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文化传承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15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利用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方式

  文|颜洪南

  党性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锤炼党员政治品格、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把学习遵守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精神血脉,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

  海南作为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圣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记录了海南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更蕴含着忠诚信仰、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琼崖革命精神。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创新党性教育方式,对于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传播、情景化教学等创新形式,能够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使党性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引导党员干部在感悟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永葆政治本色。

  红色基地沉浸学:打造实景体验课堂,活化历史资源

  物质空间是记忆存储的重要载体,革命旧址作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初场域,其物质形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海南的红色遗址资源,如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等,见证了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空间叙事,为构建沉浸式党性教育提供不可替代的实物教材。

  以实景还原淬炼党性,重现历史场景浸润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海南红色文化资源是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打造沉浸式实景课堂,将静态历史转化为动态体验,实现“场景再现”与“精神共鸣”的有机统一。理论层面,实景教学依托具象化空间触发情感认同,符合“具身认知”理论——身体参与能深化思想内化。例如,琼崖工农红军云龙改编旧址通过复原抗战时期指挥部、练兵场等场景,设计“重走红军路”“战地电台解密”等互动环节,让学员在角色扮演中领悟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坚韧。文昌张云逸纪念馆可以运用AR技术重现渡海战役,让学员通过虚拟“登陆作战”感受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精神,以提升教育的感染力。

  以多维叙事激活记忆,创新表达情境传承基因。创新红色资源叙事方式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关键,需以现代技术手段和艺术化表达破解传统展陈的“距离感”,多感官协同的“沉浸式传播”能打破时空壁垒。如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全息投影技术立体呈现冯白驹“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群众路线,配合老战士口述史影像,构建起“视—听—触”的立体学习场域。在三亚梅山革命老区创建“红色剧本杀”,学员可通过演绎“琼崖烽火”剧本中的地下党员,在破解密电、运送物资的任务中深刻理解隐蔽战线的斗争哲学。这种“游戏化学习”模式能推动党性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让红色基因在参与式体验中薪火相传。

  数字赋能云课堂:整合线上资源,开辟党性教育新阵地

  数字化转型为党性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范式变革。新一代学习者更倾向于互动化、可视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难以完全适应数字时代的认知特点。因此,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让厚重的红色文化在数字洪流中依然保持其感染力和影响力,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海南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建设“云上红色教育基地”,能够实现党性教育在时空维度的突破性拓展,使琼崖革命精神在数字空间获得新的生命形态。

  构建云端矩阵聚合资源,借助智慧学习打破壁垒。数字赋能党性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全域覆盖、高效联动的云端学习矩阵,以技术优势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红色资源的集约化传播。线上平台的“去中心化”特质能有效扩大受众覆盖面,尤其适合新时代党员干部碎片化学习需求。海南可以构建“琼崖红色云”平台,整合全省红色教育基地VR全景资源,学员“一键”参观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临高角解放公园等场馆,并结合AI导览实现自主研学。如,通过3D建模技术还原万宁六连岭革命遗址“红军洞”等隐蔽战线遗址,让学员在虚拟探索中完成“寻找革命密信”等任务。系统可自动生成学习报告,使分散在各地的基层党员都能接受标准化党性教育。

  加强智能交互深化认知,发挥数据驱动精准施教。数字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智能交互与大数据分析,实现从“千人一面”到“精准滴灌”的范式升级,个性化学习路径能显著提升认知效能。开发“红色基因AI助手”,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根据学员提问智能推送琼崖纵队战例、冯白驹讲话等定制化内容,并依托学习行为数据生成“党性体检报告”。创新“红色直播课”模式,邀请党史专家与革命后代连线访谈,在直播过程中,巧妙融入弹幕互动与实时答题环节。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党员线上学习“数字档案”,将云课堂参与度、测试成绩等纳入干部培养评估体系,使党性教育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

  故事宣讲润初心:深挖英烈事迹,创新情景教学形式

  党性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与传承价值观,而故事正是价值观传递最有效的载体,好的政治叙事能够打通历史与现实、个体与集体的认知通道。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而故事就是唤醒灵魂的最佳媒介。当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人物故事时,其感染力与说服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海南作为琼崖革命的重要根据地,蕴藏着大量鲜活的英烈事迹,这些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创新情景教学形式,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让革命故事“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深挖红色记忆,厚植信仰根基。红色故事是党性教育的情感纽带和精神火炬,应系统梳理海南革命英烈事迹,将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为可感可知的人物叙事,实现“以史育人、以情动人”的教育目标。英雄人物的“原型效应”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例如,挖掘周士第将军“一只怀表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位开国上将长征途中用怀表指挥部队突破重围的细节,展现琼崖将士的军事智慧与忠诚品格。整理“娘子军百岁老战士王运梅”的口述史料,组建“银发宣讲团”,进机关、下基层,让革命亲历者讲述“竹竿当枪、芭蕉叶当被”的抗战岁月。这些真实故事配合文物展陈,形成了“文物+故事+见证人”的立体教育模式,使学员在历史细节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创新表达形式,激活红色基因。提升红色故事传播效能的关键在于突破过去单向灌输的宣讲模式,打造“沉浸体验、双向互动、艺术表达”的新型教学形式。创设多感官参与的情境,以提升学习者的记忆效果。以“琼崖烽火”情景剧为例,学员们通过扮演冯白驹等历史人物,亲身“参与”云龙改编会议,在台词对白和团队配合中深刻感悟“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同时,将革命历史与黎族文化相融合,用传统民歌编排“白沙起义”歌舞剧,既展现了红色文化的厚重,又彰显了地方特色。这种“戏剧体验+党史学习教育”“艺术表现+革命精神”的创新方式,使红色教育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H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要言要论
   第0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0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4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1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1页:高质量发展
   第22页:高质量发展
   第23页:高质量发展
   第24页:高质量发展
   第25页:高质量发展
   第26页:高质量发展
   第27页:高质量发展
   第28页:高质量发展
   第29页:高质量发展
   第30页:高质量发展
   第31页:高质量发展
   第32页:理论琼崖
   第33页:理论琼崖
   第34页:理论琼崖
   第35页:理论琼崖
   第36页:理论琼崖
   第37页:理论琼崖
   第38页:理论琼崖
   第39页:理论琼崖
   第40页:理论琼崖
   第41页:理论琼崖
   第42页:理论琼崖
   第43页:理论琼崖
   第44页:文化传承
   第45页:文化传承
   第46页:文化传承
   第47页:文化传承
   第48页:文化传承
   第49页:市县连线
   第50页:市县连线
   第51页:市县连线
   第52页:市县连线
   第53页:市县连线
   第54页:市县连线
   第55页:作风建设
   第56页:作风建设
   第57页:作风建设
   第58页:作风建设
   第59页:作风建设
   第60页:工作交流
   第61页:工作交流
   第62页:工作交流
   第63页:工作交流
   第64页:工作交流
   第65页:工作交流
利用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方式
今日海南文化传承48利用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方式 2025-06-15 2 2025年06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