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可以说,建设好自贸港就是海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特色自贸港,海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尤其在彰显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既具有独特优势也肩负独特使命。
坚定不移推进海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投身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履行好海南自贸港推进国家战略建设的历史使命
在主持召开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对于制造业基础薄弱的海南而言,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弯道超车”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是21世纪新质产业的代表。新质产业不仅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某一区域具有强大战略引领力,而且成长方式也不同于前三次产业革命的要素型驱动,转而趋向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和制度创新密集等创新型驱动。后者恰是海南在自贸港建设中凭借特殊政策奋力转换“新赛道”的优势所在。
2020年以来,抓住国际发展动向与自贸港政策良机,海南省委当机立断将“陆海空”(种业、航天、深海)列为未来三大产业。这既是新质之基,也是转型之根。以航天为例,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是中国首个具备商业性质的滨海发射基地,也是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过去几年,哪怕在遭遇疫情严重冲击时,航天城的建设也未曾停顿。航天城依托航天发射场,加快基础设施和企业招商步伐,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加速打造航天产业集群。2023年11月,卫星研发中心完成封顶。根据计划,2024年就要进入常规发射阶段。除了每年大量可知的发射任务外,这些数通信卫星每5年还需更新。但保障发射对海南来说,只是完成第一步任务。
从美国SpaceX公司的发展实践来看,民用航天产业最终发展的目标是要通过民用商业发展模式把火箭发射、卫星运营的成本大幅降下来。如何实现降低成本?答案是加大推载力和实现可重复发射。和几十年前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不同,当下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底层逻辑的新质产业,必须依赖民用商业的标准化、开放式、大批量之优势与特点,结合中国庞大消费市场优势,才能极大地摊薄其发展成本并一举突破和超越其他国家的限制与封锁。因此,海南当下应着力谋划民用航天发展的后半篇文章,即:依托商业发射场这个硬件基础和自贸港政策加持,实现火箭载力突破与可重复发射以及卫星应用与维护,探索民用商业模式。如此,才能牢牢把机遇抓在手中。
把海南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牢牢绑定在一起,把自贸港的功能建设与民族复兴大业牢牢绑定在一起,这就是海南当代的文化新使命和对“两个结合”的新实践。
坚定不移推进海南高质量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履行好海南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贸港的开放使命
作为集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开放创新于一体、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综合改革的“试验田”与“排头兵”,自贸区特别是海南自贸港需要实现“国际规则国内化、国内规则国际化”的“转换器”职能。综合来看,低(零)碳经济和数字经济应是海南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促进自身高质量对外开放最有优势和潜力的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南时曾说:“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海南省委相应提出打造“清洁能源岛”,并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由此,海南也应把“碳竞争力”作为海南自贸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品牌”。这就意味着,海南不仅要把低碳发展作为全岛经济发展的“底色”,而且要利用自然禀赋优势、开放制度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增强自身低碳经济计算能力、转换能力和市场交易能力。
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能源碳权不仅是发展权,更是掌握如何发展的话语权。学术界把能源碳权解释为掌握能量产品含碳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话语权,由此在低碳经济秩序中形成相对权力。
在传统能源正让位于新能源崛起、传统资源正更替为数据与算力的新时代,全球正进入一个以掌握低碳经济话语权和数据算力能力话语权为标志的新经济秩序时代,低碳零碳和数据算力将成为支配发展的新驱动源。据统计,到202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已占214席,营收占比超过全球新能源企业总营收四成;其中全球光伏企业综合排名前20强中,中国企业占据18席;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前20强中,中国企业有8家。在此背景下,海南可以凭借自然禀赋与自贸港优势,以及占据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打造“全国碳竞争力最先进地区”。
2023年,海南“破冰”全国首家游戏出海,这不仅意味着自贸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正在海南落地,而且也为海南数字服务贸易、数字经济拓出一条新路。
