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工作交流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民至上理念
三亚鹿鸣花田里颜色多样的时令花卉齐绽放,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打卡观赏。王程龙/摄

  文|纪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控攻坚战,污染治理力度之大、执法监管程度之严、生态质量改善效果之快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十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对人的生存来讲,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已经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

  人民至上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内容。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化表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也深刻揭示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时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论是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必备物质生产资料,金山银山是惠及人民群众的直接经济财富,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并巩固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绿水青山则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最大财富和最大本钱。这都是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角度,即人民至上的理念出发,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者兼具起来。同时,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时,必然将绿水青山这个生态财富放在首位,这更加凸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民性的重要位置。

  人民至上理念的政治立场分析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站在人民立场来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始终是统一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一切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党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是为了人民利益斗争;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国家面貌,是为了人民利益斗争;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更是为了人民利益斗争。由此可见,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了人民,坚持人民至上,这个信念从未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消除贫困的世界奇迹;不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使我国成为大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这些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把人民的幸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历次全体会议,都将实现和维护好人民利益作为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一次庄严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打天下、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党无论处在什么历史方位,党的事业无论发展到什么历史阶段,都不能、也不会忘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时代课题。新时代,人们对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追求愈发强烈,人民至上理念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也必将是党的各项事业建设的不竭力量和源泉。

  人民至上理念的哲学内涵分析

  在西方生态伦理学中,出现过“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思潮。“人类中心主义”意味着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或信念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掠夺破坏。而“自然中心主义”则认为,去除人的价值中心和价值源的设定,平等地对待人和自然,认同自然拥有与人相同的价值和权利,才能解决生态问题。从二者关系来看,“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观点相反,但是思维方式是相同的,都是静态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中心主义”是主客二分,“自然中心主义”则是主客直接统一,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不具备实践的可行性。然而,这两种观点也并非完全没有贡献,从观点形成的本源来看,都是为了解决当前和未来生态环境存在的严重问题,同时也为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认识上的探索和尝试。

  马克思主义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缺陷,突破了以往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践就是人改造自然、追求价值的过程,所以实践具有人的特征。同时,实践又是人以自然的方式对自然进行改造。实践把人与自然分化开来,又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通过实践的不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刻统一。马克思的自然观可以使人真正意识到,必须用心保护自然、呵护自然,用美的规律塑造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马克思自然观也认为,生态问题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所要面临的必然问题,要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和人的认知能力提升过程中加以解决。因此,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理论,在实践上推动形成新型的劳动方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态文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涵,拓展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重要理念。更进一步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更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出发,深刻阐释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的价值,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为政之道,为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把生态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更把其作为民生问题来看待,人民性自然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H

  (作者系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宣传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4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4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1页:学思践悟
   第32页:学思践悟
   第33页:学思践悟
   第34页:学思践悟
   第35页:学思践悟
   第36页:学思践悟
   第37页:一线调研
   第38页:一线调研
   第39页:一线调研
   第40页:社会治理
   第41页:社会治理
   第42页:社会治理
   第43页:社会治理
   第44页:社会治理
   第45页:社会治理
   第46页:社会治理
   第47页:决策参考
   第48页:决策参考
   第49页:决策参考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决策参考
   第52页:决策参考
   第53页:决策参考
   第54页:决策参考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决策参考
   第57页:决策参考
   第58页:决策参考
   第59页:工作交流
   第60页:工作交流
   第61页:工作交流
   第62页:工作交流
   第63页:南海撷萃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民至上理念
今日海南工作交流61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民至上理念 2023-02-15 2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