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钟瑜
海口市琼山区,在老爸茶桌上,一堂堂特殊的“党课”正轮番上演。几张简易茶桌、一壶冒着热气的茶,干部群众围炉煮茶,一边品茶一边聆听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新”更入“心”。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上更好发挥作用?海口市琼山区创新方式方法,巧妙融合本土文化,将基层党的思想引领工作与关爱百姓生活同频共振,润物无声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
“烟火气”“泥土味”
春风化雨润民心
政策宣讲,讲什么?过度照本宣科,群众没学懂、记不透、用不上;形式枯燥无味,听众不知所云,收效甚微。怎么讲?新时期,政策宣讲形式多样,海南各地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创新方式载体,把“理论话语”转换成“群众语言”,将“理论观点”变换成“朴实道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将党的创新理论掰开揉碎。
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罗增斌在海口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集体备课上提出,宣讲要突出政治性、现实性、创新性,提高精准度,增强说服力,提升感染力,注重以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方式,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琼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要求,抓住海南群众喜欢在老爸茶喝茶聊天的“小切口”,创新探索接地气的“益·老爸茶”政策宣讲模式,把讲台搬到街头巷尾、老爸茶店、大榕树下,用“百姓话”讲活“百姓事”,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让理论政策染上浓浓的“烟火味”“泥土味”,群众反响热烈,几乎场场活动爆满。
一边听讲一边喝茶,群众不时插话讨论,气氛轻松愉悦。“党的二十大精神要跟革命精神结合起来,我们不仅仅要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而且要回望革命历史,传承红军精神,弘扬革命精神。”大坡镇树德村委会塔昌村村口的大树底下,海口市委党校副校长陈礼化身“百姓宣讲员”,与当地村民同喝“老爸茶”。他引经据典地讲述农村巨变,以小切口讲述大道理,用朴实的话语与当地群众共话农产品的发展前景,把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讲透讲明白,令在场的人深受启发。
在府城街道云露社区一家老爸茶店内,朝朝暮暮的烟火气息流淌着市井中的清欢。店内,一名身着红马甲、手拿《论中国共产党史》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
“我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老党员,今天跟大家聊聊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88岁的老党员王秀凯在店内为大家讲述党的历史和故事,近一个小时激情澎湃的脱稿宣讲,茶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除了理论政策,移风易俗、好人好事、红色文化、家风家训、农技知识等均为“益·老爸茶”的“聊天”主题,一些连续听了多场的群众表示,老爸茶喝得太值了,不仅在政策上解了“渴”,在思想上也解了“惑”,听了以后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长者说、青年说、少年说、劳模说、巾帼说、学者说……琼山区善于从社会各界整合“草根名嘴”,以身边小事、小变化为切入编写口语化、乡土化、琼山化的宣讲教材,把群众从麻将桌、“是非窝”引导到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中。截至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益·老爸茶”志愿服务宣讲队伍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开展宣讲370余场,受众超过20万人次。
琼山区扩大党史学习教育半径,将工作触角从最后一公里延伸至最后一米,将老爸茶馆搬进演播室,把宣讲上传至“云端”,创新线上微宣讲——“听侬说”,通过央视频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今日头条、抖音、海口客户端、微赞、海广网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并上传微宣讲视频。截至目前,各类线上平台累计观看人数已超过56.3万人次。
服务群众零距离
文明新风浸民心
“士美家乡在湖广,读书明理品端方。十年寒窗望皇榜……”在红旗镇墨桥村,琼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琼剧戏迷志愿服务队为村民带来琼剧唱段《秦香莲》,演唱间隙,志愿者们用接地气的方言“插播”新思想新理念,让村民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中更好地接受党的理论政策,倡导文明新风。
台上精彩纷呈,台下掌声连连。坐在台下观看的群众纷纷为这场演出齐声点赞。红旗镇委书记吴敏表示,“用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进一步拉近与村民的距离,让群众唱主角,这样的文明实践更接地气、更贴人心。”
传思想、学理论、种信仰、育新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近年来,琼山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省委、市委的精心指导下,积极探索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琼山路径”。
“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解决好‘做什么、谁来做、在哪做、怎么做’等问题。”琼山区委书记、琼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陈昊旻说,琼山区聚焦打造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中心、慈善中心、信仰中心”,依托理论宣讲、文化、教育、科技科普、健身体育、医疗卫生等六大服务平台,整合全区256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625名帮扶责任人,以及发动党员干部、“最美”人物、乡贤等31000余人,组建38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探索既服务老百姓生产生活,又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文明实践活动,孵化培育出了一系列特色做法。
琼山影剧院,琼韵声声。一场描述土墨村转变陈旧陋习、树文明新风的现代琼剧《美美的土墨村》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当前,琼山区集聚了一批文化艺术人才,立足琼山文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贴近百姓生活取材进行创作,以歌曲、舞蹈、琼剧、快板、动漫、小品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新时代文明实践“八个一”系列作品,《美美的土墨村》便是其一。展示琼山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和新时代新气象的歌舞《琼山千古情》,讲述新时代琼山人民群众移风易俗、争当文明人的歌曲《琼山新风尚》《志愿者的精彩》,展现树时代新风、谱写文明篇章的海南话三句半《文明实践树新风》,展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果的音乐快板《文明实践看琼山》,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动漫公益短片、读物《新时代文明实践图说价值观·漫画琼山》……一系列精品力作一经推出,广受群众好评,既展现琼山区的文明新风,又让群众乐在其中、得到实惠、真心点赞。
以文,能聚力凝魂;授技,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琼山区,有一支由传统手工艺、农技等方面的乡土“能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广大村民从“看人干”向“跟着干”“一起干”转变。“我是能人,能为人人”的文明新风在琼山区蔚然成风。
“人们称我们为‘励志(荔枝)叔’,这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琼山区三门坡镇荔枝产业致富带头人王录理是大伙眼中的“能人”,他认为“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共同富裕才有奔头”。王录理是“励志(荔枝)叔”志愿服务项目的受益者,也想用他的经验带动身边人一起致富。如今,王录理的荔枝生意越做越大,吸纳周边2231名农户加入一起干,带动了三门坡镇荔枝产业的发展。
文明实践,浸润人心。如今,浓浓的文明新风充盈琼山大地,浸润百姓心田,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琼山注入强劲的文明力量。H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