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理论琼崖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

  文|陈红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精辟论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历程中的认识升华

  “两个结合”的提出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必须将其放到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去把握,历史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彼此契合”升华到“互相成就”的必然逻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现代文明冲击下,中华民族面临着文明形态转型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面临着如何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适应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等系列问题。在这一阶段,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并初步发现两者的契合性。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出了初步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新文化”与新政治、新经济并列,作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回答了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问题,进一步认识、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传统文化政策上进行了积极调整和有益探索,推动“两个结合”的继续演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邓小平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对国内外、党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第一个结合”不动摇,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同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方法论问题和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观点。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问题,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了“两个结合”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有效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指出“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也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提出“第二个结合”,并提出“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大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两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新文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第二个结合”摒弃割裂传统的“非此即彼”和丧失主权的“削足适履”,超越古今之辩、中西之争、体用之别,以“体用贯通”的智慧构建起新的文化范式,使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博弈中,既坚守精神命脉,又彰显时代气象,展示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与生生不息的演进活力,将“两个结合”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两个结合”是建立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两个结合”中守好“魂脉”和“根脉”,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魂脉”承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熔铸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破除封建糟粕思想桎梏,淬炼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机。而“根脉”蕴含哲学智慧与人文精神,滋养马克思主义的本土生长,为理论创新提供文化沃土,赋予其鲜明的民族气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旨向,又承续《礼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又深植“民惟邦本”“天下为公”的中国政治智慧。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在方法论层面呈现“批判继承”与“守正创新”的双向奔赴,是在文明基因解码中实现的同频共振。

  “‘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血脉和基本基因,“两个结合”为文化传承指明方向,使中华文明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既是对“斧斤以时入山林”生态伦理的传承,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表达。又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又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深度契合。由此可见,守护好文明血脉中最本真的精神内核,并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是中华文化始终保持根深叶茂、源浚流长的关键路径,在文明传承中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经由“两个结合”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认识的新发展,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东方智慧,“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升华为实践哲学的时代形态,“讲信修文”的邦交理念体现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些原创性理论成果重构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呈现了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于维系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打破“文明优越论”桎梏,以“和合共生”哲学理念为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文明新范式,以“各美其美”的胸襟为世界文明多样性注入了新动能,彰显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贡献。

  “两个结合”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最大法宝

  “两个结合”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方法论,推动传统文化实现从“活态传承”到“系统重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既彰显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性作用,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精神动能,实现继往开来,绘就文化实践新画卷。“两个结合”与“两创”,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创性思想,二者紧密连接、互融共进,共同激发了中华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面向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用好用活“两个结合”,是激活文化发展新动能的根本遵循,推动“两创”实现“质”的跃升。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现代视听语言重构《诗经》《楚辞》意象,实现经典IP的时尚转译;舞剧《只此青绿》以现代舞台艺术再现《千里江山图》,将画作中的山水意境与色彩运用元素融入舞蹈,实现了经典画作的文化焕新。这些“两创”文化实践通过“继往”筑牢文化根脉,以“开来”激发时代活力,使传统文化从静态的“博物馆陈列”转化为动态的“社会生产力”,真正做到让传统文化“出圈”,让当代表达“出彩”。

  构建“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人才培育”的三维机制,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科技赋能方面,《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旨在推动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实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5G+AR技术推动敦煌莫高窟开启数智化新时代,《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助力学术研究跨越时空,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探索。制度设计层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构建起从保护到传播的完整链条和技术策略,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为文化创新注入源头活水,推进了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人才培育领域,“新文科建设”推动古典文献研究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发展,夯实了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综上,科技文化相融的实践探索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百年变局中实现更大作为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文化+”模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推动文产共生,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功能双重发力,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是推进“两个结合”深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文旅融合领域,故宫博物院以“数字文物库”赋能文创开发,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西安大唐不夜城依托唐代建筑复原与沉浸式演艺,打造“活态历史街区”,实现夜经济景区影响力全国排名第一。在社会参与层面,上海的“徐家汇书院”是联通人与城市的海派文化新地标,北京朝阳区“非遗工坊”邀请市民体验传统技艺,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组织—民众参与”的文化传承网络。可见,文产共生的实践探索不仅激活了传统资源的经济价值,更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弘扬新风正气的精神纽带,彰显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价值。H

  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海南师范大学)(21SZJS46011658)项目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要言要论
   第07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第08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第09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第10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第11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第12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第13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第14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第15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16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17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18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19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20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21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22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23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24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25页:共享开放机遇 共创美好生活
   第26页:院士论坛
   第27页:院士论坛
   第28页:企业一线
   第29页:企业一线
   第30页:企业一线
   第31页:企业一线
   第32页:企业一线
   第33页:企业一线
   第34页:学思践悟
   第35页:学思践悟
   第36页:学思践悟
   第37页:学思践悟
   第38页:学思践悟
   第39页:学思践悟
   第40页:学思践悟
   第41页:学思践悟
   第42页:理论琼崖
   第43页:理论琼崖
   第44页:理论琼崖
   第45页:理论琼崖
   第46页:理论琼崖
   第47页:理论琼崖
   第48页:理论琼崖
   第49页:理论琼崖
   第50页:理论琼崖
   第51页:理论琼崖
   第52页:理论琼崖
   第53页:理论琼崖
   第54页:文化传承
   第55页:文化传承
   第56页:文化传承
   第57页:文化传承
   第58页:文化传承
   第59页:文化传承
   第60页:文化传承
   第61页:乡村连线
   第62页:乡村连线
   第63页:乡村连线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
今日海南理论琼崖47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 2025-04-15 2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