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

  文|省海洋厅

  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升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能力”。海南岛沿海人口密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但极易遭受海浪、风暴潮、赤潮、海平面上升及其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实现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的重要内容。省海洋厅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各项部署,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全面提升海洋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能力。

  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强化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中有关机制建设工作

  作为海洋灾害防治业务主管部门,省海洋厅将捋顺机制作为海洋领域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补短板、强弱项的有效途径,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海洋灾害防治能力体系建设。

  一是组建海洋灾害专项应急工作体系,着重解决海灾防治指挥机制问题。在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的领导下,迅速组建海洋灾害应急专项工作办公室,初步形成专项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全省海洋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的工作格局。结合全省海洋灾害应急工作职责调整的实际,组织修订完成《海南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以适应新形势下全省海洋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从2024年初开始,专项工作办公室一边组织沿海市县开展风险隐患摸排自查、核查等工作,一边部署开展典型灾害复盘、应急预案演练等工作,为主动应对超强台风、风暴潮异常增水等灾害做足准备。

  二是守好省级海洋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责任田”,扛起既牵头又兜底的责任。在防抗“摩羯”超强台风期间,首次以专项工作办公室名义召开海洋工程设施防抗“摩羯”台风能力评估会议,听取相关企业海上工程设施桩基/锚泊系统抗击(超)强台风安全性等情况汇报,提前预想部署极端情况下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措施。同时,省海洋厅部署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派出船艇对近岸近海海域的海上构筑物(海上风电、养殖网箱、渔排等设施)损毁情况进行调查,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统计灾情损失提供第一手材料。2024年9月,省海洋厅正式发布《2023年海南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首次以公报方式对我省海洋生态“家底”进行比较全面的盘点。

  三是压实市县海洋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属地责任,解决“责随职走、事随责转”问题。省海洋厅以省厅海洋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名义全面铺开汛前海洋灾害防御准备工作,在沿海市县未明确部门职责转隶之前,压紧压实汛前、汛期海洋灾害防治工作主管部门责任,同时,积极指导沿海市县海洋减灾及海域动管职责划转工作。为避免职责转隶期间海灾防御工作出现断档,在召开调度会压实责任、明确任务的同时,向12个沿海市县党政主要领导“点对点”发送个性化提醒信息,督促抓好海灾防御的职责转隶、查缺补漏工作。

  四是结合普查成果强化风暴潮防范,着重解决精细化预报问题。当前,全省海洋观测网还不能有效满足风暴潮精细化、自动化预警预报的需求,省海洋厅会同测绘部门以“手工”方式绘制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竭尽全力提升风暴潮预报精细化水平和预警有效性。2024年9月,在防抗“摩羯”超强台风期间,首次制作《海灾防御信息快报》以及30余幅不同比例尺的《风暴潮漫滩隐患区域高清影像图》,提醒沿海市县重点关注可能淹没区域。11月,在应对“万宜”台风引发风暴潮灾害期间,第一时间制作了13幅可能发生海水倒灌风险的区域示意图,直观指导对应市县政府按图索骥做好防御准备工作。

  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构建“岸海空天”一体化海洋观监测网

  长期以来,海南环岛海域现有预警监测系统在覆盖面、准确性和时效性方面亟待提升。为更好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和生态预警工作,省海洋厅积极谋划并组织建设海洋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从技术层面建立“岸海空天”一体化海洋观监测网。

  连点成线,加密站点。通过升级改造基本海洋观测网,在海岸带及近岸海域构筑起环环相扣的区域性地方海洋观测体系。“一环”为沿海市县海岸带区域建设的岸基点位,包括海洋观测站、小型自动验潮站等类型,站点数量由之前的23个增至193个,是现有岸基观监测网的有效补充。“二环”为环海南岛近海、西沙海域的海基点位,新布设综合浮标、波浪谱浮标等设备,离岸海洋观测站点由0个增至130个,海南沿海波浪谱实时观测密度可达12海里。

