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理论琼崖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15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鉴湖州经验发展海南蓝色金融

  文|王方宏  云馨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海南省委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其中,“向海图强”“向绿图强”是“五向图强”的重要内容。蓝色是海南的特色和亮点,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海洋经济将是海南“十五五”时期的发展重点之一。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蓝色金融支持,当前,国内外蓝色金融的发展正处于探索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建议海南借鉴浙江省湖州市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先进经验,立足实体经济“向海图强”“向绿图强”,发展蓝色金融,争取在蓝色金融领域实现创新引领,推动海南金融高质量发展。

  湖州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和经验

  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也是全国最先启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的城市。自2017年6月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州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改革“湖州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24年9月末,湖州市绿色贷款余额由2017年的369.5亿元跃升至4056亿元,年均增长40.8%,占全部贷款比重从2017年的18.6%提高到33.8%,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绿色金融有效地推动了湖州生态环境改善。2017—2023年,湖州市区PM2.5浓度从4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从68.5%上升至79.5%,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2年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大会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

  绿色金融有效地推动了湖州营商环境优化。湖州绿色金融的品牌影响日益扩大,连续两年被《亚洲货币》评为最佳绿色金融实践地区,连续三年荣获长三角“40+1”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竞争力第一。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趋势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湖州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湖州搭建了数字绿金服务平台,构建了“数智绿金”体系,累计为2.2万家企业开展ESG评价,帮助4.5万家企业对接银行授信超5500亿元,以政府认证和融资支持鼓励企业绿色转型。

  绿色金融有效地推动了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2023年,湖州GDP从2476亿元跃升至4015亿元,年均增长8.4%,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6%。湖州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连续3年领跑浙江省,202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4.4%,年减碳32万吨,省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数量居浙江省第二。

  湖州绿色金融发展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得益于其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了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一是既制定政策,又做实机制。湖州不仅出台了发展绿色金融的若干政策意见,还制定了全国首部地市级绿色金融促进条例《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同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市人行、市银监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金融办等44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金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联动推进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设。该机制将发展绿色金融的职责真正地落到了相关部门身上,打破了“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部门的事”的固有认知。

  二是既明确目标,又有效激励。很多地方仅将绿色金融作为一项融资业务,而湖州的绿色金融目标从支持产业绿色转型扩展到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并给予了大力度的财政补贴支持。湖州作为地级市,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给予绿色债券、绿色金融创新案例奖励,并通过转型贷款贴息、绿色普惠贷款奖补、绿色供应链融资补助、ESG保险补助等政策,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活力。

  三是既建立标准,又建设项目库。湖州构建了全面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制定《绿色融资企业评价规范》《绿色融资项目评价规范》《绿色银行评价规范》等绿色金融地方标准、规范近20项,牵头编制《绿色低碳项目融资评价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贷款实施规范》等省级团体标准8项,有效解决主体认定、绩效评价、产品规范和碳排放等难题。有别于多地绿色项目的认定仍然依靠人工识别,湖州自2017年起建设绿色项目库,通过标准化遴选认定机制与金融服务体系,系统化呈现绿色项目信息,为金融支持和财政补贴提供精准标的。截至2023年末,湖州市绿色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301个,累计投资规模为2987.38亿元,累计为873家(次)绿色企业贴息7631万元。

  四是既创新产品,又打造平台。湖州的绿色金融产品不仅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传统产品,还有绿色供应链融资等基于产业链的复杂产品创新,更有基于各类产业细分需求的“林业贷”“有机更新贷”等特色产品创新。这主要得益于湖州打造“数智绿金体系”,搭建了数字绿金服务平台,创造“识别绿”“服务绿”“支持绿”等智能场景,为银政企对接提供基础。一方面,平台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数据整合,为金融机构提供对接渠道助其识别产业链相关企业,并推动开发复杂结构化及产业链式产品;另一方面,多样化创新产品拓展了应用场景与服务类型,进而扩大了用户群体。

  五是既有披露要求,又要动态评价。湖州按照分层分类和因行施策的原则,形成了五套适用不同类型、规模银行的标准披露模板,要求各类银行进行环境信息披露。2022年,湖州在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内上线了“环境信息披露”功能,可以在线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等进行1—5星评价。通过建立绿色金融披露体系,形成市场化的“赛马机制”,打造出你追我赶、优胜劣汰的评价体系,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动力。

  国内外蓝色金融的发展情况

  虽然国际上发展蓝色金融的重要性已经逐步成为全球共识,“蓝色金融”概念日益广泛使用,但目前蓝色金融的体系设计仍然是以国际机构为主,各国政府关于蓝色金融的概念界定、统计分类标准、数据质量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普遍缺乏系统性的政策,蓝色金融试点案例仍然处于分散状态,蓝色金融产品的规模很小,丰富度仍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蓝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政策框架,绿色产业分类目录中对海洋相关产业经济活动的颗粒度不足,蓝色信贷的统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针对海洋环境复杂性的细化信息披露要求,且尚未出台基于蓝色金融建立的系统性激励措施。在地方层面,一些沿海城市如青岛、深圳、烟台、威海、厦门等在蓝色金融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出台了一些政策,并探索建立地方标准。例如,青岛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21年共同制定了全国首个蓝色资产分类标准——《青岛银行蓝色资产分类标准》;深圳在2022年11月发布了我国首个区域性蓝色金融发展指导文件——《深圳银行业保险业推动蓝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烟台于2024年3月发布了《烟台蓝色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威海在2024年12月发布了《威海市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等。但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蓝色金融目录和标准的落地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应用范围极为有限,市场上蓝色金融相关产品很少,金融机构披露蓝色金融信息的也极少,目前仅有兴业银行在2023年有专门的蓝色金融信息披露报告。

