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决策参考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夯实发展基石 擦亮特色名片 打造基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海南样板”

  文|张先昌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立足“小财政”办“大教育”理念,围绕“补短板、调结构、促公平、提质量、突特色”教育目标,举全力推动基层教育高质量发展,我省教育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截至目前,海南“双减”各项监测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社会、家长对“双减”和“阳光快乐教育”高度认同,国务院2020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海南教育总体满意度、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整体感受等分项指标全国第一。

  我省基层教育发展成效明显

  一是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为引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19个市县全面完成引进任务,引进并建成开学的中小学幼儿园项目74所、已签约在建9所,共计将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近16万个。全省投入1.5亿元,面向全国引进300名“好校长、好教师”,其中75.3%的引进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市县、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任教。近3年,各市县自主引进招聘优秀校长、骨干教师338名,招聘教师8033名。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公费培养师范生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累计培养公费师范生1599名,招聘农村特岗教师7288人(含尚未入编的1876人),约占农村教师的17.9%。目前,“两校一园”工程促使学生从中心城市“回流”成新趋势。万宁市引进北师大优质教育资源创办北师大万宁附中,2015年至今,万宁共计5321名学生陆续从周边市县回流。

  二是协同推进“双减”与“阳光快乐教育”,着力打造海南中小学生“特色印记”。省委、省政府将“双减”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成立21个省级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19个市县全部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省教育厅统筹协调指导各市县、各部门协同推进“阳光快乐教育”。一方面,出台《海南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等20余项重要政策,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案例指引》,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另一方面,制定实施《进一步打造海南中小学生特色印记行动方案》《中小学核心素养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等,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上,着力打造“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劳诚实、文明朴实”的海南中小学生“特色印记”。全面普及中小学生安全游泳教育,2021届小学毕业生全部学会游泳;在全省推广田园课程实验,全省230所中小学校参加,涉及7万多名学生,实现19个市县全覆盖。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开发具有海南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琼剧、黎族织锦等地方和校本精品美育课程,推动每个学生至少掌握1-2项艺术特长,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三是“不让一个小孩掉队”,全面构建海南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省委、省政府已连续5年将特殊教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做到“不让一个小孩在教育的路上掉队”。近5年来,全省投入近4亿元发展特殊教育,连续实施两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已实现人口30万以上的市县全部建有特教学校、全省所有乡镇中心学校全部建有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两个“全覆盖”。省级和所有市县全部成立了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全部开办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海口、东方等特教学校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儋州、东方开办特教幼儿园。2021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比2016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海南将加大特殊教育财政投入,重点支持新建和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工程,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实现全省每个市县(区)都建有特殊教育学校。 

  四是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搭建技术人才培养“立交桥”。“十三五”期间,中职学校从71所调整为47所,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在校生15.2万人,5年间增长16%;高职专科学校从11所增至13所,在校生10.91万人,增长42%,超额完成国家高职三年扩招任务;建成12所中职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26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44个重点特色专业群,打造了一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平台。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推进中高职“3+2”连读等7个改革项目,试点推进应用型本科设置专业研究生项目,推动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搭建起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项目实施以来,专业选择契合海南省产业发展战略,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职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日臻完善,受益学生累计达近10万人。探索实施“一人一案”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施“旺工淡学”酒店业人才培养项目,以“招工+培养”的校企联动形式招收1.5万多名从业人员到校就读,有力提升了从业人员技术技能水平,该项目入选海南自贸港首批制度创新案例。开展职业院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全省职业院校与1700多家企业达成紧密合作关系,覆盖11个自贸港重点产业园区。5年来全省职业院校累计输送毕业生62万余名,连续10年毕业生就业率中职保持95%以上、高职达92%以上,2021年毕业生留琼率中职85.4%、高职82.5%,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人才支撑。

