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一线调研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3年07月1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程山水一城新绿

  文|本刊记者  蔡萌

  霸王岭上,群峰叠翠,云海翻腾;南尧河谷,绿水逶迤,壁立千仞。

  七月,夏正浓,穿行在昌江蜿蜒的山路间,尽入眼帘的青绿仿若消融了暑气。昌江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禀赋优良,坐拥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等生态全要素资源,绿色、生态正是昌江引以为傲的发展根基和优势。

  “要把海南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彰显了对海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指导。

  昌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谋划确立“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让高质量发展在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中得以实现。

  以绿为业

  远眺昌化江畔的芸红岭,山川披翠,清风过耳。

  芸红岭是昌江人引以为傲的一座宝山,其丰富的石灰岩矿催生了多家企业的落地,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全省90%以上的水泥熟料产于昌江。

  “能够有今天的绿色,真的特别不容易。”对矿区近年来的巨变,华润水泥(昌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雷丰收感慨良多。芸红岭矿区大岭区段是华润水泥开采的山坡型露天矿山,由于多年开采爆破,这里一度山体裸露、滚石堆积、满目疮痍。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昌江以建设绿色矿山为着力点,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型打下基础。华润水泥积极响应号召,近年来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开展矿山采场美化、恢复治理。

  在矿山上种树实属不易,一来选择的树种要适宜,二来要解决灌溉用水问题,这样存活率才有保证。芸红岭矿山南高岭紧邻昌化江,为保证治理复绿效果,雷丰收带领矿山治理团队在山体高处设置蓄水池,从昌化江引水,再利用高差,向东侧边坡面矿山采场、破碎车间进行自流式供水,实现了矿山绿化灌溉、采场喷淋降尘、破碎车间降尘用水全覆盖,治理效果明显。2021年7月,芸红岭矿山通过专家评审,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名录,在全省起到了示范意义。

  “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好芸红岭矿山终了边坡恢复治理,加倍努力将矿山建设成生态和谐、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矿山。”雷丰收说。

  绿色转型,不仅要在“治理”上下功夫,更要在“创新”上寻突破。华润水泥三号水泥窑南侧,一处占地面积近130亩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正是昌江做强新兴工业的一次创新探索。

  消纳场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建筑垃圾的处理过程——建筑垃圾经过分选、三级破碎、筛选等环节,直接“变身”为混凝土骨料、粉料、渣土、固废等再生资源;渣土和固废作为原料配料被送入水泥窑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混凝土骨料通过混凝土搅拌系统,生产再生混凝土,用于工程建设施工,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全利用。生产过程全密闭,达到零排放、零污染。

  “在这里,建筑垃圾不再是让人头疼垃圾,而是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原料。建筑垃圾只要进场,我们当天就能够把它处置完,完全满足整个昌江区域建筑垃圾的处理要求。”雷丰收介绍,消纳场依托华润水泥厂,采用“水泥窑+建筑垃圾”协同处理模式,对建筑垃圾“回炉再造”,使其成为不同规格的建筑材料,不仅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也作出了突出贡献。2022年12月,消纳场投产运营,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25万吨,混凝土30万立方米,年产值1亿元。

  做强以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这是昌江依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探索出的一条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更是破局良方。

  “昌江是海南工业文明的摇篮,也是海南西部的工业重镇。在能源结构、工业生产方面要加大转型力度,发展以核电、生物质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积极推进‘低碳’企业试点、‘零碳’园区建设,推动大宗固废全面资源化利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儒茂表示,昌江将把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作为“主引擎”,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及核电关联产业,培育新型建材、大宗固废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创建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力争“十四五”末产值突破300亿元。

  点绿成金

  夜幕降临,地处霸王岭腹地的王下乡洪水村亮起点点灯光。漫步村中,不时有悠扬的黎歌从村民家中传出;田边,蛙鸣虫啁不绝于耳,流水汩汩映衬着萤火流光,抬头仰望,穿越千年的星光仿佛定格了时空。