  当前,海南在金融支持海洋经济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省政府办公厅早在2013年便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于2021年制定《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推进投融资政策创新,加快对海洋产业的金融支持,强化海洋产业投资引导;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在2024年联合发布《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产业投资基金等。但从实践来看,我省蓝色金融体系尚未建立,缺少地方性蓝色金融产业目录,蓝色金融信息披露指引尚未出台,蓝色金融产品仍处于探索阶段。

  加快发展海南蓝色金融的建议

  海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将“向海图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提出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出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

  发展海洋经济需要蓝色金融。一方面,海洋经济活动相比陆地经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需要更多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海洋经济是国家战略,更是海南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蓝色金融属于绿色金融的一部分,在国内外蓝色金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的情况下,发展蓝色金融将是海南金融“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也是海南落实“金融强国”战略中关于推动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抓手。

  海南发展蓝色金融,既有战略需要、实体基础、先发机会,也面临着金融基础薄弱、专业能力亟待培养、各方资源需要整合等挑战,建议借鉴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经验,推动蓝色金融发展。

  建立蓝色金融工作机制。在目标上,将蓝色金融视为“向海图强”“向绿图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海南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而非单纯的金融业务。在机制上,建立由省领导牵头,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参与的工作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为蓝色金融发展筑牢基础。

  率先建立地方性蓝色金融标准体系。当前,全国层面尚未出台统一的蓝色金融标准,蓝色金融的服务界限难以厘清。虽然《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涵盖了部分与海洋相关的绿色项目,但是覆盖范围有限,难以体现出蓝色金融的特色和优势。建议研究制定海南蓝色产业投融资目录,方式上可以采取“三三制”:一是直接引用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中与海洋直接相关的产业;二是对于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中同时包括涉海和非涉海的产业进行拆分;三是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中未涵盖、但是具有海南特色的涉海产业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制定地方标准,并率先制定配套的蓝色信贷统计体系(全国尚未有蓝色信贷统计体系),为海南蓝色金融发展提供标准。蓝色产业目录不求最优,可采取先制定颁布、再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方式推行。

  建立蓝色项目库。建立蓝色项目库,不仅有助于破解蓝色项目识别难题,还有利于推动银企对接,并为财政资金精准激励提供基础。建议基于蓝色产业目录,在开展对海洋产业全覆盖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借鉴湖州经验,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整合各个相关政府部门数据,将项目识别、蓝色信息(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关于涉海项目绿色低碳的信息)、融资撮合、产品创新、统计数据、绿色评价、激励措施等各方面的功能集中到一个平台之上。

  建立蓝色金融激励机制。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向:一是从现有的绿色金融激励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再适当增加一部分蓝色金融专项激励资金;二是借鉴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支持蓝色金融发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引导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将信贷资源配置到政府需要重点支持的蓝色产业领域中,提高蓝色项目主体及金融机构的参与度。

  建立蓝色金融评价办法。当前,国内仅有少数市场主体自发开展蓝色金融披露工作,统一的蓝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和标准均尚未建立,缺乏可比性。海南应在蓝色金融信息披露方面先行先试,借鉴湖州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分层分类”的思路,率先建立商业银行蓝色金融信息披露指引,并逐步扩大参与主体、丰富披露内容,为蓝色金融发展提供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手段。

  积极对接蓝色金融国际规则。海南应当利用自贸港的开放优势积极开展蓝色金融国际合作,与高标准的国际规则进行对接。一方面,主动在海南蓝色金融标准的建立中融入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蓝色目录或标准的内容,在国内率先探索相关蓝色金融国际标准的运作;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国际性的蓝色金融会议、论坛等交流活动,探索建立蓝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将海南打造成为国际蓝色经济和蓝色金融合作的高地,讲好海南“向海图强”和蓝色金融故事。H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海南金融研究院)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要言要论
   第0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4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1页:高质量发展
   第22页:高质量发展
   第23页:高质量发展
   第24页:高质量发展
   第25页:高质量发展
   第26页:高质量发展
   第27页:高质量发展
   第28页:高质量发展
   第29页:高质量发展
   第30页:高质量发展
   第31页:高质量发展
   第32页:理论琼崖
   第33页:理论琼崖
   第34页:理论琼崖
   第35页:理论琼崖
   第36页:理论琼崖
   第37页:理论琼崖
   第38页:理论琼崖
   第39页:理论琼崖
   第40页:理论琼崖
   第41页:理论琼崖
   第42页:理论琼崖
   第43页:理论琼崖
   第44页:文化传承
   第45页:文化传承
   第46页:文化传承
   第47页:文化传承
   第48页:文化传承
   第49页:市县连线
   第50页:市县连线
   第51页:市县连线
   第52页:市县连线
   第53页:市县连线
   第54页:市县连线
   第55页:作风建设
   第56页:作风建设
   第57页:作风建设
   第58页:作风建设
   第59页:作风建设
   第60页:工作交流
   第61页:工作交流
   第62页:工作交流
   第63页:工作交流
   第64页:工作交流
   第65页:工作交流
借鉴湖州经验发展海南蓝色金融
今日海南理论琼崖35借鉴湖州经验发展海南蓝色金融 2025-06-15 2 2025年06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