  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诉求建议

  虽然我省基层教育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但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难下沉,乡镇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短板愈加凸显,偏远山区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仍任重道远,历史欠账较多、体制机制不完善、基层人才专业化发展受阻、教学成果难以持续巩固等短板问题亟须关注解决。乡镇教育的成败,事关乡村振兴伟大工程的实施,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个真实缩影。要恪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理念,增强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各级政府应持续发力,固本强基、补足短板,全面统筹推进我省基层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统筹推进优质均衡的“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落后地区倾斜。一要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合理构建教育资源的“蓄水池”。建议各市县在遵循“科学评估、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等因素,切实摸清教育资源、人员配备、学位供需、师资配备的基础家底,合并空村小班小校,统筹构建以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的学校网状格局,引学生分流,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加大引进国内其他优质教育管理团队、师范类人才的力度,整合校际资源、社会资源、高校资源、国际资源等各类资源,以合作托管等方式惠及县域内其他具备教育基础的学校,做大教育资源的蛋糕。二要启动资金与土地的“储钱罐”,保障落后地区的资源供给。市县政府要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两增不减”要求,教育资金要足额计提足额安排用于教育。制定“十四五”期间教育用地保障方案,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探索城乡间转移用地指标,做好闲置教育用地置换、调剂、再开发利用工作,在引进优质资源和教育项目建设上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三要灵活调控教师流动的“松紧阀”,让优质师资能安心在基层建功立业。一方面做好基层教师的生活保障,提升同岗位不同区域的待遇标准;对引进人才积极落实住房、职称评聘、工资绩效、评先评优等待遇,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在基层服务年限上细化政策,在服务年限内不得转岗、借用、调动的大方向上,探索出台基层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允许一定比例排名靠前且有调动需求的教师调动。四要进一步细化人才引进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建议各市县破除招聘人才过程中对于学历、资格证的限制,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不断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重点以能力、实绩、贡献率等评价人才,挑选出真正适用于基层教育的人才。

  二是持续发力巩固教育改革创新成果,进一步推动教学成果落地开花。一要进一步优化“两校一园”工作模式,推进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出台细化相关政策发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师资区域性轮岗、培训、委培、授课的机制,结合必要的量化考核措施,以合作托管等方式带动县域内其他具备教育基础的学校,形成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扩大覆盖面的良好局面。二要加大基层学校信息化资源等硬件设施支持力度。在利用好国家中小学生网络资源平台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建设面向全域的在线共享平台,重视“互联网+”条件下的各类教育资源开发,资金重点配备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购置更新,破解开不好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资源和城市学校差距明显等难题。三要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继续深化“阳光快乐”教育。一方面,强化执法监管,修订《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夯实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基础,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提升教学服务保障水平,通过中央特岗计划招聘、专项招聘等途径,加大音体美、劳动、思政、科学等学科专任教师招聘数量,充实扩大特色学科教育教师队伍;依托琼台师范学院开展全省农村小学教师音体美脱产研修项目等,解决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参与教师不足问题。

  三是切实理顺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编制使用效能,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要科学定编、转岗分流、调剂使用,提升教师编制的使用效能。建议选取部分市县开展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试点工作,试点市县结合实际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对基层“占编不上课”的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考核,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转到后勤保障、教学服务性岗位,通过系统内换岗、系统外转岗等方式调整分流。对总量超编情况,要严控新进人员,逐步消化超编人员,可在编制总量内从其他学校、地区的空余、预留编制中进行灵活调剂,实行缺编即补,灵活调剂的用编模式。对学科性缺编情况,重点加强幼儿园教职工和中小学音体美和思政课教师的编制配备,解决好结构性教师短缺的配足配齐问题。对临聘教师入编难情况,建议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解决临聘教师待遇以及职级晋升问题,确保同工同酬,在开展教师招聘工作时,可参照往年“贫困户专岗”模式,允许市县每年调剂一定编制指标,面向临聘教师队伍定向招聘。对因二、三胎产生的临时性缺编情况,建议给予学校充分的临聘、代课教师名额或在核定编制总量时设置一定的富余编制。二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畅通教师专业晋升渠道,激发农村教师队伍活力。一方面,推动落实《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将考核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评聘、奖励评先、分流转岗挂钩,逐步建立“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教师任用机制,破除岗位聘任“终身制”。另一方面,对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的中小学教师,实施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畅通农村教师的专业晋升通道。H

  (作者单位:省政府办公厅)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06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07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08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09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10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11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12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13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14页: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15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16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17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18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19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0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1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2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3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4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5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6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7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8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29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0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1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2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3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4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5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6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7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8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39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40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41页:持之以恒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
   第42页:学思践悟
   第43页:学思践悟
   第44页:学思践悟
   第45页:学思践悟
   第46页:学思践悟
   第47页:学思践悟
   第48页:学思践悟
   第49页:学思践悟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决策参考
   第52页:决策参考
   第53页:决策参考
   第54页:决策参考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工作交流
   第57页:工作交流
   第58页:工作交流
   第59页:工作交流
   第60页:工作交流
   第61页:市县连线
   第62页:市县连线
   第63页:南海撷萃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夯实发展基石 擦亮特色名片 打造基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海南样板”
今日海南决策参考55夯实发展基石 擦亮特色名片 打造基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海南样板” 2022-09-15 2 2022年09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