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长青 詹兴文
基层生态环境治理不仅要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以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更为关键的是,要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着力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真正让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及人民健康生活的源头支撑。党的二十大以来,海南全省上下持续筑牢“一心、一环、三江、多廊”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整治,集聚绿色发展新动能,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积极引导基层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两化”协同发展之路,为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中国特色自贸港奠定良好基础。
保持战略定力,纵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片海上绿洲和湛蓝海水。保护生态环境从经济角度说,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海南省委、省政府推出30条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持续擦亮“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金字招牌,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三线一单”入手,即科学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强化基层源头治理,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形成了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生态绿心”、以环岛生态岸段和生态海域为“生态蓝环”的连通山海河湖及湿地的基本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同时,全面打响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及“六水共治”攻坚战,率先颁布实施全域禁塑令和推进清洁能源岛建设,全岛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新能源车保有量增速全国第一,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海南中南部9市县联合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全岛约1/7的陆域面积纳入国家公园保护区;沿海市县执行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措施,全面清退岸线养殖池塘,疏通潮汐通道,拆除海湾违建群与海滩栈道,实施海滩修复与滨海改造行动,共打造迂回1900多公里的环岛生态海岸线,实现近岸海域海水污染因子基本清除;全省各市县挂图计时整改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做到全部任务认领及督促逐项清零。全省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政策落地,其中9项生态文明改革举措、8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基层生态环境治理为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保持国内领先贡献了力量和智慧。
坚定绿色发展,用“长牙齿”的举措力推产业生态化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目标是为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海南专注绿色低碳发展,各市县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上,严禁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和低端制造项目签约落地,海口、三亚、儋州、澄迈、文昌等市县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南繁、深海、航天三个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协同发展。
海南明令生态安全底线不容逾越,为此,地方政府对标对表《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海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法规文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约束机制,引导构建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低碳清洁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在此过程中,海南各市县探索推行“公安+环保”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执法模式,持续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及自主验收监督执法。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省累计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5743份,处罚金额近7亿元。此外,稳步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先后发布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相关实施意见,倒排工期,倒逼执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海南各级政府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合力推进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仅超额完成了国家每年下达的碳强度目标,还实现了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增速全国第二。
坚持集成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蕴含着绿色创新发展思想。展开来讲,一是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产业富民与绿色发展;二是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普惠的民生福祉,其公共产品价值通过资源有偿使用及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可持续转化变现。海南各地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建设,其意义不仅在于打造海南自贸港新的世界级靓丽名片,还突出表现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经济效益以及构建生态红利共享机制。
依托一流生态环境资源,海南在全国率先推进全域旅游创建省工作,中南部9市县合力打造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具有海南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沿海各市县联合把环岛旅游公路打造成链接滨海景点和旅游驿站的传世“珍珠项链”,把美丽乡村打造成靓丽的田园风景线,积极拓展山海生态文旅项目,基本形成全域皆可旅游的格局。澄迈、琼中、儋州等市县在全国率先推进“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通过“生态+农业”,放大海南地标价值,带动热带高效农业品牌化发展。万宁、五指山、白沙等市县聚焦热带海湾及富氧山地资源,打造“体育小镇”“文体山城”,吸引国家级赛事及训练基地落户海南,使海南“赛事经济”渐成气候。琼海、保亭、乐东等市县结合温泉、南药、富硒、富氧等元素,布局建设国内首屈一指的热带滨海及雨林医养胜地,积极释放生态红利,实现生态多路径产业化发展。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着眼于生态公共产品价值变现,在国内先行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领先发布《海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陆域生态系统(试行)》,并首次核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价值为2045.13亿元,数字量化绿色生态家底,激励生态保护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同时,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率先抢占海洋碳汇研究制高点,积极构建蓝碳测算及蓝色碳汇产品市场交易标准,先后推动海口东寨港及万宁小海完成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上两项举措为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后续开展各类碳金融产品市场化交易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撑,共同奠定了海南生态公共产品有偿使用及连接国际国内碳减排交易市场、争取碳交易国内国际定价权的主导地位。正是顺应这一改革趋势,海南在果断取消中部12市县GDP考核基础上,先后出台《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海南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明确以实现生态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创新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上游生态保护者受偿并激发生态保护的持续内生动力,让下游生态受益者饮水思源并补偿支持上游端好生态保护的“金饭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海南精心呵护生态环境,阔步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未来必将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态标杆型自贸港。H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责编/黄亮 邮箱/ huang7806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