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仁君 唐德林
海南自贸港依托“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政策红利和“背靠内地、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通过多元化产业升级重构经济版图。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到“一本三基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海南的产业选择既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又要破解自身发展瓶颈。在此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将共同铸就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战略定位与政策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逻辑
海南自贸港对标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承载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的使命。根据《总体方案》,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贸港。这一战略定位赋予海南三大核心优势:一是制度型开放高地。通过“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企业自用生产设备、原辅料“零关税”政策,以及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二是要素流动枢纽。59国人员入境免签政策、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试点,以及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和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双向投资通道,加速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集聚。三是生态资源宝库。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70%的生态基底,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天然支撑。以上优势叠加,使海南能够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在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等新赛道实现“换道超车”。
重点产业布局:构建“4+X”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服务业: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核心引擎。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医疗健康、教育文化和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核心引擎。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特许国际交流”政策,发展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2023年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引进创新药械超300种,初步形成“全球新药海南先用”的医疗旅游模式。利用“允许境外高水平大学独立办学”的政策突破,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等优质教育机构已落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同时,依托黎苗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发展影视制作、艺术品拍卖等文化贸易。海南生态软件园集聚了腾讯、百度等企业,区块链试验区已发布130余个应用场景。未来可重点瞄准跨境数据流动、数字内容出海等领域,致力于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核心节点。
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通过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文昌国际航天城正构建“箭星船”全产业链,商业航天发射工位已进入调试阶段。三亚深海科技城聚焦海洋传感器、深海装备研发,与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形成产学研闭环。海口药谷集聚齐鲁制药、晖致医药等企业,2023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借助临床急需进口药械政策,可加速创新药械的研发与转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海马汽车已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量产;在高端装备方面,中船集团三亚基地正在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擦亮“海南品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传统优势产业,应通过南繁种业、热带果蔬加工和农旅融合,进一步擦亮“海南品牌”。“南繁硅谷”已建成24万亩高标准农田,隆平高科等400余家科研机构在此育种。通过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打造“种业芯片”创新高地。海南利用榴莲、燕窝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冻干技术、生物提取等高附加值加工。2023年海南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5%,电商直播等新模式助力“琼货出岛”。近年海南出现的共享农庄、智慧农业园区等新业态,将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深度结合。三亚水稻国家公园通过开展“稻田艺术+研学体验”特色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绿色低碳产业:践行“双碳”战略。在绿色低碳产业方面,清洁能源、碳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成为践行“双碳”战略的主力军。昌江核电二期、莺歌海盐场光伏等项目有序建设,推动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5%。海上风电规划容量将达1230万千瓦,带动风电装备制造集群发展。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已启动运营,未来可探索蓝碳交易、碳期货等产品,助力建设国际碳汇交易中心。洋浦经济开发区正构建石化新材料循环产业链,实现炼油副产品→烯烃→精细化工的闭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5%。
海洋经济:向海图强新突破。在海洋经济方面,油气开发服务、现代渔业和邮轮游艇经济共同发力,实现向海图强新突破。依托中海油陵水25-1深水气田开发,培育海洋工程装备、水下机器人等配套产业。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渔业种业。三亚崖州中心渔港年交易量达20万吨,正打造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三亚中央商务区已吸引法拉第游艇等企业入驻,2023年游艇保有量突破1200艘,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0亿元。
制度创新与实施保障:破解发展瓶颈
政策集成创新。“双15%”税收优惠发挥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该政策对注册在海南且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为海南跨境服务贸易发展打开了空间。这是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海南实施,涵盖11个门类70项特别管理措施,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要素保障升级。人才特区建设持续推进。实施“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对A类人才给予300万元安家补贴。已成功引进56个院士团队,R&D人员密度达6.2人/万人口。金融开放创新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末,海南FT账户体系累计收支超1.33万亿元,开展QFLP试点基金规模超50亿美元。探索“信贷+保险+期货”模式,有效破解农业融资难题。
基础设施攻坚。交通网络持续优化,海南货物与旅客吞吐量不断增长。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后吞吐能力将达500万标箱,三亚新机场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也将大幅提升。数字新基建为海南数字经济发展打牢根基。目前已累计建成5G基站2.5万个,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时延较传统通道降低20%。
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构建发展新格局
一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推动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共建冷链物流通道;与深圳前海合作开展离岸贸易试点。
二是深化RCEP合作。利用原产地累积规则,与东盟国家共建热带农业合作区,2023年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增长23%。
三是打造“两个总部基地”。鼓励中资企业以海南为基地拓展海外市场,吸引跨国公司在琼设立区域总部。目前已有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综上所述,海南自贸港的产业发展,既是政策红利的释放过程,更是制度创新的压力测试过程。医疗健康产业打破药械进口壁垒,商业航天突破“卡脖子”技术,碳交易市场连接国际规则……这些突破都在为中国更高水平开放探路。
未来5年,随着封关运作全面实施,海南需要继续强化产业协同、深化制度集成创新,让自贸港的产业之树扎根中国大地,绽放国际风采。这不仅是海南的机遇,更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落子。在这片3.54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一幅以开放促改革、以创新谋发展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H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