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信芳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2018年在海南考察时再次强调“海南省管辖我国三分之二的海洋面积,在开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技术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冯飞表示,“海南最大的资源禀赋优势在于海洋面积大,且深度深,适合发展海洋经济和深海科技。”可见,加快深海工程高质量发展,既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省“向海洋要生产力、要求新增长点,建设海洋强省”的关键政策抓手,意义重大。
我国深海工程总体情况
深海工程是涉及深海环境勘探、开发、建设与维护等活动的综合性工程技术领域,涵盖深海资源开发、深海环境检测、深海装备研发、海底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持续突破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8%,是国民经济重要主导产业之一。其中,海洋传统产业,如海洋油气、海洋矿业、船舶工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等,都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显著的技术进步;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深海科技和工程不断取得突破。例如,成功自主研发“蛟龙号”“海斗一号”深潜器、“深海一号”能源站建成投产、超稠油开发技术突破、海洋卫星组网业务化观测格局全面形成等。这些成果预示着深海产业及相关工程的广阔前景,深海工程正逐渐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拉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引擎。
海南发展深海工程的独特优势
海南在开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技术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具备加快发展深海工程及其产业的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聚集海洋科技创新主力军。海南始终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置于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与行动,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全方位发展。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本地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成为海洋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科研设施以及优惠的政策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高等院校前来落户。截至2024年底,崖州湾入驻的高校数量已达12家。
二是资源优势,享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海南管辖我国三分之二的海洋面积,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拥有2850多种海洋生物,年捕捞量达到500万吨。南海独特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使其成为新型能源的富集区,如太阳能、风能、海流能、潮汐能和温差能等,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三是成果优势,已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领衔推动设计海南省首个热带海洋牧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黄梦醒团队针对静冰压力监测需求,首次提出基于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的净冰压力测试新方法,并应用于海南省近海防控圈建设和海上无人岛管控;贝类遗传育种与养殖研究团队围绕幼贝养成技术瓶颈进行攻关,形成“白蝶贝规模化养成模式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成果;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成功突破光裸方格星虫人工繁育技术,建立沙虫人工繁育技术体系,成功培育新品种方斑东风螺“海泰1号”并获国家认定,在濒危鱼类波纹唇鱼人工繁育技术上取得突破,首批育出鱼苗约6.8万尾,东星斑繁育技术促进海水养殖规模化发展,以智能化养殖与精准渔业技术提升渔业生产效益。
制约我国深海工程发展的问题
虽然我国深海产业发展和工程实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仍存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多头产出缺乏统筹、成果转化受阻、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深海探测碎片化等问题。
一是深海开发的成本高。虽然深海工程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大多数深海工程项目需要巨额投资,从深潜器、深海机器人,到深海试验基地和钻井平台建设,从深水水下采油装置、大型邮轮建造,到大气、水文和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一直伴随着深海工程发展。此外,深海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和价格优势也并非特别明显。
二是部分关键技术仍需突破。深海工程涉及大量高端科技问题,部分关键技术仍需科研攻坚。例如,深海装备的设备维修难度较大,对材料的强度、抗疲劳度、耐腐蚀等性能要求较高;深海作业远程控制、实时监测、高精度定位、生物采样及样本保真保存等技术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深海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技术、深海生物基因组测序、药效学和毒理学仍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阶段,尚未实现产业化。
三是需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海开发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存在多种影响,而相应的深海环境修复技术尚未成熟,监测体系仍有待建立健全,需在全国范围搭建一套平衡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既实现经济增长,又保护好海洋环境。
四是深海开发的国际竞争存在不确定性。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国家主权和国际法问题,国际政治经济态势变化对深海开发影响较大。同时,深海技术的国际标准也并未统一,技术推广和应用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加强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加快深海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我国的深海产业、深海工程蓄势待发,深海工程的顶层设计刻不容缓。要加快深海工程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市场需求和形成产业闭环为导向,突出重点产业,整合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群团组织等各类科技和产业资源,对碎片化的研发力量和分散的科创资源进行合并重组,迅速提升深海工程科创实力和产业化能力。
一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形成产业闭环。深海工程要贯彻落实党中央深海布局,对标我省“5+4+2”重点发展任务,围绕深海油气、海上风电、蓝色粮仓、深海生物医药、深海工程装备、深远海探测、海洋生物基因库、海洋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努力构建全产业链体系,为上下游企业创建发展平台,扎实推进深海工程项目落地见效,实现“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的阶段性目标。
二是软硬结合,选准任务方向。落实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项行动,全面开展涉海科技资源调查,制定关于深海开发的长远战略规划。要一手抓硬工程,解决“卡脖子”科技和工程问题;一手抓软实力,在国际规则、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环保监测等方面提前布局,选准重点任务方向,分阶段逐步实施。
三是谋划建立国家深海实验室和数据平台。推动构建海南省海洋多源数据集成和智能应用平台,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开辟“以场带产、深海智造”新赛道,打造“智慧海洋”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筑牢深海基础研究根基,确保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推动基础研究向技术应用和工程实施高效转化。
四是组建多个科创联合体。组建海洋非常规油气科创联合体、海洋风电科创联合体、蓝色粮仓科创联合体等,统筹协调多方资源利益,搭建高效沟通平台和机制,解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重复投资等问题。H
(作者系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研究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