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文化传承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1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轼教育思想心理内涵及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文|刘丽琴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减少青少年犯罪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治未病”对开展青少年教育、实施“护苗”专项活动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其坚持“防为先、治次之、既病防变和矫正愈后防复”的治疗观念对实施青少年教育、减少犯罪和矫正已犯罪青少年具有指导意义。苏轼教育思想与青少年教育的关联性在于苏轼虽未真正被定义为教育家,但其教育思想在各著作中均有记载,这些教育思想兼容现代各学科之长并闪烁着时代精神内涵之光,对当今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苏轼教育思想的心理内涵

  苏轼的教育观来自他的家庭教养与仕途经历,也与其民本思想的形成有关,可以说,积极应对挫折的教育观是苏轼豁达人生观的精神来源。苏轼的祖父苏序对其影响至深,《昨非庵日纂》提到:“东坡祖端正道人,乐善好施。有一异人频受施舍,因谓曰:‘吾有二穴,一富一贵,惟君所择’。道人曰:‘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于是偕住眉山,指示其处。命取一灯燃之于地,有风不灭。道人遂以葬母。”可见苏序希望子孙通过读书走仕途而不是经商致富。苏轼8岁进入当地私塾,而不是遵循北宋官宦子弟请家教的习惯,苏洵夫妇让苏轼与商人和农民家的孩子共读私塾,给予其丰富的外界刺激,让其充分感受社会氛围。在日常教育中,苏洵采用激励式教育法,对苏轼苏辙的文章常常鼓励和赞赏;程夫人仁爱无私进行道德培养,教育儿子爱护家中鸟类,禁止捕杀鸟类,使之从小充满正能量,善于换位思考。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和希望是人格特质中向上的力量,可以推动人达到预定的目标,苏轼正是在起起伏伏中练就了生命质感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其文学、书法、绘画、美食等因而获得极深的造诣。

  苏轼在历经磨难后,基于自身真实情感体验,将传统人生思想与儒佛道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应对苦难的积极心理学方法。苏轼善于用自嘲幽默、美食美酒的方式化解苦难。他在被贬惠州期间用美食美酒来治愈自己,发明美食“烤羊脊”;自己酿橘子酒和松酒,不胜酒力却经常醉得不省人事,这样的东坡尤显真诚可爱;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至今仍是岭南最好的“广告词”。在儋州期间,他发出“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感慨,带着棺材来海南,也表现了他豁达的心态。在这里,他用大海的一望无垠来治愈自己,在“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的地方,苏轼发挥所长,发明了烤生蚝,还以幽默的方式告诫儿子不要把海南烤生蚝说出去,不然北方人都要抢着被贬海南,到时候就有人和他争美食了,俨然一个幽默小老头形象。苏轼用心用情感受生活的美,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化困难为幽默和文艺创作。实际上,幽默、升华都是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独特的“苦难—醒悟—超越”的心理调适方法。

  苏轼的学习理论

  苏轼的学习理论比西方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早了800多年,叶圣陶说:“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便是苏轼的学习理念。在学习和教学观方面,苏轼强调实践,提倡耳闻目睹而不可妄加臆断,同时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师生关系。为了证明石钟山得名的起源,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亲自探究,通过调研写出了考察性游记《石钟山记》,证明了郦道元关于“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李渤关于“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之铿然有声”的说法是错误的。在苏轼影响下,其学生张耒也秉承了苏轼求实的文艺风,深入观察野马再画之。苏轼认为学习要经过考察再下判断,未经调研的事物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正如其在《书戴蒿画牛》中所讲“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苏轼尊重学生主体性,提倡“和而不同”“因材施教”“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苏轼与门下弟子经常喝酒游历,亦师亦友。门下弟子陈师道在《后山师话》中论述苏轼与秦观二人的诗词,说到秦观“诗似小词”,苏轼“词似小诗”,二人哈哈大笑,他虽批判秦观词风婉约,但爱惜秦观道德修养高。苏轼注重从道艺两端培养弟子,根据弟子不同情况加以调整,这是学生主体性和平等师生关系的体现,值得学习。

  苏轼教育思想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一是加强生命和挫折教育,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苏轼的家庭教育对其豁达特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从小读私塾与普通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这种同伴关系给予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对于青少年而言,父母教师不能过度保护,不能事无巨细替他们操办一切事情,通过引导,给予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真实情感,增强心理韧性。苏轼教育思想中强调社会层面外在法度的制约,对自我意识淡薄、人格不统一的未成年来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只靠内在道德修养难以对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起到完全的制约作用,需要法治的外在约束与内在道德相结合,这就是苏轼所提倡的“德才兼备、技道两进”。

  二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苏轼注重“求实重情、差异化教学、人格平等”的教育模式。对处于矫正期的青少年,学校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情感,注重教学情境中的情感因素,因材施教,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使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下塑德正形。对于已有犯罪事实的青少年而言,矫正期效果如何,不能只看教育信号所反映的信息,还要把其放在实际生活中观察。

  苏轼并不夸大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于非制度化的社会教育同样看重,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来培养,这与西方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按苏轼教育思想,在真实教学情境中把青少年当做社会人来教育,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似,只有解决温饱、尊重和归属感问题才能使人追求自我实现、修性养德,从而自觉尊法守法用法。

  综上,苏轼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深度挖掘东坡文化便能收获更大的时代价值。坚持文化自信是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古代人所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底气。苏式教育思想心理内涵对青少年保护、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苏轼教育思想,能为“护苗行动”提供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具体方案。H

  (作者单位:儋州市委党校)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要言要论
   第07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08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09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0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1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2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3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4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5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6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7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8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19页:博鳌聚焦
   第20页:博鳌聚焦
   第21页:博鳌聚焦
   第22页:博鳌聚焦
   第23页:博鳌聚焦
   第24页:博鳌聚焦
   第25页:博鳌聚焦
   第26页:博鳌聚焦
   第27页:改革开放
   第28页:改革开放
   第29页:改革开放
   第30页:改革开放
   第31页:改革开放
   第32页:改革开放
   第33页:改革开放
   第34页:改革开放
   第35页:改革开放
   第36页:改革开放
   第37页:改革开放
   第38页:改革开放
   第39页:改革开放
   第40页:思想理论
   第41页:思想理论
   第42页:思想理论
   第43页:思想理论
   第44页:思想理论
   第45页:思想理论
   第46页:思想理论
   第47页:思想理论
   第48页:思想理论
   第49页:思想理论
   第50页:思想理论
   第51页:思想理论
   第52页:思想理论
   第53页:文化传承
   第54页:文化传承
   第55页:文化传承
   第56页:文化传承
   第57页:文化传承
   第58页:文化传承
   第59页:文化传承
   第60页:决策参考
   第61页:决策参考
   第62页:决策参考
   第63页:决策参考
   第64页:决策参考
   第65页:决策参考
苏轼教育思想心理内涵及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今日海南文化传承59苏轼教育思想心理内涵及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2024-03-15 2 2024年03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