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理论琼崖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构建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文|张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组成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近年来,我省在培育技能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23年出台并实施《“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举办海南自由贸易港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组织代表团参加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了奖牌数量全国第14名的成绩;持续开展“技能光彩行动”系列活动、第二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但总体看,“人才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短板、技能人才又是人才短板中的短板”这一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统筹主体作用不强、产教融合不深、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尊重技能的社会环境有待营造等问题仍然存在。

  存在问题

  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当前,无人化工厂逐渐落地,“机器换人”越发普遍,无人智慧化科技脚步加快,岗位需求发生了深刻革命,供需矛盾进一步加深。比如,比亚迪的新能源智能化生产线平均每个班次减少63人,生产效率是人机半自动化的4倍以上,这就要求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会维养设备,更要能够结合智能化自动生产线布局进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技能人才,而符合条件的技能劳动者较少,高技能领军人才更少,技能人才发展与新兴产业的匹配度存在差距。从数量比例看,技能人才占比偏低。相关就业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技能人才总量73.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5万人,约占技能人才总量的14%,低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远低于日本40%、德国50%的占比。从结构布局看,产业分布不均衡。全省高技能人才分布在第三产业的约占75%,第二产业约占20%,第一产业仅占5%左右。第二产业中的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电工、钳工等相关工种中,不能满足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另外,现有技能人才又以中级工和高级工为主,技师和高级技师比例较少,特级技师、首席技师严重短缺。从技能素质看,低技能劳动力过剩。近年来,劳动力超量供给的人口红利已入尾声,大量廉价用工难以为继,且单一技能者较多,具备复合技能的人才较少。我省亟须培养大量中高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统筹主体作用不强。一是我省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统筹力度不够。技能人才培养缺乏强有力的考核机制,部分市县政府对技能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行业主管部门缺少抓手,现有机构及行业组织无力承担行业、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二是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根据《职业教育法》,企业是培养职工、提升其岗位技能的主体,对企业组织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政府给予培训补贴。现实情况中,对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培训一线职工需要付出资金、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且职工技能的提升虽然对企业经营有帮助,但也会出现跳槽或者提出更高薪资要求的情况。

  产教融合不深。一是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整体较弱。我省职业院校基础建设滞后、师资队伍产学研能力偏低、学科设置应用性不强、学科间不同课程缺少相互支持,较难培养出符合新兴产业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二是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不高,出现“校热企冷”的壁炉效应。参与校企合作的区域性企业短期目标明显,主要表现在学生就业期间与职业院校联系紧密,其他时间参与度较低,而在合作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收益不明显,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导致合作难以深度开展。三是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顺畅。相关产业和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导致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实际产业需求存在偏差。

  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一是薪酬待遇难留人。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相较于经济发达省份,我省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水平差距较大,引才、留才政策缺乏竞争力。另外,部分企业为控制经营成本,存在将高级工毕业生安排在中级工岗位的现象。二是身份待遇难留心。高技能人才在职称申报时受到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贯通领域等限制,也很少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中担任职务,职业发展前景并不理想。全国已有不少省份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融合发展。比如,深圳市实行“一评三证”,即将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企业认证这三类评价体系的要求进行融合,通过组建统一的评委会工作办公室和专家库进行评审。三是技术待遇难留技。高技能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大型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已经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过程,有效推动了科技研发与实际生产的对接,但这种做法还不具备普适性,缺乏相关制度规定。

