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南海撷萃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快意雄风来海南

  文|马良

  谈海洋文化时,总有人爱议论中西,但往往仅从观念的角度奢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所谓“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的分野乃至对立,且分出高下。这种观点忽略了“物质基础”方面的差异。其实,只要摊开地图,就会发现:作为古代欧洲、北非、西亚文明发祥地的地中海,堪称欧亚非众民族、国家的“内湖”,是被大陆包裹着的海域,其往来之易,商贸、战争、文化交流之频密,显而易见。中华先民的“主战场”则是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广大内陆,而沿海民众面对的海域直通太平洋,要较地中海浩瀚、凶险许多,特别是在文明早期。

  近来流行一个词“形塑”。确实,地理形状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当我们的《诗经》歌颂公刘、古公亶父、周文王等在浩浩周原上迁徙、开拓、发展的历史之时,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在歌咏地中海地区的海战以及海外游子的归来。 但我们也要看到异中之同,无论是早期中华文明,还是以希腊、罗马、希伯来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都有着“吞吐江海”的气魄。也可以说,尽管华夏文明的源头较少与海洋的关联,但同样拥有“星辰大海”。所谓“东海西海,其心攸同”。  

  春秋以降,中华文明海洋气象日益彰显。庄子的鲲鹏就有磅礴的大海之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有这等气魄的民族,在面对大海之时,可想而知,绝不会内敛,更不会退缩。

  事实上,从管仲重鱼盐之利,到秦皇的徐福东渡,再到南越王拓展海洋贸易、汉武帝经略南海,中华民族迈向海洋的步伐从未停止。内陆“肉眼可见”的海南岛,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归入中华版图,也就顺理成章,这也开启了这片岛屿与海洋文化更多的连接。

  此后,无论是凭藉更路簿在浩瀚南海“耕海”的潭门等地渔民,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上辛勤奔波的商贾水手,或是著述里反复提及海洋经济的海南大儒丘濬,及至作为下南洋的三大主力(另两大主力来自福建、广东)之一的琼籍华侨,还有哩哩美渔歌、疍家咸水谣等做文化载体……海南,都是中国海洋文化风口浪尖上的排头兵。有些方面,例如长于远海作业、富有冒险精神的潭门港渔民,为我华夏版图,立下赫赫战功,彪炳史册!特别是考虑到中华文明在清朝,由于种种原因,由明代以前的陆海一视同仁(起码主观上不轻视海洋或防范“海上势力”,也必须指出明代起伏较大)变得内陆化,海南岛先民这份海洋文化因子就显得格外珍贵!

  被当代年轻人称之为“文化偶像”“文坛顶流”的苏东坡就是在海南岛上完成其精神境界的最终升华的,而这其中也不乏“这片海”的功劳。他自己也写到“快意雄风海上来”“无限春风来海上”。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深谙其师,评到“东坡晚年书尤豪壮,携海上风涛之气,尤非他人所到也。”其实,又何止于书?! 

  当然,我们也并不讳言,在海南岛的文化结构中,“农耕宗族文化”长期以来也很有地位。作家崽崽就曾于《福地》中写到,府城居住的阿公阿婆,也许终生都未行到只有几公里之外的海边。迄今为止,海南众多民众的信仰习俗体系也仍然具有很强烈的农耕宗族文化色彩。由于移民岛上,部分民众生活限于眼前一亩三分地,因而视野受限、偏于保守封闭,也可以理解。

  但毫无疑问,海洋文化更能代表这座岛屿过去的光彩和未来的风华。谁能不被骑楼老街那融汇中西文化、独特隽永的绝美造型所打动?谁能不会被闯海人“10万人才下海南”那勇猛决绝的气势所感染?海洋文化从来是点燃这座岛屿的“爆点”,也是这座海岛真正魅力之所在。更何况她还拥有两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如此阔大的舞台可以上演何等“威武雄壮的活剧”!

