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百灵 龙文希
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既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也面临全球治理体系重塑的新机遇。这个大背景对海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对海南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冼夫人在海南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海南民间信仰中的“女神”,深受海南人民的拥戴和尊崇,代表了海南文化传统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近年来,冼夫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备受重视,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参与社会治理,从冼夫人文化的功能角度来观照社会治理问题,寻求二者理论与实践上的关联与互动尤为重要。
冼夫人文化的精神内蕴及其对海南社会的观念塑造
冼夫人,名冼英,以其封号又称谯国夫人,或称高凉郡主,俚人(壮族先民分支)首领,管辖岭南地区,包括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是中国南北朝至隋朝初年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在我国文化史上,冼夫人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起着涵养民族精神、丰富文化内涵的作用。作为海南民间文化形态之一,冼夫人文化的思想内蕴及其衍生的多种文化产物,塑造着当地社会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
共存与再造:以“善”为中轴的共同体视野。据《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传》记载,冼夫人训导子孙:“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由此,冼夫人文化的核心理念被归结为其守护族群和超越历史的“唯用一好心”精神。2016年,南方新闻网主办“唯用一好心”英文翻译全球征集活动,获得一等奖的翻译是“From goodwill(友善/善意/亲善),with good deeds(善事),for goodness(善良)”。该翻译巧妙地兼顾哲学层面、政治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内涵指涉。从哲学层面,冼夫人“好心”精神与中华民族“大善”的传统思想同根,体现了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以善为中轴、重视人类共存性的共同体视野;从政治层面来看,契合“和”的政治理念,主张站在发展和统一的思想高度,寻求“善治”;而在微观行为层面,谋求构建人和人之间和谐的共生关系,凸显文明社会的“和谐”因素。
作为冼夫人对部落、子孙的戒导之语,“好心”一词投射出的“善”意,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善治”思想不谋而合。“上善”之于治世之用,俚人的民族观和历史观,都遵从了存续的需求,流露出发展的眼光,体现了宏大的格局,折射出高明的智慧。
至此,站在历史的高度,俚人的文化以一种潜在性的存续,成为内隐于正统文化大背景下的坚韧的文化力量,以强大的生命力从民间以“非正式”的形式感染、号召和构建一个少数民族的精神存续空间,这种“再造性精神存续空间”的叙事性存在可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选题。冼夫人所在族群的俚人文化内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凭借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根同源性,获取融汇存在的可能,衍生“存续力”,并置身现代治理变革浪潮中,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传承与传播:官方与民间的双重叙事属性。冼夫人在海南人的心里有崇高的地位,深入影响着地方民众的精神生活。冼夫人文化在海南地区的传承和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具地方特色的“军坡节”、民间“虎舞”表演、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遍布全岛的冼夫人庙宇等。其中“军坡节”“虎舞”“穿杖”已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名录。全岛供奉冼夫人的庙宇约有四百多座,相关遗迹也有数十处,遍布各个乡镇,最古老、最有历史底蕴的冼庙当属陈村郡主祖殿夫人庙。
在海南岛,“军坡节”和“公期”是两种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历史悠久,流行广泛。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海口市新坡镇冼夫人文化节、定安县冼夫人文化节、定安县翰林镇石碌军坡节、来统军坡节、定安县龙河镇龙塘军坡节、定安县龙门军坡节、雷鸣军坡节等。
军坡节又名“闹军坡”,作为海南特有的民俗活动,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到二月十二日举行,以此纪念冼夫人。作为海南的传统节日,军坡节成为汉族、黎族、苗族形成民族认同的一种地域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被传承、传播,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地域特点显著。2002年3月14日,海南省举办首届海南冼夫人文化节。“军坡节”由自发的民间节庆活动演变为官方主办的“冼夫人文化节”,成为海南省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具备了文化叙事中官方与民间的双重属性。
塑型与创新:区域文化性格的动态演进。经历漫长的历史,冼夫人文化理念沉淀稳固于民间,而现代社会的治理需求推动了文化的成长与创新。当前,冼夫人文化彰显的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区域共同体意识,不断对区域文化性格进行塑造,并导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冼夫人文化对海南社会的治理功能突出表现在其对区域文化性格的塑造和发展为导向的创新精神。
区域文化性格塑造。冼夫人文化中的“和合观念”和“忠孝之道”,经过历史的浸润,发展到今天,演化为强调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稳定和谐的社会观念和家族伦理、孝道精神,对于相对远离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的海南地区社会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冼夫人文化奠定了女性在区域社会结构中的包容性存在,其行为规范塑造了当地居民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观。冼夫人文化故事中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在社区中整合冲突,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的传承发展。这是在寻求治理“中国化”路径的当下,适应时代需求,探讨文化治理的“海南道路”,可以为区域社会治理提供可借鉴的典型案例。
发展为导向的创新精神。文化在社会治理中还具有发展导向的功能。先进的文化理念在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发展导向的功能。通过传承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并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冼夫人文化传承了海南岛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通过弘扬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传统,助力保护和传承海南的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海南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推动区域社会向着更加富裕、美好的未来发展。
