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文化传承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信论
  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海南展馆全面推介海南优质文化资源,吸引观展市民打卡。张茂/摄

  文|程志敏

  自信是成熟的标志。自信者与其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如说相信自己所在群体的德行,相信自己所负担的使命,相信民族前进的方向。当今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是这样一种历史沉淀的优秀成果。人不自信,难以为人;国无自信,亦难成大器。自信者自明,故而刚毅果敢,初心不改,百折不回,坚定走自己的道路,成就一番伟大事业。梁启超说,“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无自信力。每处一事,既见得透,自信得过,则以一往无前之勇气以赴之,以百折不回之耐力以持之。”

  君子因自信而能自立,不求人知,但求自知,而自知即自信。庄子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淮南子》将之总结为“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因为“度量不失于适,诽誉无所由生”。苟有自信者,不因人之誉而自喜,亦不惧人之毁而自贱,所以“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我们必须对内外荣辱有清楚的认识,才有足够的定力而不会随波逐流。自信方不失于流俗,真正知善知恶,最低限度而言便能“不惑”,不会轻易被流俗的意见拐走,更不会被暂时的困难吓倒。

  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累累然若丧家之犬,却仍然弦歌不辍,可谓自信弘毅。他的自信心表现在最为困难的时候,即匡人和桓魋之险,远恶于陈、蔡之厄。即便到了性命攸关之时,夫子亦自信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斯文在兹,后世不复有如此自信者也。周游到宋国那次更凶险,孔子几乎遭宋国司马桓魋之害,但仍有“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的浩然自信。“其如予何”这样惊天动地的信心不惟与天同体,亦甚接“地”气,煞是可爱。

  古往今来,非自信者不可成事,要让人相信自己,首先就要自信。有过人之才者,皆独立不惧,精一自信,反之则如横渠所说,“苟不自信,则终为物役”。“自信”中的“信”,既有认识论的因真知而“相信”之意,也有伦理学的“信任”之内涵。“信”属于精神层面的高级活动,没有精神这个维度,则万事难成。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民族,自信而不随声附和,不以他人的意见为标准,才是自存自立之道。尼采说:“一个民族若没有能力先行评价价值,就不可能生存;一个民族要自我保存,就不能依傍邻族评价的价值。”

  自信的人只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就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有如山海不拒细微而能成其高大。自信首先是自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谦是治疗傲的对症之药,故《周易·谦》之六爻皆吉。苟有自信者,以广大悉备的心胸接纳不同文明,虚心学习,去粗取精,有以教我,自信方才有根,即古人所谓“不惟自信以致之,又须好学以致之”。光凭自信,未必守得住自家藩篱。

  古人云,“众必有所比……比必有所畜……物畜然后有礼……履而泰然后安……物不可以终通……物不可以终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谦必豫。”(《周易·序卦传》)这里的“比”意为随时“比辅”或“帮助”。而“同人”乃吉,尽管曲折,终必有收获,所谓“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同人”或为“聚集(军队)”,或为“和同于人”,尽管也要以类族辨物,但终究不自以为是、自我封闭,当然就会“大有”,即“物必归焉”,才能真正进益而众望所归。

  气象宏大,方有胆识,方能集众家之长。王阳明把“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视为“大头脑处”。其中,“谦虚其心”与“宏大其量”相辅相成,虚怀若谷者自有宏大气象,自满自是者浅薄而难以成事。无论如何,虚心与自信并不冲突,反倒相互成就。如康德所说,即便我们有虚荣心,但只要能够敞开胸怀听人劝导,“甚至最精细的虚荣心,如果它理解了自身,也就会发现,听人劝导所带来的成就并不亚于自信”。

  当然,自信固有其善,也须把握其度,否则即为恶矣。过分自信,堕入自以为是,就成乡愿,则“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妄誉和妄毁,都是仁义之贼。遵道而行,谦虚辞让,自然有“名”。相反,“自以为是”则闭塞了通达更高境界的道路,既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更没有学习他人的长处。所以朱子批评说,“惜乎自信太过,规模窄狭,不得取人之善,将流于异学而不自知耳。”

  自以为是,则师心自用,眼中没有圣贤经典,当然不能入尧舜之道。范祖禹所谓“近世学士大夫,自信至笃,自处甚高,未从师友,而言天人之际,未多识前言往行,而穷性命之理,其弊浮而无实,锲薄而不敦”,不独他那个时代为然,可谓代代不鲜。陆九渊虽讲心学,处处要人发明本心,但也反对师心自用,以之为学者大病,因为“师心自用,则不能克己,不能听言。虽使羲皇唐虞以来群圣贤之言毕闻于耳,毕熟于口,毕记于心,只益其私,增其病耳”。不过,近世学者恰恰以此批评陆九渊,比如严复就说“夫陆王之学,质而言之,则直师心自用而已”。可见,古今自信者不知凡几,而要摆脱“自是”之讥,委实难矣哉。

