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攀婵
百余年来,工业文明的冲击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正在远离乡村这一梦想家园。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让乡村的生活价值再度被激活。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突出“乡土中国”,构建乡村文化现代化,是当前重构精神家园时的重大课题。在海南生态环境与乡村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文化与生态结合展现,打造“生态—艺术”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模式,是适合海南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条路径。
联系海南实际,本文以海南省一个生态村(下文简称“莳园村”,这个村庄非实际存在,是一个能代表海南村庄普遍性的模型)为建构对象,通过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生态—艺术”田园综合体合理科学的建构与设计,打造探索样本。
具体实施路径之一:学术建设
要解决城乡之间文化差异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城乡互动。互动首先要实现城市人和乡村人在空间、行为、精神上的互相交织。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可以通过编写“莳园村百科全书”以及在乡村举办学术论坛来实现。
编写“莳园村百科全书”。编写整个村落的“百科全书”是乡村迈向文化自信的第一步。村民把乡村里的历史、人文、信仰、家族等文化信息进行整理并展现给大众,就是村民身份认同与自我展现的过程。
举办“生态—艺术乡村建设”论坛。传统意义上,学术只有在大学和大城市里存在,如今,把学术的发生地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将在专家和农民之间、理论和实际之间,起到沟通和平衡的作用。让专家更接地气、农民更有知识,实现良性循环。
具体实施路径之二:叙事建设
乡村文化结构的空间性、场域性、符号性、历史性和本原性不只是本土文化的“艺术世界”,也是地区形象。通过使用艺术手段,在乡村传统文化中找到新的创造力,建构全新的自贸港乡村叙事空间。
创建莳园村美术馆。以莳园村某个公共场所作为“莳园村美术馆”,确立村民与艺术相结合的莳园村美术馆发展核心价值。把莳园村美术馆作为主展览馆,莳园村美术馆以外的村民农家庭院作为分展览馆,以村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物产资源、村民生活等为展览对象,提供观看海南自贸港乡村的艺术视角。
举办莳园村电影节。面向社会征集制作优秀影片与短片、短视频,举办以展示村民生活为核心的电影节。同时,激活村民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智慧,村民的参与可以丰富乡村的传播内容,展示乡村的传播形象。既是自我展现,也是书写乡村的时代叙事。
具体实施路径之三:村落建设
乡村独特的建筑与自然风貌是乡村被观看的主要视觉内容。用艺术实践来改造老宅和呈现自然风貌,可以展现乡村的生态和人文多样性,建构连接古今文化、传承时代精神、彰显时代自信的乡村艺术空间。
老宅改造。在农村,老宅是承载家族血脉、传承家族文明和乡土信仰与乡愁的空间。没有家就不成家乡,也就没有乡愁。在莳园村修复和还原老宅,将破旧的老宅改造成为具有现代享受、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以及外形特色的新生活空间,这样的改造是乡土空间的传承,也是乡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不会剥离乡土传承千年的文化习惯,还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文化归宿感。
自然风貌基础改造。利用大地艺术的手段对莳园村的乡村空间进行艺术美化。大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技法和形式上是绘画和雕塑的拓展和延伸。但在文化阐释和文化承载上,这种艺术形式包含着环境美学、艺术学、社会学、文学、生态学、地质学、文化地理学等多重视角,是一种适合在美化乡村空间上使用的综合艺术手段。大地艺术能包罗宏大的乡村哲理,在乡村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范式、实用与审美之间,展开生动对话。
具体实施路径之四:工艺建设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应该要有一个更大的视角,要有文化、经济、社会方面的考量。不仅让乡村变美,更应该考虑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那便是通过艺术的手段释放乡村文化能量,延长乡村旅游业的产业链。
乡村工作坊。传统的乡村工艺品,在制作的时候最先考虑的是手工艺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艺术造型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艺术介入就是补习乡村手工艺品在艺术方面的课程,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乡土审美,从而使之进入精英审美序列之中,建构自己的乡土文化。让乡土手工艺品具有时尚性,是乡村手工技艺复活的重要环节。艺术的介入能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和生产相融合,发展出新型的乡村产业。
乡村公共艺术创作营。传统的中国乡村生活体系,各种民艺丰富多彩。然而,自乡村民艺式微后,传统中国人的自然观、天地观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往那样敬天惜物。修复“莳园村”的手工艺,恢复村落手工艺的繁荣,使乡村获得活力。游客进到“莳园村”后,不仅可以看到保留完整的生态环境,感受和体验乡村生活,还可以深刻了解乡村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
具体实施路径之五:乡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城乡二元的矛盾性依旧存在,城镇化建设使得传统乡村的“内生秩序”快速消解,农村传统文脉存在断裂之忧。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海南可以通过设立书塾恢复农村文化的传承,建设“乡村振兴大讲堂”,持续引导乡民与社会之间进行对话,让乡民逐步参与顶层设计的建言,同时拓展干部的工作思路、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心。
莳园村书塾。乡塾是传统乡学的重要传播和传承之地。书塾是“中华文脉”传续的平台,也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现场。在“莳园村”设立私塾,培养地方人才,并使之成为乡村文化与思想交流的平台,既能保证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还可以形成“莳园村”乃至所在县域特有的文化影响力。
“乡村振兴大讲堂”。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乡村振兴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的乡建理念和实践方法。邀请国内著名乡建专家和学者讲课,学员们在课堂中重新认识乡村价值理念和乡村复兴意义,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资源和宝贵案例,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之所以提出在乡村里建设培养干部的讲堂,是因为在打造“生态—艺术”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干部执政为民的“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同等重要。
海南“生态—艺术”田园综合体的路径设计,是通过艺术从海南的历史文化中去寻找乡民自信和自尊,是现代思维基于历史文脉上的再创造和再传承,是基于整个地域文明史之上的农业文明的叙事和阐释。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建设,能够使海南的乡村以更加多彩的身姿“亮相”在世界舞台。H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责编/陈慧 邮箱/ 1716610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