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蔡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2022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他强调,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出,“要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海南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自贸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海南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自贸港建设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创新思路方法,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放眼琼州大地,文明之花竞相盛开,新风正气日益充盈。
涵养精神底蕴
凝聚奋进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当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时,精神大厦也当巍然屹立。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作,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的本质要求。省委书记沈晓明多次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自贸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思想引领,创新思路方法,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海南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群口快板《二十大精神闪金光》、舞蹈《黎族姑娘》、相声与互动《招聘》、小品《直播带货》、口技相声《海南新貌》……2022年底,“欢庆二十大·建功自贸港”文艺宣讲巡演陆续走进海南各市县,自贸港文艺轻骑兵精心编排,将党的方针政策巧妙融入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引来乡亲们此起彼伏的笑声掌声。
“我们青年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奋斗,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遇,带动更多青年成长成才!”在海口海孵科创·优客工场,另一种形式的宣讲也让现场气氛火热——“青年说”宣讲员吴坤仲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丰富的数据,为广大创业青年答疑解惑,“干货”满满。
从榕树下到渔船上,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从网络大课堂到乡村小戏台……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海南多位省领导分赴基层进行宣讲,带动全省理论宣讲热潮迭起,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直观地传遍琼岛大地,传进党员群众心坎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自贸港的核心要义之一。在推进自贸港建设中,海南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月13日,海南中小学开学第一天,五指山市阳光明媚。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活动点亮了师生们的开学第一课——冯白驹的女儿冯尔曾现场讲述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通过宣讲、有奖问答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向师生传递红色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海南挖掘、保护、利用省内革命文物、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等红色资源,改造提升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海南解放公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琼崖革命斗争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围绕这一使命任务,海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先后印发《海南省关于贯彻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实施方案》,修订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为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供基本遵循。
基层理论宣讲“有声有色”,让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更坚定;文艺精品创作百花齐放,为读者观众奉上丰盛精神食粮;文化活动、主题活动广泛开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观可感,更具温度热度……
夯实文明基石
共育文明之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海南深刻认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全过程、各方面,在深度融合中体现海南特色、展现自贸港风貌。
2022年12月26日,“感动海南”2022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举行,94岁高龄退休教师符国仲等模范人物的故事,犹如一束束光芒,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
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仓廪实”“衣食足”,还有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但文明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耳濡目染的过程,离不开正面宣传与持续引导。
王书茂、陈重私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7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03人获评省道德模范人物,5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王小虎等4人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海南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评选表彰一批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让精神文明建设成风化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是长效之举。2018年起,海南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推出了一个自选动作——“社会文明大行动”。这是海南创一流营商环境、人文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海南广泛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通过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诚信践诺等九大专项行动,培育良好文明风尚。与此同时,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普及诚信文化,全面提升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扎实推进个人诚信积分管理应用试点工作,推动公民诚信意识和社会诚信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民道德培育、诚信社会建设等重点内容,谋划推出一批标志性工程,把海南打造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高地。”沈晓明指出。
道德温润人心,精神触动灵魂。精神文明建设赋予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三亚市海棠区林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后,周边居民和旅居游客都成了这里的“常客”,看书、练字、健身、做志愿者。“这里就是我们新的活动‘据点’”“业余时间可以来这‘充充电’”“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大家纷纷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是群众的“精神驿站”。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海南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如今,全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5个、实践所218个、实践站3102个,基本实现了省域全覆盖,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省组建志愿服务队伍5311支,登记注册志愿者115万人,打造志愿服务项目1479个,涌现出“蓝天救援”“增绿护蓝”“航天科普”等富有海南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和一批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在“0801”疫情防控工作中,志愿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机制和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农贸市场干净整洁,城市公园欢声笑语,老旧小区旧貌变新颜,背街小巷改造后“靓”起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让人民群众通过共享文明建设成果感受到自贸港建设红利。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海口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城市建设,让城市更美好,也激发了市民参与创建的热情。
近年来,海南省坚持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常态创建,聚焦为民惠民、创新载体抓手,不断深化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全省城乡面貌、社会公共秩序、公共服务水平、群众生活质量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海口、琼海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殊荣,昌江、文昌等6个市县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在为城市赋能的同时,文明创建也让乡村焕发了活力。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海南全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改善了人居环境、推进了移风易俗、完善了公共服务。通过22年文明生态村创建,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升。三亚博后村、海口施茶村、琼海博鳌镇等地都取得了可喜的显著变化,成为海南践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重要论述的生动缩影。
此外,海南省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目前,全省共有86个全国文明村镇、241个省级文明村镇,158个全国文明单位、428个省级文明单位,13户全国文明家庭、286户省级文明家庭,15所全国文明校园、179所省级文明校园。
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日渐成为海南城乡最温暖底色。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塑好文明形象
打造靓丽名片
“沙滩、草地、礁石旁都设有文明标语,景区内专设吸烟区,来三亚‘做客’,也应遵守文明礼仪,为宣传文明风尚、呵护城市环境助力。”今年春节假期,三亚旅游迎来“开门红”,不少“回头客”发现,三亚城市变得更干净了,景区、车站等公共场所内的秩序越来越好,出游更加文明了。
干净整洁的街道、秩序井然的车流、文明礼让的行人、贴心服务的志愿者、生动醒目的文明宣传标语……一步一景、步步是景,文明构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人们对城市印象绕不开的“加分项”。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万宁山根镇,一块小小的“红黑榜”正悄然改变着一些村民的积习陋习。2022年4月以来,山根镇在全镇推行“红黑榜”制度,“红黑榜”由村民选出“红九条”“黑九条”,据此每月开展一次评选,并将其结果张贴公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热心帮助服务村民”“入选美丽庭院户”……大半年以来,一条条红榜名单激发了大家的自我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了互相监督、彼此激励的导向氛围,有效提升了村民道德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树立文明新风,塑造文明形象。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抓手。
今年1月,《海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施行两周年之际,一批极具本土特色的公益广告出现在海南各景区、餐厅、公交等公共场所——热情帅气的“雷公马”带着“椰小果”“梅小花”两位小朋友在不同生活场景里,号召大家学习践行文明行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鲜活灵动的宣教画面让人眼前一亮。
沈晓明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具有海南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文明新风”。
省长冯飞在研究“十四五”文化强省建设相关工作时强调,要充分结合海南文化特色,持续打造推出文化强省重大标志性产业项目,积极推进特色旅游文创产品开发。
不久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根据会议,2023年海南将从强化思想引领、内强基础、外塑形象等方面推出100项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自贸港“气质”“颜值”。 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将深度挖掘琼剧、临高木偶戏、黎锦、儋州调声、崖州民歌、黎族传统乐器等能充分展示海南自贸港形象的本土文化,重新提炼、精心构思富有现代化气质的海南文明标签。此外,今年还将调动全媒体发布资源和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传播平台,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借助中央媒体和国外媒体的资源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讲好海南文明故事、传播海南文明文化、展示海南文明形象。
理想信念更坚定、公共秩序更优良、社会风气更清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海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为全省上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能,一个充满能量与活力的海南正在展露英姿。
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过程中,海南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加强。守正创新,同心共筑,海南定能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优答卷。H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