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文化传承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断增强南海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文|温小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更为挖掘海南海洋文化、彰显海南自贸港文化特质提供了根本方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南海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神。把南海文明中富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以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南海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于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沧波万顷海南海,翠碧几重山外山。”历史证明,区域认同是构建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复杂工程,文化认同对区域世界秩序的建立和维系具有重要作用。从历史演变来看,南海文明的形成具有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是环南海区域周边国家的民族交往、文化互动以及国家关系史所形成的一种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形态。环南海区域各国各民族交往历史悠久,衍生出共同的文化属性。诚如法国学者乔治·赛代斯指出:“由中国海、暹罗湾和爪哇海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中海。尽管这个内海有台风和暗礁,然而自有史以来,它在沿岸居民之间与其说是个障碍,毋宁说是一条纽带,早在其他区域的航海者到来之前,这里的居民就拥有自己的船只;尽管他们的民族渊源不尽相同,但是由于不断地交往,在他们的文化中已演变出了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千百年来,环南海区域各民族以民间迁徙与交往为基础,以天命共生、自我繁衍为取向,以多元共存、信仰自由为原则,以民间贸易为纽带,形成自足内敛、民间互助、贸易促进、知足自在、多神共存、相安无事的和谐文明,不仅追求和平安宁,更向往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活的繁荣。

  从南海文明的生成基础和发展历程来看,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了地理空间内各地域、各族群的文化要素,在骨子里就蕴含着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核心理念,“开放包容、和平安宁、和合共生、向往繁荣”构成了南海文明极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和精神标识。比如,在文化形态上,尽管南海被地缘学家称为“亚洲的地中海”,但南海与地中海在文明形态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受儒家文化及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等因素影响,多少代以来,南海区域从没有发生过为争夺霸权而导致的国家和民族的争斗。人们多从民间出发,迁徙互往、随遇安家,过着相安无事、互利和谐的生活。再如,在繁荣发展贸易体系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代便将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先进理念推广与传授给南海周边国家,在商业、贸易、技术、风俗、理念、文教、礼教等方面深刻牵引着南海诸国的文明演进,致使屈都乾、扶南、丹丹、赤土、婆利、哥罗、羯荼、诃陵、爪哇、室利佛逝、罗越、堕罗钵底、多摩长等各国竞相“远涉重洋,咸驶来华”。

  加快推动南海文明叙事建构

  从历史发展来看,南海从来不是一片“有问题”的海洋。只是近代以来,在列强南海地区扩张侵略、世界政治格局变动、国际规则变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让原本平静的南海变得不再安静。南海声索各方基于历史权利、现实利益、情感记忆与国际法规,就岛屿主权、海域划界、资源开发等问题展开了漫长而曲折的斗争。因此,所谓“南海问题”,其实是被人为设置出来的“问题”。境外势力把南海周边几个历来是中国传统友好的合作伙伴国引入了所谓“声索国”的死胡同,把一片和平、合作、友好的南海水域污染成“问题的源泉”。在持续紧张的南海局势中,危机冲突下的指责、愤怒等修辞与和平合作背景下的友谊、睦邻等话语交织混合,构成一场“叙事战争”。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式话语陷阱,不仅有损各方利益、不利于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更违背南海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想跳出这种殖民主义话语模式,就要坚持用客观历史事实和重构叙事体系来破解。

