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一线调研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海南经验及未来工作展望

  文|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

  2022年8月海南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发后,海南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示精神,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坚持志愿服务平战结合的指挥协调机制,以组织化动员带动社会面动员,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工作,推动海南省各地抗疫志愿服务有序进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志愿者在多个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此次紧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可以为推动海南省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工作要求提供重要借鉴;也可以提炼海南经验,帮助各地理顺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工作体系,将工作重点转向常态化志愿服务,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为此,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对海南省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得到11460名志愿者和1262个社区的数据集。基于实际调研资料,课题组总结了海南志愿服务经验并形成此报告。

  海南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统筹支援,志愿者充分协调有序管理

  坚持全省疫情防控一盘棋,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省委、省政府统筹建立“3+11”协同机制。省级领导干部分工坐镇重点市县,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直插一线、靠前指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落实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向海南省发出了志愿服务防控疫情的倡议,号召海南省广大党员干部就地转化为志愿者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

  统筹协调,确保物资供应和高效调动,保障群众日常生活。为应对重点县市疫情防控中的痛点和难点,海南统筹调配全省资源,组织协调省内志愿者支援三亚等重点市县。其中,仅支援三亚的省直志愿者总数就超过4000人,有条不紊地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二)就地转化,党员志愿者筑起“红色屏障”

  落实双报到制度,各级党组织迅速下沉社区,党员干部就地转为志愿者,充实志愿服务队伍。调查数据显示,海南疫情防控志愿者中,党员比例高达36.3%,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据统计,三亚市参与疫情防控志愿者为3.4万人,党员志愿者1.2万人;儋州市志愿者为6.5万人,党员志愿者占相当大的比重。

  党员志愿者冲锋在前,筑起疫情防控的“红色屏障”。调查数据显示,在本轮抗疫志愿服务中,有42.1%的志愿者是直接在党组织的动员、号召下就地转化而成,组织力量发挥了中坚作用。各级基层党组织也从实际出发,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突击队、划定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动态掌握区内人员情况,推动群防群治、联防联控。

  (三)党建引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平台作用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动员能力,协调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网格化等力量,统筹群防群治力量,汇聚青年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积极有效开展抗疫志愿服务。调查数据显示,13.6%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基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的。

  临时党支部成为战斗堡垒,党建引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将党组织“一竿子插到底”带到基层,在若干中高风险社区(村、居)成立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并由临时党支部制订对策方案指挥疫情防控,夯实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战斗堡垒。党建引领抗疫志愿服务,体现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四)群力群建,发动志愿者参与创建“无疫村(社区)/小区”

  疫情发生以来,海南省文明办严格落实各项防控工作部署和要求,聚焦重点行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抗疫积极性,坚决阻断疫情传播扩散途径,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统筹推进无疫村(社区)、无疫小区创建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输入、外溢及内部传播风险,筑起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防护线。主要做法包括搭建上下联动组织体系、发挥党员志愿者示范引领作用、全面铺开防疫宣传的四张阵地网、推动智慧防疫,提供疫情防控正向引导等。

  海南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主要经验

  (一)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社会动员路径

  首先,党组织力量得到充分彰显。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依托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网格化等力量,统筹群防群治力量,寓管理于服务,运用精细化志愿服务,发动广大民众积极踊跃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从调查数据来看,志愿者通过基层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占比达到43.5%,通过基层政府的比例为32.8%。而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直接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占比分别为60.1%和45.5%,体现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第二,群团组织合力参与。汇聚青年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力量,用责任与担当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占比达到了13.3%,群团组织的动员号召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18.2%的志愿者表示,其参与志愿服务是受到群团组织的号召。

  第三,专业力量动员精准高效。海南省文明办及时组建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招募具备一定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师等专业人员及时为被隔离特殊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在本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有5.4%属于心理疏导服务,5.2%采用线上服务方式。

  第四,宣传动员持续发力。线上线下联合推动,官方民间共同发力,打造防疫宣传坚实阵地。志愿服务队下沉到社区,协助做好疫情防控、个人防护知识等宣传教育工作,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调查数据显示,76.7%的志愿者是通过微信群了解志愿服务,69.6%的志愿者是通过村/社区事务公开栏等途径来获取志愿服务信息。此外,新媒体也是宣传动员的重要渠道。

  (二)科学有效的防疫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机制

  第一,完善防疫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机制,做到临时孵化、常态转化、及时固化。海南省文明办牵头制定志愿者岗前操作手册与防控指南,加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培训。规范志愿者微信群管理,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保障志愿者微信群管理秩序。调查数据显示,开展志愿服务使用的微信群中,63.8%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

  第二,建立防疫志愿服务战时工作机制。各防疫志愿服务队伍,按照属地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一键“吹哨”快速激活指挥调度系统和常备力量。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广泛发布志愿者招募令,每日实时同步更新疫情防控工作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工作方案,实现防疫应急志愿者供需精准匹配,形成“调度有力度、响应有速度”的高效动员工作模式。

  第三,加强防疫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机制。出台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防护指引和岗位实务手册,制订了不同岗位志愿者注意事项。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岗前培训,主要包括防疫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志愿者接受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相应志愿服务。严格落实“培训不合格不上岗”的工作原则,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三)精准对接的防疫志愿服务参与机制

