楼灰塑修复。
构建国际传播网络。文昌应积极推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借助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晤机制,将灰塑联合申遗纳入“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发起“海上丝绸之路灰塑保护基金”;推进跨国申遗的协同机制,推动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联合马来西亚国家文物遗产局、新加坡文物局等东盟国家机构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建筑装饰技艺国际研究院”。构建跨境遗产廊道,联合中国旅游集团、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串联中国文昌骑楼群、马来西亚槟城侨领宅邸、越南会安华人会馆等节点,设计“海上丝绸之路灰塑溯源之旅”跨国线路。逐步实现跨境灰塑建设修复合作,包括与马来西亚、泰国等签订百年骑楼联合修复协议,为正式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建筑装饰技艺”世界非遗奠定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已从单一技艺抢救转向系统性生态构建。通过本土化制度创新、跨区域经验整合、新技术融合应用的三维联动,文昌灰塑可以探索出一条兼顾文化原真性与当代生命力的非遗活化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文化基因解码—现代价值转化—全球话语建构”的闭环,使千年灰塑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文化地标。这一实践创新既能为热带地区建筑类非遗保护贡献“活态传承—数字赋能—社区共建”三位一体范式,又能以“灰塑为媒、技艺为桥”的方式,通过南洋华侨文化圈的情感共鸣,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支撑起具象化的战略支点。H
(作者单位:文昌市委党校)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