  一转眼,我们见证了时代变迁,中国大地几千年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开放发达,城镇人口占据大多数的社会。高铁、高速公路像海潮一样,将十多亿人的生活精神面貌刷新。说这是一个中国人拥抱“海洋文明”“城市化社会”的时代也并不为过。当今的中国海洋文化已入骨三分。

  恰恰此时,海南勇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潮头。笔者预感,新的海洋文化的大潮正携自由贸易港的东风如期而至,即将激荡这座属于未来的大城!

  走笔至此,明眼人已经看出,在笔者心目中,海洋文化中的“海洋”,更多的是一种隐喻,代表着开放、包容、自由、进取、富于冒险和探索精神、敢闯敢试、追求成功的文化,我们正可以藉由此“海洋”,开拓更加宽广的精神空间。

  产生这个想法之时,笔者正在海口观澜湖开会,电影公社乃至整个观澜湖景区显得颇为宁静。笔者想,如果在内地,哪怕三四线城市,都该游人如织、回荡着《沸腾的生活》悠扬迷幻的旋律(那海边群鸥的鸣叫好动人)吧。但这仍不妨碍笔者对观澜湖景区一派海洋文化气象的喜爱:在这里,电影公社“再造一座城”——集20世纪中国北方、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建筑之大成的宏阔气象;连创高尔夫、足球、温泉多项世界纪录的文体综合体的雄厚实力,以及每晚上演的“行浸式”情景剧《南洋往事》(前奏版)慷慨激昂展现辛亥革命时期华南志士仁人事迹心迹的戏剧场景(生我炎黄,育我华夏,南洋有为,必报中华!),都让人感受到海风的强劲、海派的豪迈。

  几天前,笔者参与策划一台国内首例在江河入海口处(海甸岛东坡老码头)举行的东坡主题情景式实景演出。这一新的文商旅综合体,在不久后,又将以每天浓郁的烟火气和文化气息,让先人欣喜地看到何为“更加美好的生活”。900多年前,苏东坡在海南落入的是一片“苦海”,但他以苦为乐,淡定豁达,力图通过点点滴滴改变身边的一切;海南基层官员和民众也善待他,终于成就“苏东坡在海南”这一彰显人性美好与光辉的故事。条件远好于东坡当年的我们,更该怀抱“活着就要改变世界”的豪情。在此江海汇合处,码头是出发远航的地方,也是“吾心安处”的归宿。

  此刻,笔者耳边响起大型交响组歌《海南颂》、交响组曲《南海意象》、交响音画《南海赋》的旋律,闪过有关海洋文化的诗歌、小说片段,海洋美术作品的画面……感受到“潮涌”的力量。

  海南的未来是属于海洋的,我们一定可以在这里完成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代表作。这次大潮的涌动,一定会以海洋文化定义这座岛屿。

  让海风来得更猛烈一些吧!H

  (作者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旅琼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要言要论
   第07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08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09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0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1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2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3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4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5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6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7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8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19页: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第20页:主题教育
   第21页:主题教育
   第22页:主题教育
   第23页:主题教育
   第24页:主题教育
   第25页:主题教育
   第26页:主题教育
   第27页:主题教育
   第28页:主题教育
   第29页:主题教育
   第30页:主题教育
   第31页:主题教育
   第32页:一线调研
   第33页:一线调研
   第34页:一线调研
   第35页:一线调研
   第36页:一线调研
   第37页:一线调研
   第38页:一线调研
   第39页:决策参考
   第40页:决策参考
   第41页:决策参考
   第42页:决策参考
   第43页:决策参考
   第44页:决策参考
   第45页:决策参考
   第46页:决策参考
   第47页:决策参考
   第48页:决策参考
   第49页:决策参考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人才建设
   第52页:人才建设
   第53页:人才建设
   第54页:人才建设
   第55页:工作交流
   第56页:工作交流
   第57页:工作交流
   第58页:工作交流
   第59页:红色记忆
   第60页:红色记忆
   第61页:红色记忆
   第62页:红色记忆
   第63页:红色记忆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快意雄风来海南
今日海南南海撷萃65快意雄风来海南 2023-06-15 2 2023年06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