  当前,推动南海地区和平稳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正在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局势突变,美、日等国有意搅乱地区和平稳定,肆意在南海制造事端、挑起对抗,重蹈历史覆辙的危险正在不断积聚。南海是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不是域外国家的“游猎园”和大国角力的“拳击场”,不应成为域内国家“角斗场”,更不能成为冷战、热战的战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是地区国家共同愿望,更是区域各民族人心所向。2020年7月,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10多个政党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表示共同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2021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提出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强调“要共同维护南海稳定,把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为此,要始终坚持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根本遵循,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核心内容,以历史视角还原环南海区域各民族跨语际交流与跨文明互鉴的真实面貌,加快构建南海文明叙事体系,从而唤醒环南海区域各民族开放包容、和平安宁、和合共生、向往繁荣的共同历史记忆,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南海”问题上达成普遍共识,推动将解决南海问题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掌握在地区国家自己手中,努力开创环南海区域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加强南海文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要始终坚守南海文明的文化立场。“南海文明”首先告诉我们,人类文明史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尤其不是以欧洲和西方价值观为中心,它跟地中海文明是平行发展的,且表现出了更大的包容性、和谐性,为全人类和平共处、共荣共生提供了历史范例,开辟了新的道路、新的文明范式。可以说,南海文明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典型案例和实验窗口。在推进南海文明的国际传播中,要紧紧把握南海文明的文化立场,特别是将中国是南海文明创造的主导者、是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建设性力量叙述好,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体现中华文化、蕴含中国智慧的南海文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比如,针对“中国古代有没有管辖过南海”等问题,要注重站在经略的角度,深入挖掘古代中国南海活动从个体行为到政府行为、从萌芽到规范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将从设置“郡县”到设置“市舶使”“市舶司”和从“繁荣市舶”到“发展贡舶”及从安排“水师巡海”到强化“海防建设”等规范管辖南海的措施、成效讲述清楚。又如,在南海安全问题上,针对境外国家肆意制造和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忽视“作为南海最大的沿岸国,中国最希望维护南海的航行自由。实际上在中国和本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南海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最自由的航道之一”的基本客观事实,要不断强化新中国致力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历史经验及国际传播研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南海地区能够在总体上保持和平与稳定,自然得益于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综合国力较强的一方,中国的克制是南海得以保持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二要不断创新南海文明的传播方式。精准传播和话语构建是国际传播的关键。不断增强南海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注重创新传播方式。一方面要以精准传播为导向。要善于拥抱新技术,研究掌握现有媒体传播渠道、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受众的传播方式,推进中国南海故事和中国南海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推进南海文明的精准传播,切实做到移动化、平台化、可视化、智慧化,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比如对于南海渔民的《更路簿》,不能仅停留在内部的挖掘、整理上,还要努力面向东南亚国家做好其译介及传播工作,让更多环南海区域民族看到、听到我国古代渔民赶海、闯海的历史图景与故事。另一方面,要以话语构建为目标。推进南海文化传播话语构建,要努力在范式创新、文明叙事、指标创新等维度上下功夫。在范式创新上,要在努力把握南海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对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南海设置所谓“南海问题”进行“范式解构”和“降维打击”,以加快探索建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为契机,用新的视角、理论和方法阐释我南海权利主张,推动实现南海维权话语的“范式转换”。在文明叙事上,要牢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意义,全面把握世界变局中的文明形态变革,以新文明的方式,开启并创造“南海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叙事,进而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指标创新上,要以“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为契机,跳出西方海洋霸权的指标体系,延伸文明对话理念,深化南海文明交流互鉴,创新形成符合南海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价值特征、现实权衡的指标规则体系,进而促进环南海区域各国、各民族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

  三要积极拓展南海文明的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提升国家传播效能的关键变量。一方面,要重视发挥主流媒体在南海文明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以打造南海文明全媒体传播矩阵为手段,构建南海文明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建立适应新时代南海文明国际传播需要的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整合传播资源,形成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加有效宣传南海文明,更加生动讲好南海故事,切实把我国文化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和话语优势。比如,近年来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和更好推动加强南海文明的传播,海南大学通过成立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更路簿》研究中心等平台,组建南海记忆工作坊等育人平台,强化认识南海文化的悠久历史,强化感知南海文化的博大精深。《南海〈更路簿〉整理与研究全集》入选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首批重点出版项目,南海记忆工作坊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社会各界在南海文明国际传播中的作用。要切实发挥华人华侨、南海渔民群体的纽带作用,切实发挥专家学者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深入挖掘南海文明中所蕴含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元素,着力打造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积极拓展传播空间,利用好议题设置的话语引导权,主动讲好南海文明故事,为海内外受众真切感知南海文明的魅力创造条件。

  总之,加快南海文明叙事体系构建,不断增强南海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紧紧围绕“开放包容、和平安宁、和合共生、向往繁荣”的价值内涵和精神标识,更加注重结合“把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共同愿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根本遵循,以“三大倡议”为核心内容,不断探索创新中国与南海区域各国携手构建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五大家园”的认同策略体系,不断发挥南海文明在推动人类文明新格局建设中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努力开创环南海区域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H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环南海区域各民族跨语际交流与跨文明互鉴史资料整理及研究》(项目编号:23BZS16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学习头条
   第06页:学习头条
   第07页:学习头条
   第08页:学习头条
   第09页:学习头条
   第10页:学习头条
   第11页:要言要论
   第12页:要言要论
   第13页:要言要论
   第14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15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16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17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18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19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0页:高质量发展
   第21页:高质量发展
   第22页:高质量发展
   第23页:高质量发展
   第24页:高质量发展
   第25页:高质量发展
   第26页:理论琼崖
   第27页:理论琼崖
   第28页:理论琼崖
   第29页:理论琼崖
   第30页:理论琼崖
   第31页:理论琼崖
   第32页:理论琼崖
   第33页:理论琼崖
   第34页:理论琼崖
   第35页:文化传承
   第36页:文化传承
   第37页:文化传承
   第38页:文化传承
   第39页:文化传承
   第40页:文化传承
   第41页:文化传承
   第42页:文化传承
   第43页:决策参考
   第44页:决策参考
   第45页:决策参考
   第46页:决策参考
   第47页:决策参考
   第48页:决策参考
   第49页:决策参考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决策参考
   第52页:决策参考
   第53页:决策参考
   第54页:学思践悟
   第55页:学思践悟
   第56页:学思践悟
   第57页:学思践悟
   第58页:学思践悟
   第59页:学思践悟
   第60页:学思践悟
   第61页:学思践悟
   第62页:工作交流
   第63页:工作交流
   第64页:工作交流
   第65页:工作交流
不断增强南海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今日海南文化传承36不断增强南海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2025-05-15 2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