  远近覆盖,深浅结合。在加密岸基及近岸海域观监测设施的同时,实现海洋环境监测由近岸、近海海域向深远海延伸。增强对省近岸海洋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暴发的预警监测能力;在西沙海槽盆地靠近南海洋流环流主轴位置布设实时观测潜标,开展温盐深海流等参数观测;在海南近海至南海2000米以深海域,定期投放剖面浮标,监测台风和厄尔尼诺等极端天气和海洋灾害;在海南东海岸中远海区域设置波浪滑翔机观测阵列,服务台风观测预报。

  补足短板,突出重点。在海洋灾害高风险区、海上开发和作业活动密集区等区域加密站点,实现重点区域观测站位密度由间隔60公里提升至30公里,海洋开发活动密集区域观测站位密度提升至15公里。在海南岛北部“台风通道”(登陆必经之路),布设10米浮标、3米浮标、波浪谱浮标等一大批设施设备。同时,优先在该地区建立省市县级街区尺度风暴潮漫滩预警报分系统,以实现街区尺度风暴潮漫滩实时预报。

  机固搭配,天海融合。在近岸近海海域,通过岸基站点、浮标、潜标原位在线监测,无人船、波浪滑翔机等走航监测,以及引接多源卫星对海观测数据,结合无人机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实现近岸近海定点、机动应急、卫星遥感等多层次的观测探测网络。建成面向海南岛周边海域的“岸海空天”一体化海洋观监测网,在预报预警方面将实现从平面单点观测变为有效立体观测规模,在生态预警监测方面将实现监测海域珊瑚白化、赤潮和局地性暴发生物的预警预报。

  近中远期结合、近中远海覆盖,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

  海南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既需要加强预警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做好应对各类突发海洋灾害的组织保障,又需要建立完善的海洋灾害预报警报系统及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以提高预警的精细度,还需要全面开展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风险本底状况调查监测,以增强对“家底”的熟悉度。

  近期要在近岸近海区域加快形成高精度、高可靠性预警监测能力。要实现海洋预警监测水平的可持续提升,关键是利用加密的站点、详实的数据、成熟的模型,提升“家门口”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以风暴潮漫滩的精细化预报工作为例,其所依托的海洋灾害大数据模型需要利用更多登陆及影响海南地区的台风实测数据进行“喂料”,真实再现沿海市县风暴潮演变情况,完成对近岸地带淹没风险预判和模拟。如此才能在风暴潮来临前迅速“出图”,准确提供风暴潮漫滩隐患区域,精准指导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完整实现此类功能,还需要整合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人口、产业、经济等领域普查数据,以提高预报预测的精细化水平。

  要充分利用海上固定平台、机动平台回传的海洋环境信息和接入的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源,将海量立体监测基础数据汇聚后进行加工处理,进而提升海洋灾害监测预报的精确度与响应速度。比如,针对台风风暴潮、天文潮、洪涝等“三重叠加”情形,要逐步开发环岛沿海市县街区尺度的精细化潮位预报产品;针对赤潮灾害,要开发天地一体预警产品,提前判定该区域短时间内发生赤潮的风险等。海洋灾害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要加强地质灾害与海洋灾害的协同监测防治,将海底滑坡等灾害的预警监测列入海洋灾害的重要内容。

  中期要利用智能化装备在中远海区域完善预警监测体系。当前的预警监测设施主要以近岸海域为重点,环岛海域12-24海里的毗连区以及更远的专属经济区缺乏体系化灾害监测预报能力。随着各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快速迭代,海洋领域开展基于低轨卫星互联网、水下精确导航等技术的深远海观监测已经具备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场景。以无人机、无人艇和自主水下潜器为代表的无人自主平台具备广阔的空间覆盖、重复观测和恶劣海况下持续战斗能力,大规模集群装备能够构建一个体系完善、功能齐备、布局合理的立体观测网,满足南海深远海区域大尺度、长时序的海气界面观测需求。

