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晓楠 刘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坚持把解决好新时代农村改革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明确了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为新征程上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依据。深入挖掘蕴含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深刻道理、深厚学理、深邃哲理,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道理
何为道理?是指认识和处理事务的观念或者见解,侧重于“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深刻道理,把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是什么”放在历史进程中来审视,增强了历史自觉、掌握了历史主动、顺应了历史大势。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过程,都与农村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推进农村改革的历史自觉。
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积累的宝贵经验,要从两个大局深入分析历史规律,掌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历史主动。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繁重最艰难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村仍然是民族复兴路上最为突出的问题。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外部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虽然广大脱贫群众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通过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要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地见效。
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关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的基础上,要从对“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举措”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抢占粮食安全制高点。要充分认识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视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提升我国粮食的产量,实现有质量的保谷物、保口粮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全方位的战略举措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出一套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组合拳。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学理
何为学理?是指事务在科学上的法则和原理,侧重于“为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深厚学理,把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什么”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结合,符合中国农村改革工作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国农村改革工作实际相结合,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学理支撑。新时代党中央聚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除现存的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弊端,有效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要将农村工作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重塑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机制,不断加强建设农业强国的整体谋划与系统安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中国农村改革工作实际相结合,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学理支撑。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从“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到“夫谷帛实天下之命”,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唯一不变的是要继续不断夯实重农固本这一安民与治国之道。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保持农村特质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村改革工作,这是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哲理
何为哲理?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理和智慧,侧重于“怎么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体现了“六个必须坚持”的深邃哲理。
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的价值立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广泛听取农民声音,坚持把农民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受益主体,确保农民的基本经济权利,为农民经济利益和收入增长提供制度保障,将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作为检验农村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
坚持自信自立是内在的精神特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体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通过科技改革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通过制度创新使农村各项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守正创新是鲜明的理论品格。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体现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权利,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确保农村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比如2024年9月,海南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海南自贸港的实际,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争到2030年,海南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1000亿元。
坚持问题导向是重要的实践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聚焦农村农业关键领域和问题,以解决农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农业现存问题为突破口,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突破,带动整体改革的纵深推进。比如,随着海南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家庭承包经营表现出收益效益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海南形成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普适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施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和“千员带万社”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是基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要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既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要素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使各项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充分释放出整体效能。比如,海南坚持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第二轮承包关系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在三亚、陵水开展整乡(区)试点工作,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金融服务,为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格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体现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进步和解放的崇高理想,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发起全球创新议题,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推动全球减贫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H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
本文责编/陈慧 邮箱/ 1716610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