  “自信”与“自是”本就难以截然区分,它们甚至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悖论。不自信则不自是,而自是则已非自信了。人不能不自信,但如过分,就走向反面,变成“惑”了。所以苏轼说,“己好则好之,己恶则恶之,以是自信,则惑也。”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就是刚愎自用。不知善恶之几,则为不仁矣。(《左传·宣公十年》)苟能信《论语》所谓“四毋”,绝之而为仁,否则皆是“自”病,尤以“固”为然。君子不可不“固”,比如固穷,而其“重”和“威”都是为了学之“固”,但又不可太固太我,否则就成“锢”了。

  自信为“刚”,自是则为“愎”。刚而毅,能容人,可致远;愎而塞,积为咎厉,乃取死之道。史上不乏贤德者,亦多有自知之明,然往往为自恃所累。比如王荆公即自信太甚而有刚愎自用之讥,程颢谓其“性很(狠)愎”,司马光论之甚公,曰“安石贤而愎”。李贽也承认王安石以民瘼为急,以国家为念,惓惓之心可昭日月,但“半山过于自信,反以忧民爱国之实心,翻成毒民误国之大害”。不评价王安石的历史功过,但一般而言,狠愎自信,不听劝解,终归有干天和,失却盈谦之训,难免招灾。

  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当然不妥。无所忌惮,自高自大,亦难有作为,因为这种“自我重要感”有时会成为自我埋葬的致幻药。自我感觉良好,不是自信,而是虚荣心和面子在作祟。我们迫切需要摆脱简单的功利主义诉求,要有更大的理想,但无论如何都需要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而所谓“登高自卑”,不仅是脚踏实地,更可以从字面去理解:胸中有丘壑,则必不会自满;眼中有世界,则不会自傲。

  王阳明视“傲”为“凶德”,“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而仁义忠孝皆不见矣,因为“既自以为是,则非求益之心”。自是有如自欺,终因饰非长敖而归于凶顽鄙倍。王阳明独特的“良知说”和“格物说”也与“傲”相关:知轻傲便是良知,而除轻傲即格物。他甚至说,“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这当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有爱憎,而是不能因此患得患失,否则自蔽自封,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则不能入于道矣。

  自信者对内不惮自我批评,对外不辞兼收并蓄,乐于闻过,甚至主动自揭其短。自强自立,自珍自爱,乃是做事的前提,但同时还需辅之以“爱而知恶”,因为“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古人云:‘苦药利病,苦口利行。’”自省自纠,方为君子。所谓“学”,主要在于“省”,即朱子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我们不仅要有纳谏的雅量,更要为了美好的未来而主动求谏——这才是强大的心和强大之道,如纪昀所说,“取多用宏,其魂魄独强矣”。相反,护短拒谏,无道自矜,自取其祸。

  湛甘泉所谓“惟有自知自信而不自负最的当”,实为至言,却难以把握,但也并非无从下手。海南大学教授张志扬说,“人既不能只相信自己,又不能不相信自己,如何在临界中把握关系,特别是在临界中把握怎样的关系、如何把握,展示了哲学史的迷途。不独西方,它乃是全人类的事业。”目前我们可能还暂时无法说清楚“怎样”或“如何”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方法,“临界之思”是有效的指示。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包括内容上的“古今之变”“中西之争”,以及方式上的“自信”“自是”或“爱恶”在内的所有问题,都不能囿于一方而自蔽眼界,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全”,即如张志扬先生所谓“不在对立之中”,应在“对立之上”。

  万事万物各有优劣,爱之当明其短,憎之亦思其长,则能成万世伟业。反之,故步自封,沾沾自喜,则容易从绝对主义滑向相对主义,最终归于虚无主义——历史不断上演这种两极摇摆。古人“弘”“毅”并称,坚从天道,信守本心,宽广堂正。苟能“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就会达到“德善”的境界,这是圣人“无常心”和“为天下浑其心”(《道德经》49章)的结果。

  当前,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到了“强起来”的新时代,更需要自信自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心怀天下,不负使命。H

  (作者系海南大学人文学院社科中心教授、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要言要论
   第07页:封关运作
   第08页:封关运作
   第09页:封关运作
   第10页:封关运作
   第11页:封关运作
   第12页:封关运作
   第13页:封关运作
   第14页:封关运作
   第15页:封关运作
   第16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17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18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19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0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1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2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3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4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5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6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7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8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29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30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31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32页: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33页:调查研究
   第34页:调查研究
   第35页:调查研究
   第36页:调查研究
   第37页:调查研究
   第38页:调查研究
   第39页:调查研究
   第40页:理论琼崖
   第41页:理论琼崖
   第42页:理论琼崖
   第43页:理论琼崖
   第44页:理论琼崖
   第45页:理论琼崖
   第46页:理论琼崖
   第47页:理论琼崖
   第48页:理论琼崖
   第49页:理论琼崖
   第50页:文化传承
   第51页:文化传承
   第52页:文化传承
   第53页:文化传承
   第54页:文化传承
   第55页:文化传承
   第56页:文化传承
   第57页:乡村振兴
   第58页:乡村振兴
   第59页:乡村振兴
   第60页:乡村振兴
   第61页:乡村振兴
   第62页:乡村振兴
   第63页:乡村振兴
   第64页:乡村振兴
   第65页:南海撷萃
自信论
今日海南文化传承50自信论 2025-01-15 2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