  为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目标,要充分利用无人智能装备,在中远海区域实现预警监测先行先入、快进快入。比如,长航距风帆无人艇利用风能作为主动力,利用太阳能为传感器供电,能够实现面对深远海的中小尺度海气界面的全天候精细观测及态势信息实时获取。智能装备具备低成本实现长航时、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海洋观测的优势,从而可以在中远海区域构建体系化的海洋环境立体感知网络,成为进军深海之前摸清底数的“探路者”。

  远期以“智慧海洋”为目标,全力为海南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保驾护航。通过建立“岸海空天”海洋立体综合观测网,对环岛海洋空间领域进行多尺度、全天候、连续观测,构建一个多层次“智慧海洋”预警监测体系,全面服务于打造“4+3+3”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方面。利用先进的预警监测体系推动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协调发展,助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以开展“人工鱼礁+深远海养殖+观光旅游”为例,通过合理的监测点位设置和精细化的海况预警模式,精准预警重大海洋灾害和养殖安全事故风险,协同保险公司开发定制化保险产品以提高养殖业抗风险能力。在海洋交通运输领域,对海区环境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通过整合气象、环保、交通等行业实时数据,构建一个涵盖海洋气象预报、水质监测、船舶交通流量以及海洋生物活动等关键信息的实时监控网络,辅助评估海域的安全性和可通航性,并为规划新的航运线路提供信息支持。

  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凭借不断提升的海洋预警监测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在海洋工程、深海油气、海上风电等领域运用,精准识别不同群体对灾害防御和应急的个性化需求,多元化、差异化地提供个性化预警报服务。比如,依赖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获取的大剖面、长序列的海流数据,开展基于潜标平台的孤立波自动化识别和预警,保障海上工程设施和海上作业安全。以此类推,在海洋新能源产业领域,开展基于潮汐能、波浪能和风能的储量评估结果,对潜在的海洋清洁能源电站进行选址分析,辅助生成储量评估结果和电站选址报告;利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海浪、海流等数据,为海上油气钻井平台选址和设计提供环境参数,确保其能抵御海浪灾害等;在海上风电场建设预警监测“微系统”,优化风电发电能力和提升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确保风电设备安全。

  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海洋装备制造产业是贯穿海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全谱系产业,具有带动海洋全产业发展的特质。按照物联海洋、孪生海洋、智能海洋、深海智造“四步走”的路线图,通过谋划一系列重大深海、极地应用场景项目,打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试验测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深海应用、本地化生产五个关键环节,建设“试研转用产”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平台,在探索运用深潜、深钻、深网三大深海探测技术过程中,也同步需要加强深海地震、火山、海啸和海洋生态环境探测、观测、监测和预警技术研发,为提升深海、极地自然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奠定基础。

  海洋兴则国兴,海洋强则国强。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将为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向海洋要生产力开辟新的天地。H

  (执笔人:尹凤敏)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要言要论
   第07页:封关运作
   第08页:封关运作
   第09页:封关运作
   第10页:封关运作
   第11页:封关运作
   第12页:封关运作
   第13页:封关运作
   第14页:封关运作
   第15页:封关运作
   第16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17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18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19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0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1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2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3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4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5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6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7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8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9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30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31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32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33页:调查研究
   第34页:调查研究
   第35页:调查研究
   第36页:调查研究
   第37页:调查研究
   第38页:调查研究
   第39页:调查研究
   第40页:理论琼崖
   第41页:理论琼崖
   第42页:理论琼崖
   第43页:理论琼崖
   第44页:理论琼崖
   第45页:理论琼崖
   第46页:理论琼崖
   第47页:理论琼崖
   第48页:理论琼崖
   第49页:理论琼崖
   第50页:文化传承
   第51页:文化传承
   第52页:文化传承
   第53页:文化传承
   第54页:文化传承
   第55页:文化传承
   第56页:文化传承
   第57页:乡村振兴
   第58页:乡村振兴
   第59页:乡村振兴
   第60页:乡村振兴
   第61页:乡村振兴
   第62页:乡村振兴
   第63页:乡村振兴
   第64页:乡村振兴
   第65页:南海撷萃
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
今日海南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24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 2025-01-15 2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