比较新冠疫情前后的中美经贸关系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金融关系,中美两国脱钩趋势都在扩大。但与此同时,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却呈逆势前行,特别是RCEP正式生效为推动亚洲一体化提供了新动能。RCEP对海南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因减免大部分商品关税而造成海南自贸港“红利”相对“缩减”;但另一方面,其背后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和相关规则亟须完善的现状,恰有利于海南真正发挥自贸港“规则转换器”的核心作用。自2019年美日达成世界上第一个专门针对数字贸易的协定——UJDTA后,2020年,新加坡、智利、新西兰3国又共同签署了DEPA,以全球首个数字经济单独协定,对数字经济提出了相关的规则安排。由此,也吸引了很多环太洋国家申请加入。海南应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和自身数字经济发展的双重优势,既积极争取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也同步搭建规则之下数字服务贸易进出口体系平台。
由此,只有把自身禀赋优势与未来发展驱动、把自贸港制度优势与国际新区域经济制度完善深度嵌合一体,海南才能真正实现在打造“两个基地”“两个网络”“两个枢纽”中协同发力,建成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
坚定不移推进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建设,充分挖掘本土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履行好海南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文化使命
2023年国庆节期间,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景区破天荒地实行限制客流政策。原因很简单,游客量太大——平均每天游客超过40万人次、高峰时甚至超过80万次!陕西凭借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产业起步早,但真正得到市场火爆回应仅是近几年。比如“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建成时间相比那些著名的历史文物景区而言很短暂,但却是陕西省首个游客量突破1亿人次的5A级景区。类似的还有新建成的、紧邻“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长安十二时辰景区”,以及河南洛阳“风起洛阳景区”等。为什么会如此呢?
分析原因,要先看近年来旅游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一是旅游产品内容供应主体发生变化。以往的旅游为消费者供应的是休闲、放松、快乐。在这个逻辑下,风景美好、交通便捷、服务上佳是价值实现的关键。然而在新时代,旅游产品除了以上内容供应外,更强调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二是旅游文化消费主体发生了变化。据相关部门统计,“95后”人群虽仅占全球人口19%,但其在文旅方面消费却占总量的40%以上。其消费特点是文化自信强、追求硬核科技和沉浸式体验、愿意为知识和美付费。因此,占地936公顷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开设的汉服店多达600余家,最低价格299元/4小时,但在高峰时仍是一“服”难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文旅产业正逐步改变以往单一的风景景点、饮食民俗、历史遗迹等文化产品供应,转而通过深度挖掘当地人文历史内涵、辅以多重新技术展示手段,实现沉浸式、互动式、多业态式的丰富文化价值供应,即从“卖风景”变为“卖情怀”。
二是文旅产品供给缺乏的不是内容的量而是价值的优。所谓优,既包括前文提到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表达,还包括艺术美学价值。一些专家提出,文旅项目比拼的就是“制造美的内容”。特别是当前全球年轻人普遍认同“颜值即正义”“甘愿为美的内容付费”“硬核科技”等理念,文旅产品不再是传统的风景塑造、单调的自然再造,而是需要用先进装备、科技手段实现文旅产品的创造。
三是文旅产品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支撑文旅产业发展的是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其实质是一种领先的、高阶的、文化价值的表达与输出。综观全球,各国不约而同地在文旅产业中有意识地注入文化价值的表达与传输,比如新加坡建设的“亚洲文明博物馆”。
反观海南,文旅产业目前大多停留于“卖风景”的初级阶段,缺乏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与提炼。海南历史中能够作为中华文明史之不可分割部分的内容并不缺乏,比如冼太夫人文化、“两伏波将军”文化、“五公”文化等。这些历史人物不仅推动了海南岛成为中华文明版图不可分割一部分、推动了海南全岛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不断积极融入大陆形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而且具有海南岛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可以说,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等论断的海南文化资源。
据此,以坚定不移地推进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建设为指导,海南应进一步充分保护、挖掘、整理本土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赋值于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讲好海南中华文明史的特色故事中,履行好海南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文化使命。H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海南分社社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