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决策参考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唤醒“沉睡”土地打好海南“生态好米”王牌

  文、图|张先昌  符祥杰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提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近年来,海南以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为抓手,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加强“非粮化”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南繁科技成果支撑,打造高品质大米品牌,扎紧“粮袋子”、撑起“钱袋子”取得积极成效。

  四轮驱动稳定粮食安全基本盘

  锚定任务狠抓撂荒地复耕,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海南不断健全撂荒耕地复垦复耕措施,在资金安排、技术服务等方面严格按照政策进行落实,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发利用撂荒耕地。如对水稻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给予一次性补贴,每亩补贴最高不超过200元,单个大户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贴对象包括利用自有承包耕地种水稻的农民,以及流转土地种水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2年省财政厅下达农资上涨补贴资金1.079亿元,水稻每亩一次性补贴30元,大豆每亩一次性补贴100元。文昌、琼海、五指山、琼中、白沙、陵水等市县共拿出3805万元,以多种方式对种粮主体进行补贴。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了3.76万亩撂荒地复耕复种,完成2023年初任务的115%。

  扎实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让耕地重闻“稻花香”。2023年来,海南全力推进耕地“非粮化”“非农化”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23年12月6日,全省“非粮化”清表工作已经全面完成。9.9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改复耕。12.58万亩“十三五”流失耕地整改,全省完成复种面积13.34万亩,复种率106.05%。推动新增耕地垦造,2023年度谋划补充耕地项目254个,新增耕地面积5649.19亩、水田面积12799.07亩;推动耕地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整改率超80%。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增效注入“强心剂”。海南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截至2023年11月,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5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优质区313万亩。逐步达到“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建设标准,全省项目区道路通达率100%,灌溉保证率90%以上,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稳供。

  南繁成果就地转化,科技赋能增产增收。随着“南繁硅谷”建设加快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建成一批重大科研平台项目,集聚665家涉农企业和逾百家种业生态配套服务企业,辐射下游产业发展。海南各级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积极发挥南繁优势,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累计筛选出多个适合在海南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联合各市县通过品种鉴选、种植技术升级、土壤地力可持续提升、稻谷加工条件改善、低温储运设施投运、机械化与宜机化改造、品牌化建设等七大工程,采取“集中连片、错峰种植、持续供应”的方式,逐步实现热带高效“月收现碾”,月月有新米供应。2023年,海南粮食播种面积410.4万亩,单产358.3公斤/亩,粮食总产量147.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2%、0.1%和0.3%,粮食生产呈稳定提升态势。

  以“海南好米”为突破口,全力补强粮食产业链,促进“要我种”向“我要种”转变

  严格“海南好米”评选技术规程。省种子总站参照国内外大米口感标准,组织制定了《“海南好米”食味品质鉴评技术规程》《“海南好米”田间种植鉴定评价方案》,并及时总结评选工作,不断完善技术规程、鉴定评价方案,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前提下,从最初单一的室内食味品鉴拓展到田间种植品种评议,申请参评品种在田间鉴定评价环节必须首先满足丰产、抗病等特性,才能“过关”进入室内品鉴评选环节,获得角逐“海南好米”金奖品种称号的机会。2019—2022年,来自全国的96家(次)单位共148个水稻品种申请参加“海南好米”金奖品种评选活动,4年间共19个品种因在外观、品质、食味等综合性状方面表现优异,斩获金奖品种称号。

  强化“海南好米”品种试验示范。从2021年起,省种子总站通过开展集中试验示范、现场观摩等方式,帮助各市县农户、种植大户科学选择适应本地生态环境、种植习惯、市场需求的“海南好米”金奖品种。2022年,在海口、三亚、乐东、东方、临高等市县开展了20个品种2700亩的“海南好米”金奖品种跟踪评价及应用推广示范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加快了“海南好米”金奖品种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海南好米”金奖品种在乡村振兴中的增产、增效作用。如海口市新联村以“村集体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打造“新联新米”品牌。2022年总产量约有10万斤稻谷,产出4万斤大米,每斤大米销售价格为13.8元,总收入达55万元,该项目成本总投入25万元,实现经济效益30万元。