  这一刻,疲惫尽消,方知这深藏于山的“桃源”为何能吸引游客不辞山路、远道相赴,方知洪水村“时光里”之寓意。

  王下乡距离县城不到6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曾经因山路难行而成为昌江最偏远、最贫困的黎乡。苛刻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桎梏了发展的脚步,但同时也保存下漫山花海、十里画廊的奇秀山水和船形屋、牛皮凳、黎族歌舞等原生态人文环境。

  何不化劣势为优势?昌江整合交通、扶贫、衔接资金等2亿元补齐王下乡“五网”短板,请来省文联策划团队高位谋划,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中资金把整个王下乡作为“黎花里”文旅项目来打造。

  “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王下乡要吸引外来游客,就要把资源进行诗意包装,打造恬静悠远、淳朴野奢的文化气质,才能够在千篇一律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脱颖而出。”省文联一级调研员、王下乡黎花里乡村建设项目总策划林青表示。

  企业家年慧云对此深有共鸣,初到王下乡考察,她便被勾起了乡愁,继而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投资开民宿。“这也是为了满足我对诗与远方的美好想象。”她笑着说。

  得益于特色旅游定位好、企业带富机制好、政府市场关系处理得好,黎花里项目发展迅速。2018年,王下乡获评我省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5月“黎花里”开门迎客;2022年9月,连接棋子湾和王下乡的旅游公路全线贯通,“黎花”盛开。

  如今,漫步“黎花里”,每一里都各具特色、让人流连——三派村,以“诗里画里”为主题,七彩梯田、诗画书咖驿站、黎花集市为其特色;洪水村,以“时光里”为主题,黎族传统船形屋部落、黎族文化灯光秀,无不让游客身临其境;浪论村,以“酒里歌里”为主题,浪悦黎奢民宿、如歌如酒的餐酒吧,处处流淌着远离尘嚣的浪漫。

  “我们现在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而且还是越来越香甜的旅游饭。”忆往抚今,三派村爱花农家乐的女主人林爱花乐得合不拢嘴。“旅游饭”越吃越香,日子越过越甜,当地的村民热情高涨——从开农家乐、办民宿、卖特产、表演歌舞,到在村里的民宿、餐厅、种植基地务工就业……乡村变舞台、村民变服务员、百姓变演员、田园变市集、特产变文创产品。据悉,目前,王下乡已有民宿11家、农家乐9家、小卖部35家。

  “现在来这里的游客很多,特别是周末,村里的民宿更是一房难求。”王下乡党委书记杨荣辉笑着介绍,“黎花里”运营以来,王下乡接待游客累计约45.34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高达7500余万元,拉动全乡2022年人均GDP突破22400元。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村民们的金山银山。

  为持续推动王下乡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2022年4月,昌江县委成立打造王下乡乡村振兴样板工作专班,高位统筹王下乡乡村振兴和发展,一曲由“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群众参与”多方共奏的乡村振兴乐曲渐入高潮。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村民为主体,县委牵头制定实施方案、聘请专业团队进行顶层设计,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这套经验做法正在昌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不断丰富完善。

  “要抓实产业振兴,依托独有的热带雨林和独特的黎族文化,做好统筹发展规划,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发展体验式旅游项目,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让黎族群众不但吃上‘旅游饭’,还要吃好‘旅游饭’。”省委书记冯飞在王下乡调研时强调。

  “昌江将率先在全域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调查监测试点,打造‘霸王岭上探雨林·昌化江畔木棉红’等文旅品牌,加快打造王下乡‘乡村振兴样板’、霸王岭长臂猿旅游小镇等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陈儒茂表示。

  逐绿前行

  2022年8月,海南省“能力提升建设年”乡村振兴亮点展示擂台赛上,陈儒茂代表昌江上台打擂,将王下乡践行“两山”理论、开出文旅之花的故事娓娓道来。最终,昌江从全省18个市县中脱颖而出,勇夺乡村振兴亮点展示擂台赛第一名。

  王下乡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故事绝非昌江乡村振兴路上的独苗,芸红岭矿区转型发展的故事亦非孤例。越是深入了解昌江发展的故事,越能深刻地感受到,绿色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山海黎乡的发展基因,追逐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热情处处涌动。