冼夫人文化助力海南社会治理的典型路径
冼夫人文化在海南的区域价值构建、思想观念塑造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基于文化共同体视角,结合冼夫人的文化治理机制,展望冼夫人文化在海南区域社会治理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微观层面进一步探讨其参与海南社会治理的典型路径。
加强价值观传承和教育传播,增强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感。冼夫人文化以“善”为核心,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这对于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促进社会成员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十分有利,也可以进一步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通过教育塑造价值观,构建历史记忆。通过冼夫人文化教育塑造价值观,可以构建和传承历史记忆,对所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传达。冼夫人文化强调“忠孝”“和合”“家族伦理”等传统思想,这在海南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建议将冼夫人文化精神纳入社会活动和学校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强调社会和谐、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勤俭节约等美德,使年轻一代对冼夫人文化的理念有更深入了解。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这种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教育,通过政策引导、公共活动等手段引导社会成员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
发挥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的现代生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目前,冼夫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传统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通过发挥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的现代生命力,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冼夫人文化活动,可以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使人们感到自己是文化传承链条中的一部分。冼夫人文化节是站在官方和民间双重叙事角度连接人们的重要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文化活动重温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这不仅有助于激发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保护,也会促进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还能够吸引外来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传统的舞蹈、音乐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活动来展示冼夫人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文化塑形和观念创新,增强文化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感染力。增进区域社会和文化组织建设,增强内部凝聚力。要增进区域社会和文化组织的建设,可以加强内部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具体措施包括:支持社区性文化组织建设,鼓励并支持社区内的文化组织,如民间艺术团体、志愿者服务团体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和资源,促进社区内部的交流和凝聚;建立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论坛、艺术展览、传统节庆等,为居民提供了解和参与冼夫人文化的机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和引导冼夫人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旅游业发展等,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激发他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保护;在文化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与专业化水平,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进区域社会和文化组织的建设,促进内部凝聚力,为冼夫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发展,增进公平正义。冼夫人文化传播有利于推进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发展。通过政府支持和各界参与,开展社会公益项目和慈善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领域涵盖非常广泛,包括扶贫助困、教育支持、医疗援助、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在冼夫人文化理念中,人们被鼓励以“善”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参与这些活动,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社会组织、非正式文化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筹集资源、组织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提供帮助。
基于“对话”功能的文化共同体建设,延展文化治理的世界视野。基于“对话”功能的文化共同体建设,可以帮助延展文化治理的世界视野,并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具体措施包括:开展跨文化对话,鼓励冼夫人文化与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建立文化共同体,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通过冼夫人文化艺术展览、国际文化节庆、文化论坛等形式促进文化相互尊重与理解;创新文化治理模式,探索基于“对话”的文化治理模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融合。需要建立公平、开放的平台,召集各方参与文化政策制定与实施,使不同文化在决策和管理中均能得到合理的表达和体现;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组织与文化政策议题的讨论,促进文化视野的全球化与多元化;寻求技术支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等,拓展文化对话的范围和渠道,实现跨地域、跨文化的互动,从而打破文化壁垒,增进全球文化共享与交流的可能性。
伴随全球化纵深发展,世界各国逐渐趋于一个命运共同体,海南文化治理工作必将延展战略眼光,一方面把握、应对内部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捕捉、回应国际发展态势,研判并定位自身发展。冼夫人文化的共同体视野提供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可能。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广文化教育并加强国际合作,在多样性并存中激发生命力,进一步强化海南的独特文化性格,增强文化自信。H
(作者单位:单百灵,琼台师范学院;龙文希,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