  第一,设置防疫志愿服务主要岗位。在防疫志愿服务中,各志愿服务组织根据不同风险区域,细分人群和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做精做细提供志愿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在特殊情况下,如因出现医护人员短缺、工作任务紧急等情况,确需志愿者到场支援的,须根据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经相关部门同意进行动态调剂。组织具有丰富疫情防控专业知识和较强防控能力的志愿者,按照相关要求进入相应区域进行支援。

  第二,打造防疫志愿服务关键项目,包括全域核酸检测、包点服务火车站、机场滞留旅客以及协同做好健康驿站管理工作。借助各级官方平台、媒体广泛发布疫情防控志愿者招募信息,建立志愿服务微信群招募志愿者。合理分配工作内容、统一工作方式,协调各级党委、政府为志愿者提供必要防疫物资。协调志愿服务需求、供应、匹配三端,组织、协调志愿者到岗服务。志愿者全力参与保障滞留旅客离岛返程工作专班,做好滞留旅客妥善安置、健康管理、基础保障、情绪安抚等工作。

  对策建议及未来工作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其根本就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文明办作为牵头负责机构,必须以全面的工作体系设计为总抓手,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服务指导作用,“平战结合”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从拓宽动员渠道、优化供给机制、强化阵地平台建设、健全支持保障等方面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一)拓宽群众多元参与渠道,建立全面的社会动员机制

  面向社会,广泛动员、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形成“组织力量+社会力量+骨干力量+专业力量+应急力量”相结合的多元化志愿服务动员模式。首先,进一步发挥文明办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志愿服务力量,做实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壮大志愿服务组织。第二,依托群众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动群众参与,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第三,充分发挥骨干志愿者优势,重点关注在疫情期间涌现出的一批战斗力极强的志愿者领队,鼓励志愿者队伍实现“自我发育”。第四,鼓励和动员科技、医疗、心理、应急救援等领域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发挥专业特长,定期开展专业性志愿服务活动。

  (二)优化志愿服务供给机制,推进服务精准化与常态化

  首先,摸清民众志愿服务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情况,做好细分工作,精准匹配供需关系,切实满足民众的志愿服务需求。第二,继续强化储备志愿者队伍梯队建设,有意识培育凝聚志愿服务队伍骨干力量,做好“传帮带”培养更多“新手志愿者”。第三,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主动与辖区内的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第四,推动“平战结合”,推进防疫志愿服务与常态化志愿服务相互转化。固化一批热衷奉献、随时参战的社会领域志愿者队伍,构建疫情防控工作和常态化志愿服务的“第二梯队”。

  (三)整合志愿服务阵地资源,强化文明实践阵地建设

  首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抓手,积极整合各类平台资源,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等现有公共场所资源开展活动。第二,规范文明实践阵地管理,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盘活各类资源,做到场所常态化使用。第三,结合本地实际加强特色阵地建设,延伸设立文明实践站点,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第四,统筹使用各项信息化平台数据资源,打通数据壁垒,促进志愿服务数据在不同平台中互联互通互认。第五,以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为媒介,畅通志愿服务融入社会治理的渠道。

  (四)建立健全支持保障机制,确保志愿服务常态长效

  首先,加强志愿服务政策保障,研究制定志愿服务工作规划和方案,对志愿服务内容、政策保障等作出具体安排和组织实施。第二,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给予志愿服务组织一定的经费保障,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加入公益创投,提升志愿服务自我造血能力。第三,注重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探索困难志愿者帮扶机制。第四,创新志愿者表扬嘉许工作,广泛开展优秀志愿者基层典型选树工作,定期发布善行义举榜,持续推进星级志愿者认定。对优秀志愿者在就业就医就学、公共服务方面给予适当礼遇优待。

  (五)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拓展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

  首先,依托海南丰富资源,打造海南省培训交流基地,推动志愿服务产学研高度融合。第二,搭建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志愿服务平台,合力打造区域志愿服务品牌。第三,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的作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打造志愿服务交流的关键节点。第四,依托海南的国际化资源,构建对外交流志愿服务的新高地,完善国际传播体系,扩大海南自贸港国际“朋友圈”,讲好海南故事、传播海南声音、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H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4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4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1页:学思践悟
   第32页:学思践悟
   第33页:学思践悟
   第34页:学思践悟
   第35页:学思践悟
   第36页:学思践悟
   第37页:一线调研
   第38页:一线调研
   第39页:一线调研
   第40页:社会治理
   第41页:社会治理
   第42页:社会治理
   第43页:社会治理
   第44页:社会治理
   第45页:社会治理
   第46页:社会治理
   第47页:决策参考
   第48页:决策参考
   第49页:决策参考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决策参考
   第52页:决策参考
   第53页:决策参考
   第54页:决策参考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决策参考
   第57页:决策参考
   第58页:决策参考
   第59页:工作交流
   第60页:工作交流
   第61页:工作交流
   第62页:工作交流
   第63页:南海撷萃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海南经验及未来工作展望
今日海南一线调研38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海南经验及未来工作展望 2023-02-15 2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