  强化品牌标识使用,打通大米销售渠道,让“米胖子”变“白银子”。“海南好米”已列入省农业农村厅重点项目并予以推进,在每年的冬交会专题展厅进行宣传展示。对于“海南好米”金奖品种的商品种子和品牌大米,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均可在商品外包装上使用“海南好米”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及获奖证书等进行诚信宣传推介,商品外包装上统一“海南好米”品牌标识及获奖证书的位置,并注明金奖品种名称。销售环节,大米产品销售以“绿色+新鲜”为主要卖点,采用“线上+线下”推广销售的模式,线下以进驻海南本地各大商超为主,线上开设阿里巴巴旗舰店,通过系列促销活动,达到推广宣传的效果,培养消费习惯,畅通产品销路。屯昌县目前已带动落根村98户农户种植培育水稻350亩,“落根福米”年产量84万斤,并通过中石油2.7万座加油站和便利店,将“落根福米”销往全国各省份,市场产值330万元,实现了落根村从“空壳村”向“示范村”转变,让当地农民走上致富路。

  深入挖掘“民间金粒”潜力,特色稻种植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据调研了解,海南还有山兰米、白石黑米等多种有特色的水稻,尽管没有参与“海南好米”评选,但是凭借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和功能用途,也被称为“海南好米”。当前海南主要民间稻种有以下几类:昌江的“白石黑米”,五指山、琼中、保亭、白沙等中部市县的“山兰米”,临高的“胭脂米”,三亚的“红米”等,虽稻谷品种不同,产量高低不一,但是售价、总产值和种植收入均远超普通稻米。如“白石黑米”亩产240—400斤稻米,售价约10元/斤,总产值4000—5000元/亩;“山兰米”亩产100—200斤稻米,售价则视品种不同20—35元/斤不等,总产值约3000元/亩。

  当前海南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调研中发现,进一步推动海南粮食安全生产及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撂荒地复耕部分政策落地较难,耕地存在撂荒的风险;二是“非粮化”整治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存量处置工作情况复杂;三是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仍以修补为主,土地细碎化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善;四是秸秆禁烧的效果被部分农民质疑,“化学农业”给土地套上沉重枷锁;五是“海南好米”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阻碍,打开市场销路是重中之重。

  以“土地细碎化治理”为牛鼻子,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建设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一是将“土地细碎化治理”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提。按照现代农田格局重新规划和建设,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配套堰塘、机耕路和泵站等农田设施。土地平整后在保持土地承包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集中连片分配土地,搭建现代农田的基本框架。二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其他部门的农田建设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农业农村局应与水利局、交通局、供电局等进行沟通协调,综合调配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避免项目资金使用出现不协调和重复建设问题。如在硬化道路和开通水渠时,可能还需要迁移电线杆、坟墓等。

  站稳人民立场,高质量做好“非粮化”整治下半篇文章。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尊重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意愿。利用各种渠道宣传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法律法规及“非粮化”整治相关政策,做实做细群众思想工作,引导农户主动开展清理腾退,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不顾客观实际、不把握节奏的强行复耕行为。二是给予合理处置期和经济补助。跟踪“非粮化”地块的种植作物和养殖水产等生长、收获情况,按照作物生长、收获规律,给予合理的处置期,避免“一拔了之”“一填了之”或“一拆了之”。区分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生长期,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助,正确处理好整治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三是强化农民种粮激励。在耕地地力保护、粮油规模种植补贴、最低收购价、订单收购奖励、订单良种奖励、贷款贴息和政策性保险等政策基础上,建立种粮成本变化与补贴联动调整机制,降低农民种粮成本,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四是对负责“非粮化”整治的新型经营主体设立准入门槛。优先让种粮经营主体参与“非粮化”整治,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的经营主体,不光要在种粮面积上设置条件,还要在产量上设置不低于当地粮食平均单产的条件,避免出现“管种不管收”的现象。

  适应农业变化新趋势,探索土地制度创新,以土地流转利用规避遏制抛荒风险。探索“确权不确地”“小田并大田”等改革创新,推动组织化土地流转方式。即村集体将土地经营权收回,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土地平整,在保持土地承包面积不变的基础上采取“集中连片”或“一户多块、地块连片”的做法分配土地经营权,即“不动面积动地块”,再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给资本,切实提高土地流转利用率,从源头上遏制土地利用率不强导致的撂荒现象。

