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1年07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文|王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下称“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述,就必须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和世界等视角,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去探寻答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有机结合使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回溯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前,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尝试了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从三民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复古主义再到空想社会主义,但这些尝试最终都失败了。“中国人往何处去”“中国的道路在何方”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为那时漆黑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曙光。李大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扬十月革命的中国第一人。他发表的《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对十月革命进行介绍并大加称赞。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李大钊坚信当代世界历史的潮流一定是无产阶级革命。除李大钊外,还有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等人,他们都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作出了不小贡献。俄国在1919年7月发表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苏维埃俄国宣布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一宣言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真正关注俄国道路。虽然这些承诺后来并未兑现,但当时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俄国产生了好感。中国人意识到,与中国国情相似的俄国能够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革命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便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同时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于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应运而生。正是十月革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带到中国,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诞生。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伟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也就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其科学性,它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宽广道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克服了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马克思主义还首次运用唯物主义来解释人类历史,并开创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首次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此外,马克思主义充分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突破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之间建立起联系,由此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将其用于解释历史发展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充分利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组矛盾来阐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化、结构化地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必要条件和最终使命,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对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和自我定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不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会过时而是永远正确。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其最广泛的人民性,它根植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地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即揭示了人民为什么能做主和人民如何做主两大问题,为探索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为实现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奋斗方向。而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谋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它植根于人民当中,指明了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推动历史前行的进程。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革命期间,我们党动员了千千万万的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才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空前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坚持为人民谋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情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不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担当,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最好贯彻。它充分彰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更加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的重要性,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这一辩证统一关系,贯彻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地位的思想,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教导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其实践性,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马克思主义是重视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不仅被用来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还强调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把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首要的基本观点。习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因此,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意大利共产党全国书记阿尔博雷西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用现实的态度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他共产党的榜样。中国共产党从现实出发,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不同经济体制共存的问题,同时使党在经济建设中处于中心和决定性地位,这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美国共产党党员瓦迪·哈拉比说:“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具体实践之中,取得了非凡成就,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许多举措值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习和借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推动中国革命和发展不断向前的同时,又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丰富生动的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其开放性,不断探索新课题,不断回应新挑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续发展,永葆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

  理论是用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而世界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因此,理论也应该相应地不断发展。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100多年里,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汲取其他理论的合理内容,始终关注时代发展,并为时代发展不断提供新实践和新知识,不断回应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具体表现为其开放性和包容性。马克思主义始终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始终走在寻求真理的路上。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道路。创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上,全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劈波斩浪,攻坚克难,不断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也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成就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充分体现、充分彰显,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一步一脚印,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刀阔斧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披荆斩棘,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业,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总书记强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H

  (作者系省党的建设研究会会长、教授)

  本文责编/黄亮   邮箱/ huang7806g@163.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重要讲话
   第06页:重要讲话
   第07页:重要讲话
   第08页:重要讲话
   第09页:特别关注
   第10页:特别关注
   第11页:特别关注
   第12页:特别关注
   第13页:特别关注
   第14页:特别关注
   第15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16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17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18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19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0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1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2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3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4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5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6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7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8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29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30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31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32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33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34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35页:破难题 促发展
   第36页:破难题 促发展
   第37页:破难题 促发展
   第38页:破难题 促发展
   第39页:破难题 促发展
   第40页:破难题 促发展
   第41页:破难题 促发展
   第42页:破难题 促发展
   第43页:学党史 悟思想
   第44页:学党史 悟思想
   第45页:学党史 悟思想
   第46页:学党史 悟思想
   第47页:学党史 悟思想
   第48页:学党史 悟思想
   第49页:学党史 悟思想
   第50页:学党史 悟思想
   第51页:决策参考
   第52页:决策参考
   第53页:决策参考
   第54页:决策参考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决策参考
   第57页:市县连线
   第58页:市县连线
   第59页:市县连线
   第60页:工作交流
   第61页:工作交流
   第62页:南海撷萃
   第63页:南海撷萃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今日海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25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2021-07-15 2 2021年07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