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黄慧
再见,脱贫攻坚。你好,乡村振兴!
随着我省19个市县的乡村振兴局陆续挂牌,全省上下再接再厉,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前,海南全力推动“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努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少地区思路越来越活、办法越来越多,一项项新政策、一条条产业链、一批批人才正在解锁乡村振兴“密码”,让小乡村焕发出大生机。
一村一品,培育产业“新动能”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打安村长岭兰花种植示范基地内,一株株兰花正摇曳生姿。“我们这里主打的是文心兰,每株一年可开花两次,比较受市场欢迎,基本上供不应求。”打安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吴俊介绍说。
打安镇政府2018年开始将兰花打造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长岭兰花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党建+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和“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模式,由合作社牵头统一经营管理,打安镇建档立卡贫困户796户3388人通过资金入股纳入兰花产业项目。同时,吸收邻近农户参与兰花基地日常管理工作,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未来,这里还将打造科普教育基地与观光农业,充分延展基地产业价值,为周边农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在白沙隔壁的昌江黎族自治县,“两山理论”正在这片密林环抱的土地上书写着生动的实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昌江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王下乡·黎花里”文旅小镇,最贫困偏远的山区实现向“中国第一黎乡”的历史性蝶变,2020年,昌江的王下乡人均收入达14600元,同比增长约20%。
“王下乡的村民能够挖掉‘穷根’,摘掉‘贫困帽’,吃上‘旅游饭’,得益于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王下乡党委书记杨荣辉说,近年来,昌江县委、县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让老百姓守住青山换“金山”。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金钥匙”。海南多地因地制宜,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落实防返贫措施的治本之策,充分发挥“造血”功能,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户增收。
引才育才,振兴人才“添活力”
“这是我们流水线中的环节之一——无损测糖分拣,这里配备了1500平方米的柑橘自动化无损测糖分拣系统,接下来会进一步结合糖分和果面瑕疵面积来分类一二级果......”在澄迈县福山镇偲林农场的车间里,“95后”选果生产车间负责人宋丰自豪地介绍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
宋丰2020年毕业后就来到澄迈负责果树的技术指导。他扎根乡村,深入田间地头,用所学知识切实帮助澄迈农业增产增收。在这里,不只有他一个研究农业科学的“知识分子”。农场55名员工中留学生3人,大专本科以上学历7人,这些从大城市来的“新村民”乐于钻研新的生产技术,敢于尝试新的管理模式。他们所在的车间帮扶带动贫困户440户2081人,获得澄迈就业局授予的“就业扶贫车间”荣誉。
引才有如“及时雨”,关键时候能降甘霖、解焦渴;而育才则像“自流井”,汩汩涌流、润泽原野。2006年之前,由于教育资源缺乏,村民思想落后,王下乡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为改变这一情状,昌江首创融扶贫、生态保护、公共教育均等化为一体的“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把王下乡所有初中生整体搬迁到县民族中学免费读书并给予生活补助。
2006-2021年,超过900人走出王下乡,140多人圆了大学梦。而今,这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又开始“回山里”,反哺家乡,报效桑梓。
“家乡越来越好,我也想回乡做点事情,家乡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教育移民让我既能留在父母身边,也能反哺家乡。”2016年毕业的韩汝雪回到了当地乡政府工作,成为了一名村务专员。近年来,已有16名大学生返回王下乡就业创业,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新生力量。不仅如此,这些返乡大学生还带回了新想法:学商务英语的张秀妍有外贸工作经验,正尝试给王下乡添点“国际范儿”;市场管理专业毕业的韩赛,谋划着如何让电商惠及更多乡亲;学艺术的韩汝雪,则在文创产品上下功夫,力求让“王下特色”走出深山……返乡大学生像新鲜血液般鼓动着王下乡的发展脉搏,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是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海南正加大务工就业帮扶力度,加强就业技能精准培训,进一步扩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因地制宜开发并管理好乡村公益岗位,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共享共建,企业带头“创共赢”
从老旧住房搬进了崭新的别墅型安置房,在家附近的高端康养型酒店打工,步行2分钟就到上班地点,平时可以卖农产品给游客,增加收入……这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南春新村安置区村民的生活常态。
作为农旅结合的产业融合模式典范,保亭雅布伦·享水谷共享农庄不仅是我省首个扶贫济困型共享农庄,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属首创,由保亭享水谷共享农庄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4年来,共享农庄充分调动企业的辐射带头作用,逐步改善当地村民生活条件,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共享农庄的建设,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保亭雅布伦·享水谷共享农庄负责人肖勇表示,农庄利用“旅游+”“生态+”等方式,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盘活乡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并为村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农庄项目还牵头带动村集体及村民成立医疗、教育、创业三支共享基金。现如今,村民获得合作土地的保底分红及浮动收益,消费者获得高品质度假生活体验,企业获得运营收益,政府真正实现了“造血式”的精准扶贫,达成四方“共赢”。
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销售,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户种植和回收,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农民、企业、政府“三赢”的例子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可不少见。在琼海大路镇“世界热带水果之窗”基地里,企业用10年的时间发展壮大,并带动当地农户共同参与项目建设。
“世界热带水果之窗”是琼海打造的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重点项目,该项目从世界各地引进热带新奇特水果400多种,并在当地成功试种150多个品种。2018年以来,海南盛大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优良品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投身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带动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合作社。“下一步,我们将配合琼海市打造‘一镇一品’项目,让乡亲们共同参与种植特色水果,促进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海南盛大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俏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个是解决温饱问题,一个是促进共同富裕。如何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道重大课题。对此,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晓刚表示,当前海南乡村振兴工作主要紧扣“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保持机构队伍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探索走出一条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H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