  高位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试点并有序布局海南“有机农业”变革。运用南繁的科技优势,高位推动,探索海南“有机农业”变革。一是改良土壤。以高标准农田、耕地退化污染重点整治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开展耕地综合治理、土壤肥力保护提升、污染耕地阻控修复,重点改良酸化、盐渍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二是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通过粮菜轮作套作、固氮肥田、种植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控污修复。不断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农膜残留。将企业供膜、合作社、农户用膜和残膜回收利益捆绑,倒逼供膜企业主动承担残膜回收工作,合作社、农户主动回收残膜。

  充分利用“海南好米”的天然优势,提升质量和效益,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持续开展“海南好米”良种联合攻关。利用南繁硅谷建设赋予海南稻米品种创新与示范推广的优势,通过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持续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出更多适应性强的水稻优质品种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专用品种。如适宜酿制海南山兰米酒的山兰稻品种、适宜加工海南粽子的糯稻品种、适宜制作海南米粉的高直链淀粉品种等,为“海南好米”产业品牌发展奠定种源核心基础。二是持续开展“海南好米”品种示范推广与政策奖补支持。联合市(县)农技部门在海口、三亚、万宁、临高、乐东等地进行“海南好米”金奖品种示范推广,辅之以农技专家在种植过程中的科学指导,运用良种良法模式切实提高农民种植金奖品种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建立完善的金奖品种评价和示范推广体系,积极争取海南省产业发展奖补资金支持,加大“海南好米”金奖品种示范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发挥“海南好米”金奖品种在产业振兴上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开展“海南好米”产业链推进与品牌渗透。聚焦“海南好米”产业链,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育、繁、推、加的一体化能力,推进“海南好米”产业发展,大幅度提升“海南好米”附加值,提高“海南好米”品牌公信力。建立“海南好米”区域公用品牌的申请加入、使用、退出机制,通过授权鼓励种业企业和加工企业使用“海南好米”区域公用品牌,结合产业振兴打造优质、安全、绿色、健康、放心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方式获得更多流量和曝光,如采用市县领导直播带货的方式推介“海南好米”。四是开展“海南好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以标准制定为抓手,建立“海南好米”产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体系,形成“政府引导、科研机构参与、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配合”的运行机制,组织建设涵盖“海南好米”品种创新、评选活动、示范推广、稻米加工、商品销售、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产业体系。H

  (作者单位:省政府办公厅)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要言要论
   第07页:高质量发展
   第08页:高质量发展
   第09页:高质量发展
   第10页:高质量发展
   第11页:高质量发展
   第12页:高质量发展
   第13页:高质量发展
   第14页:高质量发展
   第15页:高质量发展
   第16页:高质量发展
   第17页:高质量发展
   第18页:高质量发展
   第19页:高质量发展
   第20页:高质量发展
   第21页:高质量发展
   第22页:高质量发展
   第23页:高质量发展
   第24页:高质量发展
   第25页:高质量发展
   第26页:高质量发展
   第27页:高质量发展
   第28页:高质量发展
   第29页:高质量发展
   第30页:高质量发展
   第31页:高质量发展
   第32页:学思践悟
   第33页:学思践悟
   第34页:学思践悟
   第35页:学思践悟
   第36页:学思践悟
   第37页:学思践悟
   第38页:学思践悟
   第39页:学思践悟
   第40页:文化传承
   第41页:文化传承
   第42页:文化传承
   第43页:文化传承
   第44页:文化传承
   第45页:文化传承
   第46页:文化传承
   第47页:文化传承
   第48页:文化传承
   第49页:决策参考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决策参考
   第52页:决策参考
   第53页:决策参考
   第54页:决策参考
   第55页:市县连线
   第56页:市县连线
   第57页:市县连线
   第58页:市县连线
   第59页:市县连线
   第60页:工作交流
   第61页:工作交流
   第62页:工作交流
   第63页:工作交流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唤醒“沉睡”土地打好海南“生态好米”王牌
今日海南决策参考51唤醒“沉睡”土地打好海南“生态好米”王牌 2024-01-15 2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