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思雅
《文化:政治与民生》,初见此书题目,便觉很有意思。文化、政治、民生,这三者向来都是分不开的,但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作者又会从哪些角度切入?好奇心引笔者走进周文彰教授的这本书。
文化到底是什么?从不同角度考察,有不同的解读。探讨问题的前提是对概念形成共识。作者在《自序》中便开宗明义,从“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的角度分别介绍了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最终将本书探讨的焦点锁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的文化上。
关于文化建设的讨论,作者撷取了政治和民生两个角度。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中,强调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对待文化工作;在文化与民生的关系中,则突出了文化工作对改善民生的意义。如此分析便有了切入点和支撑点。而政治与民生正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理解了文化与这二者的关系,便能触类旁通,更好理解文化与形象、环境、经济等的关系,特别有助于理解文化工作与宣传工作之间的关系。
周文彰教授专业学习哲学多年,思考问题颇具思辨性,且他长期从事宣传和文化实践工作及理论研究,跨政界与学界,对相关工作有丰富经验,对相关问题有独到见解。本书在为党政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工作的同志提供经验的同时,也启发着广大读者观察、思考,激发起参与文化建设的冲动。
反复阅读此书,掩卷沉思,笔者感慨于作者对文化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始终用心、用情成就着向阳而生的文化之树。这树植根于实践基础,升华于理论思考,为人民需求而绽放,结出累累经验之果,与读者共享,与读者共勉。
深深扎根的实践根系。“来自一线的思考与实践”,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这行字。唯实在于坚持实事求是。比如在《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奋发有为》一文中,作者首先充分肯定并阐明“文化作为上层建筑,需要经济的支撑”。为什么需要经济支撑?在哪些方面需要?作者的解释句句都说到读者心坎里。经济基础的确重要,但最终要落到“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该怎么办”上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欠缺,”鼓励大家拼命工作、创新工作、扎实工作,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克服物质匮乏,“找米下锅”。唯实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在一线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遇到任务常问为什么而不去想怎么办。本书的很多篇章都以问题开始,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如何转变职能?”“海南文化娱乐业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文化创意应该追求什么?”这些实践问题引发思考,也推动着进步。唯实在于坚持实践引领。理论指导可以晓之以理,精神鼓舞能够动之以情,但只有实实在在的案例才能真正激发人的斗志。如在鼓舞大家奋发有为投入文化建设中时,作者不仅用言语,更用例证,从南山开发的先驱者,到洋浦人的一代代坚持,生动鲜活的实践让人看到虽然条件艰苦,但奋发有为的精神闪耀着动人的光芒,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悄然延伸的思想枝叶。如果说实践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独特的理论思维就是本书最大的特色。理论思维体现在系统性上。无论是对中央政策的把握,还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全书呈现出系统性的特点。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创新马克思主义》一文,分别谈到“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才能提出问题、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归结法和还原论、对国外学术思想的崇尚,是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影响最大的因素;在方法论部分则强调“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创新理论的评判标准和真假理论创新的“分水岭”。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浑然天成,让人越读越觉有理。理论思维体现在科学性上。论述问题,作者总是先明确概念,比如先明确“文化”“文化价值观”等内涵,再展开讨论。对一些重要理论的创新性理解也体现了科学性、学术性。比如,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是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落地”》一文中提出了“核心价值风尚”这一新概念,强调不仅要有价值观、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通过形成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实现从理论到“落地”,突显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理论思维体现在思辨性上。作者能一体两面地去看待问题,去伪存真、扬长避短,且每一种情况都有现实作为佐证,既有普遍意义,也有实践参考价值。
氤氲香气的情怀之花。文化不仅是政治,也是民生。本书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民情怀。人民的需求是文化工作的起点,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从“江山就是人民”,始终保持人民本色,到“以人民至上的理念发展文化”;从“繁荣发展文化的实惠给群众”,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小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把为人民而创意作为价值追求”到琼剧、图书馆的复兴,“大特区讲坛”文化福利项目的建立……人民的需求在哪里,文化建设的指挥棒就指向哪里,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落在哪里。人民是文化工作的阅卷人。文化工作做得好不好,人民满不满意、有没有得到实惠,是衡量文化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作者不止一次提出要创造优秀的作品、产品。优秀的作品必须内容优质,生长于大众,关注社会,与时俱进;还要制作精良,不一味求快,得反复打磨。通过优秀的作品产品传递正能量,温暖人心,启迪心智,做到春风化雨。
写满适用的经验硕果。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大量文化工作的经验,其中三点笔者印象最深。一是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改革”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高频词,“以改革创新思路推进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琼剧的振兴在改革”“加快新华书店改革”等,不胜枚举。改什么?改体制机制。为什么改?“转变现有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配置文化资源。”怎么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但都得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得关注效益,不能得过且过;得有步骤有计划,压茬推进。二是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创新是文化工作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作者提出创新载体、创新思路、创新战略和创新理念的“四创”,很有启发性。通过“影企联姻”既让农民看上电影,又为企业做了宣传,可以说是创新思路的典范。办好“e拇指手机文学”、建立“诗歌岛”,也不失为文化民生工程的创新之举。三是重视人才力量。作者在本书中反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市场是繁荣文化的第一要素”。把好用人关口,海南省委宣传部在2005年就对招录的人才有研究生或者名牌大学本科生的学历要求,为文化工作储备高端人才;强调培养,支持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攻读研究生,强化专业积累,支持青年干部挂职锻炼,提升能力;注重管理和激励,通过聘任竞争上岗,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文化之树要拔地参天,不是容易的事,既要鉴往,拥有长久的历史积淀,又要知来,不断与时代共同生长。在从事文化事业的过程中,作者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园丁,用心、用情守护着这棵树,更推动着这棵树不断向阳而生,同时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留下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H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