  尊重技能的社会环境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对“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重要性认识还存在理解不深的现象,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没有被全社会所公认。一方面,“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普遍存在。长久以来形成以学历为标准的人才观念仍占主导,学生和家长更倾向于进入大学完成学历教育,而非进入职业院校。另一方面,“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技能人才在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中面临身份地位、薪酬待遇、晋升发展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也导致学生不愿进入职业院校。另外,一些行业组织和企业,只将管理人员认定为人才,用人观念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意见建议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一是强化职业技能考核培训机制。全面落实落细《“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动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就业联动考核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养、市场化培训为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二是进一步打造现代化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抓手,实现更加个性、灵活、高效的培养模式。鼓励并引导培训机构和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掌握AI技术,不断探索创新,赋能技能培训行业实现变革式发展,提升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效率。三是开展重点领域人才引育行动。实施数字技能人才专项培育,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康养服务等领域,培养一批符合我省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人才。开展服务乡村振兴专项培育,积极推进乡村垦区本土人才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服务农村垦区的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引进、推广国际职业教育先进模式和国外优质培训资源,鼓励拥有国际化职业技能水平的人才来琼就业创业,推进新型劳动者队伍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保障职业技能人才供给。一是加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我省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加强师资力量,提升职业学院办学能力。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中小微企业规模、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资源,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二是推动校企合作,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加大产教融合型企业孵化培育力度、对标自贸港重点产业布局,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三是建立省级职能部门产教融合共商机制,建立健全产教对接平台,完善信息交流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打造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四是强化落实产教融合政策激励。相关职能部门要研制符合我省产教融合改革创新配套政策,完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落地政策。

  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是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提升工学一体、校企双制办学模式。通过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转岗员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二是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补贴激励等方式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突出高技能人才以及产业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加强储备性技能培训、技术技能融合性培训。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网络学习平台、技工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按规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全面开放。进一步鼓励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供市场化培训服务,特别是激励培训主体开展对中小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健全要素分配制度,激励技能人才创新创造。一是“以技提薪”提升技能人才的积极性。落实落细《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二是发挥技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考核改革,构建企业评价、学校认定、竞赛选拔与第三方考评并行的多元评价体系。探索以业绩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打破身份、学历、资历等限制,不断改进评价机制。三是完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认定。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动企业设立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岗位,建立评价选拔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贯通互评”,实现技能与职称的互通发展。

  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技能人才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宣传。进一步做好“技能光彩行动”等系列活动,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和形式,引导大众认可、尊重技能型人才。二是做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要结合各行业各地区发展特色,针对性地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优秀技能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平台。对获奖选手、指导教师和单位要提高奖励力度,拓宽奖励措施形式,激励社会各界对技能人才的关注和尊重。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讲好身边能工巧匠、技能报国的故事,培养学生形成“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热情。H

  (作者单位:省仲裁院)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学习头条
   第06页:学习头条
   第07页:学习头条
   第08页:学习头条
   第09页:学习头条
   第10页:学习头条
   第11页:学习头条
   第12页:学习头条
   第13页:学习头条
   第14页:学习头条
   第15页:学习头条
   第16页:学习头条
   第17页:学习头条
   第18页:学习头条
   第19页:学习头条
   第20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21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22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23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24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25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26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27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28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29页:理论琼崖
   第30页:理论琼崖
   第31页:理论琼崖
   第32页:理论琼崖
   第33页:理论琼崖
   第34页:理论琼崖
   第35页:理论琼崖
   第36页:理论琼崖
   第37页:理论琼崖
   第38页:理论琼崖
   第39页:理论琼崖
   第40页:理论琼崖
   第41页:理论琼崖
   第42页:党纪学习教育
   第43页:党纪学习教育
   第44页:党纪学习教育
   第45页:党纪学习教育
   第46页:党纪学习教育
   第47页:党纪学习教育
   第48页:党纪学习教育
   第49页:党纪学习教育
   第50页:党纪学习教育
   第51页:党刊交流
   第52页:党刊交流
   第53页:党刊交流
   第54页:决策参考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决策参考
   第57页:决策参考
   第58页:决策参考
   第59页:决策参考
   第60页:乡村振兴
   第61页:乡村振兴
   第62页:乡村振兴
   第63页:乡村振兴
   第64页:乡村振兴
   第65页:乡村振兴
加快构建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今日海南理论琼崖38加快构建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2024-07-15 2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