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太华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近期,省文联第三调研组到12个社会文艺组织以及6个市县的文联,开展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以民歌为重点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为主题的专题调研,获得很多第一手材料,受益匪浅。结合调研和理论学习,笔者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海南民歌活跃,群众基础广泛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到了乐东、东方、昌江、儋州、屯昌、定安等多个海南民歌传唱比较活跃的市县,听取了市县文联及相关协会的交流发言,特别是聆听了当地有影响力的民间歌手的现场即兴表演,他们优美的歌声和对民歌发展的自信令人感动。
民歌是海南本土文化的宝贵财富。海南民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而是多种精神文化活动的综合体,它和海南社会的历史、政治、宗教、文化、民俗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承载着海南人民的移民史和家族史,是海南重要的文化标识,也是中华文化大家园不可忽略的人文版图之一角。海南民歌中,黎族民歌、苗族民歌、军话民歌、崖州民歌、儋州调声、哩哩美等,都是海南民间艺术最为耀眼的明珠,承载着海南厚重的人文历史,是一座丰富的文化金矿。
海南民歌有扎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文化渊源、语言和宗教信仰不同,海南歌谣民谣的流传有特定的地理界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之间交流增多,习俗互相同化、语言互通,歌谣不断突破原来的地域,互相渗透、借鉴,流传范围不断扩大。但因民族、语言、居住地区的不同,海南民间歌谣的唱法、音调、韵律也有所不同,海南歌谣民谣因此分为汉族歌谣民谣、黎族歌谣民谣、苗族歌谣民谣和回族歌谣民谣。
6月25日,调研组在东方大剧院参加了海南省第二届军话民歌展演文艺晚会,现场座无虚席,秩序井然,气氛热烈,来自全省各地的民间艺术家共同擦亮了军话民歌这颗“活化石”,让人感受到军话民歌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蕴。军话民歌流行于三亚市、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等军话方言区,其中东方市军话方言人口较多,群众基础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千年前形成的“下南节”民俗节日,以军话民歌对歌为主要内容,铸就了“下南节”的文化灵魂,至今依然兴盛。文艺晚会上,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牌东方市“海南军话民歌创作演示中心”,希望借此推动军话民歌在“三市一县”的繁荣与发展。近两年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在陵水疍家渔排等10处建设民歌创作演示中心。
海南民歌的流传,琼南比琼北更盛行。在耕耘劳作、酬神祭祀、走亲会友、谈情说爱、婚嫁丧葬、游戏娱乐等场合,时常都能听到歌谣咏唱。据介绍,歌谣咏唱的形式灵活多样,有集体咏唱、个人咏唱、对唱等。民间会定期和不定期举办歌会、歌谣创作比赛。调研发现,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崖州歌谣传播的中心地区在古崖州沿海一带,即今天三亚崖城以西至乐东沿海一带农村,且在乐东地区比三亚地区的传播范围更广。崖州歌谣在乐东的九所、利国、黄流、英海、佛罗一带都比较流行,而崖州民歌在三亚地区主要集中在港门、保平,其次是梅山、凤岭。崖城、水南虽是中国历史文化之乡,但由于这里主要是军话和迈话方言区,因此,以崖州客话演唱的崖州歌谣在这里流传甚少。
琼北虽不如琼南盛行歌谣,但由于不少黎族同胞喜爱和传唱崖州歌谣,也创作了部分崖州歌谣,使其在琼北某些地区流传,归国华侨中也有人致力于创作传唱崖州歌谣。儋州调声山歌协会会长符赐钱介绍,随着崖州歌谣的发展,其影响区域不断扩大,东至陵水,西至东方八所,北至保亭、五指山。《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中也收录了琼北部分市县用崖州调创作演唱的歌谣。
海南民歌是北部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海南处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出海口对应的重要区位,可以文化为媒,向外寻求发展机遇,从而促进北部湾区域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北部湾的文化建设对进一步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层面重视北部湾区域文化研究。今年3月底,中国民协组织广西、广东、海南三省进行了“北部湾叙事——滨海民俗与海岛民歌调查活动”,笔者有幸参与这次调研,收获颇丰,以此调研为契机,了解到更多民歌所包含的历史人文信息。6天3省,调研组成员步履不停,从广西、广东行至海南,一路调研三娘湾民俗、跳岭头表演、独弦琴演奏、哈歌、花棍舞、雷剧、雷州歌、姑娘歌、醒狮、哩哩美渔歌、临高木偶戏、临高八音、陵水疍歌等民间文化,深入发掘滨海民俗与海岛民歌,探寻北部湾文化根脉,形成诸多共识。
北部湾民歌文化是相通的。广西、广东与海南三省同属北部湾文化圈,每到一处都能真切感悟到文化同根同源带来的心灵共鸣,从乡野民歌到滨海民俗,各地在保持着自己相对独立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又有着诸多内在的血脉联系。雷琼同属闽南语系,它们文化同源,语言相近,民歌、民俗近似。
