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德新
海南茶区是伴随新中国经济建设大潮而生的。从1958年海南建立第一家“五指山公社茶场”和“南方农场茶叶专业队”,到1960年2月周恩来同志在海南视察工作时提出海南岛要建设“外贸投资,地方经营,产品归外贸,盈亏归地方”的茶区,中国最南端茶区开启了崛起的进程。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条件,20世纪中后期海南茶产业快速发展,1990年,海南垦区累计生产干毛茶6.36万吨,其中出口4万余吨,创汇7000多万美元。当时,海南茶区是“全国红茶出口基地”。1985年,海南红碎茶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碎茶评比中获金奖,当代茶圣吴觉农欣然题词“色如琥珀,香若芝兰,味同醇酹”。
如今,新市场环境下,海南茶产业发展受到瓶颈制约。据统计,在我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中,海南茶园面积最小,市场占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海南小茶区如何冲破产业瓶颈实现突围?笔者进行了一些调研与思考。
面临的困境
当前,全省茶产业正面临着产量小、效益差、市场占有率极低的困境。鉴于此,期望我省出台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大力推动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区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南红西绿”,即形成中南部“五指山红茶”和中西部“白沙绿茶”的茶产业地标格局。
近年来,海南茶产业发展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底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仅3.3万亩,采摘面积约2.4万亩,产量680吨,茶叶总产值约1.97亿元,全省产量仅占全国的0.023%。其中五指山茶园面积1.1万亩,产量约110吨;白沙0.43万亩,产量约130吨;海南农垦茶叶集团茶园种植面积1.58万亩,产量380吨,总产值约8000万元。品牌小而散、难形成合力是我省茶产业难突重围的原因,我省农垦茶叶集团是全省茶业“龙头企业”,也受制于规模体量小,未能在促进茶产业发展上展现大作为。
从全省“一盘棋”来看,我省茶产业一直面临“老大难”问题:
一是茶叶种植的地区集中在少数民族自治市县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区域,这些地区产业单一,茶产业的兴衰成败与否直接关乎到茶农的生计;二是种茶产茶的市县经济相对滞后,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政府对茶企一产二产的政策导向及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对延长茶叶全产业链发展的筹划较少;四是干茶外形和内在品质良莠不齐是海南茶叶在全国市场上走不远的短板,走品质化、精品化、个性化道路势在必行;五是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海南大叶茶”(水满大叶茶)在五指山水满乡的实际种植不过万亩,五指山野生茶资源锐减,人为破坏性采摘严重,立法保护力度亟须加大。
从组织化程度来看,全省近80家自产自销企业,完全处于产地初级加工阶段。全省茶企分两类:一是既种植茶叶又加工茶叶的企业;二是收购茶农的鲜叶进行加工销售的企业。茶产业链的组织化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茶叶种植大都是一家一户,种植管理不一致,基本上仍处在“千家万户茶”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也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茶叶种植、管理、生产、经营分散,民营企业与茶农之间仍是以茶叶购销为主的松散型买卖关系。上述问题导致我省茶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产业发展能力有限。
“小”茶区“大”突破
海南茶产业如何冲出重围?在实地调研作比较性分析后,笔者建议政府采用“三套车”模式把脉“治病”,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导向和扶持政策,由此闯出“小茶区,大突破”。
“一套车”是探索“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建议省政府在农业农村厅及茶叶咖啡种植市县设立“茶叶与咖啡办公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顶层设计,以产业延伸为抓手。“二套车”是茶叶初级加工、精深加工、节能再加工“三套车”齐头并进。解决目前产业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仍然只种茶卖茶的单一模式,在筑牢提升茶叶种植业及初加工和保住“青山绿水”的基础上,把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纯化,作为食品添加剂或功能物质用于食品、药品、美容化妆品加工,充分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把喝茶变成吃茶,实实在在地增加海南热带小茶区的茶叶高附加值。“三套车”是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如茶渣加工饲料或者肥料,茶籽饼粕制取蛋白质等,使之变废为宝,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增值潜力巨大。发挥“三套车”的作用,有序推进茶产业发展,从原来仅种茶卖茶向精深加工领域扩展,农民获得一产利润,企业获取二三产加工增值,员工得到就业收益,政府在茶产业链延长中获得丰厚税收。
如何实现“南红西绿”的茶产业格局?笔者提出以下思路:
一是五指山茶区发展。建设好海南大叶种核心茶区,选育扩繁并科学发展海南大叶种(华茶16号);设立抢救性保护野生茶树区域,五指山水满乡核心区域清除外来异种茶树,在现有基础上水满乡不宜过度扩大,新扩种以5000-10000亩为宜。海拨500米以下的五指山市周边地区扩种2万亩水满大叶茶群体品种。在当前尚未选育优良单株的前提下,从现有的变异多样化的群体种中采用扞插、压条等方法进行扩种。压条操作技术简单、省劳力、无需特殊设备和苗圃,茶苗生长迅速、成苗快,可适度配种高香茶树品种。建议在水满乡试种“抗逆性强、风味独特”的阿拉比卡咖啡新品种;主流产品坚持红茶主基调不变。春茶盛产,夏秋茶小产,除此以外的粗老叶、修剪叶及正茶的附产品茶片、茶末、茶梗进入深加工萃取,生产以茶黄素为代表的茶叶保健食品。
二是白沙茶区发展。建设好以云大、福鼎大白、毛蟹等高抗高香茶树生物多样性特色茶区,引进高香优良种,茶园面积扩大至3万亩;在当前茶叶、咖啡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建议尝试种植少量可可,但不宜忙目扩大,实现“世界三大植物饮料”在白沙的畅想。在白沙适宜建立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主流产品坚持绿茶主基调不变。建议白沙茶区的绿茶向着“干茶外形美、香浓带花香、味鲜爽回甘”更高品质看齐,外包装力求简约不凡,突出民族化、人性化、个性化。深加工萃取方面,生产以茶多酚为代表的茶叶化妆品及美容护肤品。倾力打造白沙茶文化博览馆,巩固和完善白沙茶园步道景区、茶文化主题民族特色商品一条街,探索形成一套“生态茶叶+文化铺垫与体验+红色生态旅游”的文旅农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激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抓好每年一度的早春茶。北纬18-20度附近的海南热带雨林地区,包括五指山茶区和白沙茶区。这个中国最南端的小茶区早春茶采摘在每年1月。而此时我国内地早春茶大规模采摘是在3月15日前后,也就是春分时节,比内地茶区采摘提早了2个多月。笔者曾受海南农垦通什茶场的委托,于2001年组织策划了与百年老字号北京吴裕泰茶叶公司的合作,首次成功在京城推出了农垦金鼎牌“华夏第一早春绿茶”,实现了每年寒冬季节海南春茶上北京,且一直延续至今。20年来,寒冬里的第一口新茶成为众多消费者翘首期盼的滋味。建议充分展示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热带茶区的天然优势,将茶叶作为展示海南生态优势、环境优势的载体,打造海南茶、旅、文融合的新品牌。H
(作者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