  逐绿,为了更美的家园——

  “我们每人负责3000多亩,每20多天才能走上一遍。”38岁的韦富良,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的一名护林员,他负责的“领地”一望无际。“以前每个人负责的区域更大,走也走不完,午饭总是在山上随便吃点干粮。每到考核就反复检查巡山记录,一遍遍清查管护片区四至交界处,最怕发生毁林事件,总要多看几眼,心里才能踏实。”

  韦富良的父亲、祖父都是护林员,他笑称自己这个“三代”没人“眼红”,因为,从事护林员工作,首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苦。“我出生在霸王岭,生长在林区,待在山里就非常舒适,我知道自己离不开大山,这点苦不算什么。”正是对这股大山“离不开”的爱,支撑祖孙三代,听着长臂猿的鸣叫与山随行,过去了60多个春夏秋冬。

  雨林深处,有身体力行守望这一抹青绿的护林员,他们努力让乱砍滥伐、偷猎盗猎、森林火灾等现象和险情,不会威胁到热带雨林这一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棋子湾畔,有“植树娘子军”30多年如一日在流沙上植树,让昌江全面实现海防林合龙,创造出“昔日尘土漫天的荒漠变成浩瀚林海”的生态奇迹。在昌江,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逐绿,为了更好的发展——

  乌烈镇火龙果种植基地生物工厂,微生物菌种正在密闭的发酵罐里发酵。这里几乎看不到常见的化肥及农药包装,因为工厂已形成了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体系。“我们不用化学肥料,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口感,比同类产品会更有水果自有的风味,相对而言更有市场竞争力。”海南尚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该基地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以智慧农业技术为辅助,通过使用各类禽畜粪污等原料作为有机肥,实现了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农业生产的双赢。与此同时,基地还积极探索生态种植等节水方式,根据测算,整体的用水量比同等规模的农场要低10%到15%,节水效果显著。

  作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绿色生态农业”正在成为昌江农业发展的关键词。以科技力量带动绿色农业,近年来,昌江涌现出一大批为绿色农业服务的企业,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变废为宝”“变污为肥”,在捍卫山海黎乡“绿水青山”的同时,推动农产品品质升级、农民增收。

  处一隅而观全局,科技支撑昌江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凸显。2022年,昌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1.36亿元,占GDP比重20.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速3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较2021年增长50%;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较2021年增长100%。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将把握好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主线,在服务新发展格局、自贸港建设大局中,找准昌江的发展‘正道’,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陈儒茂表示,昌江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打造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海南新能源创新产业基地、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现代海洋渔业综合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基地。

  举目喜觉千山绿,一阵东风扬帆起。逐“绿”前行,一幅幅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画卷正在这山海黎乡的绿水青山间徐徐绘就,更多精彩的故事将在美好的绿色未来上演。H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06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07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08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09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10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11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12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13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14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15页:扩大有效投资
   第16页:主题教育
   第17页:主题教育
   第18页:主题教育
   第19页:主题教育
   第20页:主题教育
   第21页:主题教育
   第22页:主题教育
   第23页:调查研究
   第24页:调查研究
   第25页:调查研究
   第26页:调查研究
   第27页:调查研究
   第28页:调查研究
   第29页:调查研究
   第30页:调查研究
   第31页:调查研究
   第32页:市县书记谋发展
   第33页:市县书记谋发展
   第34页:市县书记谋发展
   第35页:市县书记谋发展
   第36页:市县书记谋发展
   第37页:市县书记谋发展
   第38页:市县书记谋发展
   第39页:市县书记谋发展
   第40页:一线调研
   第41页:一线调研
   第42页:一线调研
   第43页:一线调研
   第44页:文化建设
   第45页:文化建设
   第46页:文化建设
   第47页:文化建设
   第48页:文化建设
   第49页:文化建设
   第50页:文化建设
   第51页:文化建设
   第52页:文化建设
   第53页:文化建设
   第54页:基层党建
   第55页:基层党建
   第56页:基层党建
   第57页:基层党建
   第58页:工作交流
   第59页:工作交流
   第60页:工作交流
   第61页:工作交流
   第62页:工作交流
   第63页:工作交流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一程山水一城新绿
今日海南一线调研41一程山水一城新绿 2023-07-15 2 2023年07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