海南民歌在北部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南岛是一个汇集众多族群、众多话种的方言大岛。岛上居住着汉、黎、苗、回四个民族,汉族又分为客话(海南话)、军话、迈话、儋话、村话、临高话、疍话、长流话八大汉族方言集群。黎族又分为杞、润、哈、赛、美孚五个方言区,各个方言区语言各异,相应产生了不同的歌谣与民俗。这些族群一起创造了中华文明版图中最南端的地域文化。不同语言和民俗的融合、发展,使海南岛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和竞相发展的蓬勃生机,也产生了不同的歌谣形式。
海南民歌保护与创新有了新的进展
外来文化与海南本土文化的碰撞、磨合,对海南民歌的保护传承带来了影响。比如有的民歌是家族内部传承,传承断层严重,后继乏人。乐东音协副主席刘美英和东方市苗族歌舞协会会长盘秀荣均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不断消失,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将随着人才凋零而消失,原生态的海南民歌随着老歌手的离去,将永远流失。
积极推进海南民歌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有深刻意义。一是有利于延续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海南文化”的整体认同;二是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海南岛本土文化的多样性,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海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加强对海南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是保护海南岛本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三是有利于提升海南自贸港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海南民歌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海南歌谣传承、保护与创新呈升温态势。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8月加入其中,海南先后有崖州民歌、黎族民歌、儋州调声、苗族民歌、哩哩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背景下,海南民歌的承传和保护呈现良好氛围。乐东民协副主席陈聪表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海南民歌的演唱场所开始从房前屋后、田间树下、庭院楼台,走上舞台、移动端,海南歌谣的创作演唱空前火热,越来越多人投入到海南民歌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推进海南民歌保护与创新
历史是地域之根,文化是社会之魂。海南民歌承载着民族的心灵史、地方的文化史,是讲好中国故事、海南故事的出彩篇章,也是中华文化不可割断的文脉。我们要处理好民歌保护发展与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融入新时代,把具有海南特色的民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如何推动海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笔者认为,一是围绕民歌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扎实推进传统民歌的研究。二是创新传播方式手段,促进海南民歌的推广普及。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通过各类教育基地建设等方式,引导公众提高对海南传统民歌文化保护意识,关注和热爱传统民歌,催生海南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动力。三是充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民歌传承人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培养热爱海南民歌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管理人才、文创人才和营销人才,搭建凝聚智慧、共谋传统民歌发展的优质交流平台,推动海南传统民歌高质量发展。
此外,要特别重视民歌抢救工程。要对海南民歌进行系统抢救和整理,让不同族群的民歌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尤其在自贸港建设的当下,海南民歌承载着海南文化的厚重记忆,是海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海南文化艺术之魂。2022年,省民协联合中国民协、高校研究机构、媒体、文学艺术团体等社会各界力量,发起“海南民歌抢救工程”,通过口述实录、视频制作与传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下一步,要对海南民间歌谣进行系列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实录,深入挖掘海南民歌文化和历史遗存,建立数据库,提升海南文艺原创力,推动海南文艺传承和创新,让海南在自贸港建设过程中“留住记忆”“记住乡愁”,延续历史文脉,构筑起海南文化艺术的基因宝库,推动新时期海南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自贸港的建设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撑。H
(作者系省文联专职副主席)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