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丽琳
今年2月23日是中国热作科研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海南开发建设的先行者、海南两院(今海南大学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前身)的开创者何康同志的百年诞辰。为了纪念他对海南的特殊贡献,铭记和学习他“心怀国之大者”、在南国山野筚路蓝缕开创伟业的精神风范,由何康长子何迪编撰的《把心交给人民——何康海南岁月家信文稿珍辑》(下称《把心交给人民》)日前由海南出版社正式出版。
何康于1952年投身新中国橡胶种植事业,由此与海南结缘。1958年,何康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带领华南热作所30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家属,从广州迁至儋州,在荒山野岭扎根,盖“草房大学”上马,艰苦创业,建成了高水平的“两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热作科技人才,开创性研发了在北纬17度线以北栽培天然橡胶的技术,构建了中国特色橡胶科学技术体系,为成功突破帝国主义对我的战略物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何康奉命晋京,相继担任农林部副部长、农业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何康在海南工作生活20年,视海南为第二故乡,始终牵挂海南两院,牵挂海南建设发展,无论是在部长任上还是退居二线都不遗余力为海南的发展鼓与呼。
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何康1952年至1964年间写给夫人缪希霞女士的家信,及他们的往来书信近200封。何康与夫人青梅竹马、情感深厚,有着共同的信仰,是真正的灵魂伴侣。这些家信就像何康对另一个自己的倾诉,满纸真情。信中有家长里短,有儿女情长,但更多的是何康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一读何康“心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和很多充满烟火气的家信不同,何康家信始终闪耀着理想信念的光焰,常有涉及思想灵魂、理想抱负的心血笔墨。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对我实行橡胶封锁,而我国当时的橡胶种植只有零星分布,这无疑卡住了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脖子。1951年底,中央林业部专为橡胶事业设置了特种林业司。1952年,时年29岁的何康被任命为司长,受命参与橡胶基地建设,具体负责以海南为主的华南橡胶工作。1952年,在南方考察橡胶种植的途中,他在家信中写道:“对这事业我倒有兴趣、有信心钻研下去。”在开展完第二轮考察后,何康看到了我国橡胶事业基础薄弱,科技几乎空白,管理干部、专业干部严重不足等困难,1954年元旦这天他在海口写道:“看到真正安心于热带作物事业,愿意终身为海南人民服务的人还不多”,他向夫人谈了自己的打算:“目前华南也很难找到像我这种情况的干部(专业学农),我愿意下来到海南岛搞实际的垦殖工作。我希望到下层干实际工作,我自信我还能学着做好这一事业。到下面来当然一切不如北京好,但是可接触实际工作,这对我们这样缺乏实际锻炼的人来说,正是灵丹妙药”,这些话正是何康选择不走寻常路、“往低处走”的初心。事实上,当时何康面临两个很好的工作机会,一是外交部希望他去印尼担任参赞,二是中国科学院时任副院长竺可桢亲自抛出的橄榄枝。但何康最终服从大局,选择献身正艰难起步的橡胶事业,毅然从国家部委下沉到华南热作所这样的基层科研机构,从司长变所长,从首都南下,先到广州,后落户海南儋州的郊野。如果不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很难走出这条逆行之路。事实上,从广州迁至偏僻落后的儋州后,华南热作所一度军心不稳、人才流失。对此,何康在家信中坚定地写道:“扎不下根来如何把事业办好?我是下定了决心,只要坚持努力,情况会转变的,事业之路会前进的。”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困难,何康没有退却,反而干劲更足:“越深入工作,越接触实际,我越感到愉快,像是点燃了在内心的生命火焰。有事业心的人是幸福的。我往往因向往工作的前景而久久不能入睡。”儋州生活艰苦,但何康却感到非常充实。他出差上海、广州时,分别写信给夫人:“我们总算在南方生了根,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对我也减少了吸引力了”“我绝不后悔离开了大城市、大机关”。1960年的春节,何康在家门上贴了对联:“儋州落户,宝岛生根”,来视察的周恩来总理看到后给两院题词“儋州立业,宝岛生根”。何康为献身“国之大者”,忠诚地践行了这8个字,从而立之年的黄金年华开始,他扎根儋州14年,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
二读何康“把心交给人民”的深厚情怀。“人民”是何康家信中的高频词。他这一生基本都在领导岗位工作,却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他常年自觉把人民当作镜子。1952年7月至10月何康在广东南部考察,深入基层群众,他感触颇多,写道:“(群众)给了我不少教育,我感到自己在华东工作三年,官僚主义是极严重的,主要是不了解下情,高高在上。”二是他坚持扎根人民:“通过艰苦的斗争,搞好一个事业,对人民有所贡献,在群众中生根,这是最大的愉快。”三是人民在他心中分量最重:“工作重要不重要,领导重视不重视,关键在于人民需要不需要。”“生在这伟大的时代,除了全心全意献身于人民事业,还应有何求呢?”四是人民是他干好工作最大的底气:“我有信心依靠群众,创立新型的热带作物科学体系”“现在有党的领导,有海南几百万人民,什么办不成呢”“我们主要是依靠海南人民的力量”。始终心系人民,何康还是科技扶贫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在上个世纪70年代,儋州石屋大队种植橡胶低产低效,何康决定向大队免费供应良苗并提供技术服务,带动石屋大队做强集体经济,实现了农民就医、子女上学全免费,成为全国典型。何康不仅开展“科技扶贫”,还用自己获得的联合国“世界粮食奖”20万美元奖金设立了助学基金,开展“教育扶贫”,在之后的13年中资助了学农的贫困生近3000名。
三读何康“必须老老实实”的人格风范。何康的父亲曾任黄埔军校代理校长,用今天的标准看何康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但优渥的出身,却让何康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革命者,难免有几分“先天不足”。何康经常在给夫人的信中“三省其身”,他说自己“未经过斗争的考验,未吃过苦,不知生活劳动的艰苦”。基于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认知,何康写道:“这些年党内的锻炼使我了解工作必须老老实实”。何康选择“老老实实”四个字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遵循,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真实、务实、崇实的人格风范。何康的家信文风平实,内容扎实,少有抒情浪漫,尽显敦厚之风。1958年的最后一天,在上海出差的他给夫人写了一封信,读来更像来年工作思路,在信尾他写道:“我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愿从事艰苦的具体工作。”他也多次在信中与夫人共勉,指出:“在理想上要有远大的目标,但在工作中,必须重视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是个崇高的品德”。缪希霞从北京调到“两院”工作,一项重要工作是跑北京、上广州去要钱要粮要物资。1960年3月至5月缪希霞在北京盯项目,书中收录了这期间夫妻二人的23封往来书信。这些信基本不谈家事,何康的信多是工作指示和要求,缪希霞的信则是事无巨细的工作汇报,甚至几封信抬头是“康并转党委”,同时何康也会在信上作出批示。读完这些信,令人由衷感叹,这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夫妻。
书中还有两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1958年7月,时年35岁的何康在京出差期间做了绝育手术。他在给夫人的信中说:“我之所以下决心做,主要是为了你的身体。我们应心连心,互相体贴,互相帮助,把我们全副精力投身于工作。”“文革”期间,何康受到不公正待遇,每月只有20元生活费,他仍坚持每月挤出5元交党费,平反后补发的工资他又拿出一半交了党费。这些举动足见其对党之忠诚,信念之坚定。
在今天这个时代,斯人之风不应离我们远去,《把心交给人民》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足以使其成为一部照亮我们精神世界的理想之书、信念之书、情怀之书。H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