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玫 程掀
在2024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全面动员令,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师范高校必须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努力建设一流师范大学,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勇担新使命、彰显大作为。
锚定一流办学定位,
强化教育强国使命担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中央提出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教育强国建设按下了加速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师范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办学定位和使命担当。当前,一流师资供给不足是影响城市内部、城乡之间基础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培育新时代中小学基础教育优质师资,是支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高校要把自身建设成基础教育一流师资培养输送的“主阵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引擎地”,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高地”。同时,作为大学,师范高校还要像其他综合性一流大学一样,必须以一流大学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为国家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筑牢一流思想政治根基,
全面实施铸魂强师工程
强化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要持续强化党的政治和思想领导,扎实提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质效,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及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党的领导贯穿学校各方面,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落地生根,切实履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履行管党治党治校责任,聚焦议大事、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带队伍。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学校、院系、党支部三级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高校党建“双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引导教师党员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奉献,引导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增强本领。
要实施“铸魂强师”行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使教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家精神宣传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弘扬与践行,激励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涵养高尚师德。要完善师德师风规范体系建设,加强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在对师德违规“零容忍”的同时,加大优秀教师典型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教师节表彰、新教师入职宣誓、老教师荣休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全力构建一流育人体系,
培养堪当教育重任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优质教师培育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基础工程。为此,师范高校必须担负自身职责和使命,着力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坚持“三全育人”,开展“五史”教育,坚持用新时代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育心育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坚持建优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政课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育人作用,切实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师范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和大学生深入研究阐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要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理念,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强化文化功能,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强网络育人阵地,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创新话语表达与传播形式,打造具有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树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要聚焦主责主业,实施师范生能力提升工程,创新人工智能时代本硕一体化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基础厚实、专业能力扎实、综合素养高的师范生。要深入实施教育硕士振兴行动计划,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政策,实施“分段式、模块化”教师人才培养,推进辅修和微专业建设,健全跨院系选课体系,加大二次选拔力度,探索师范生学业预警与动态退出制度,培养研究和创新型教师人才。要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大思政”师德养成课程群,“学科知识+教育技术”融合课程群,数学、科技、工程类通识教育课程群,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课程群,提升师范生育德意识和能力、智能素养等。要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推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名师协同育人,利用数智技术,建设师范生技能数字和虚拟仿真实训室,支持师范生实时观摩中小学课堂,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强化“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构建“四年一贯制”教育实习体系,通过顶岗实习、乡村支教等方式,让师范生在实际教学中锤炼本领,厚植教育情怀,成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乡村教师。
对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课程建设新理念,构建本硕博贯通,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课堂革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精心锻造一流学科专业,
支撑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师范专业,是一流师范大学立校强校的根基,更是驱动一流师范大学建设的核心引擎。一方面,在师范高校,教育学科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关键作用,是联通科技与人才的战略纽带。师范高校把教育学(教师教育学)列为核心学科建设,就必须紧扣学校现有基础教育学科布局,立足“扶强、扶优、扶特、扶需”原则,实施学科平台提质计划,建强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教师教育支撑学科;加快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系统促进文科之间、文理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传统文科专业改造升级。要着力培植学科新增长点,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作用,构建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干,以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为支撑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科群,并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开辟智能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实现师范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全覆盖。同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复合型、交叉型新兴专业,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围绕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师范高校自身优势资源,建设学科特色创新支撑体系。以高级别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理工科学科创新支撑体系;以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专业智库、文科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建设人文社科创新支撑体系。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不断创新一流引领范式,
主动服务基础教育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师范高校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发展方面作贡献。一要实施“优师计划”“公费师范生”等政策,向地方定向培养优质师范生,助力和引领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二要针对城乡教育差距,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精准滴灌”式教育帮扶机制,组建以博士、教授为骨干的高端智库“教育服务团”,开展“组团式”驻点帮扶。创新“线上+线下”混合研修模式,建立网上云教学平台,将优质课程资源、名师课例、教研成果向乡村学校开放,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三要发挥学校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顶岗支教、强师工程、“国培”计划等举措,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培训骨干教师和校长,助力基础教育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四要打造中小幼标杆示范校。在服务地方过程中要打造基础教育改革创新试验田,可建设课程改革实验校、教学创新样板校、教师发展基地校、教育评价先锋校和智慧教育领航校5类示范校,按照“建设一所、示范一方”的思路,把附属或合作的中小幼学校打造成服务和引领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窗口。要构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教研机构、中小幼学校”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指导合作中小幼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水平,开发“五育融合”特色课程,通过“名校+弱校”托管模式,带动合作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提升。按照“核心示范—区域带动—全域辐射”的推进路径,充分发挥师范高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努力培育一流师资方阵,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流的师资是保证持续培养一流人才、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师范高校肩负着为教育强国建设培育“大国良师”的历史使命,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流教师队伍。要创新教师“引育并举、双轮驱动”机制,营造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一事一议,一人(团队)一策”的个性化支持举措,靶向引进和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学科影响力的顶尖学者、领军人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评价机制,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制度,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破除“五唯”倾向,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分层分类设置评审条件,建立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专业特点的综合评价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内生动力。加强聘期考核,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化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要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水平,构建多层次、分类别、递进式的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渠道。通过学历提升、访学进修、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培育潜心教书育人、勇攀学术高峰的名师团队;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学专题研讨、示范教学课堂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教师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科研,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新时代的师范高校要朝着一流师范大学建设目标前进,建设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师范大学,切实肩负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H
(作者许玫系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特约研究员;程掀系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