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决策参考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1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 推动“南繁硅谷”再出发
南繁培育出来的高品质蔬菜。海垦南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蒙胜国供图

  文 | 陈符周  贾彩娟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事关国人饭碗和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种业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具体部署。

  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建设“南繁硅谷”重大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繁产业发展,坚持把南繁育种作为“海、陆、空”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大力推动,持续加快建设南繁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等19个国家重大科技平台,推动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大等下属16家南繁研究机构挂牌运行,隆平高科、德国科沃斯等7家国内外优质种业企业落户,人才、产业、技术、资金、政策等要素加速集聚。目前,全国29个省市400多家南繁单位在海南设立科研育种基地,800多家科研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常年活跃在南繁基地,全国70%的农作物新品种经受过南繁“洗礼”,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海南贡献。总体来说,南繁硅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迈入实质性发展新阶段。

  制约“南繁硅谷”提速发展的六个问题

  笔者以为,制约“南繁硅谷”提速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六方面: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首先,在建设“南繁硅谷”过程中,国家和省级层面先后成立了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省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省南繁管理局)、南繁科技城建设省级推进领导小组、南繁科技城建设省级推进工作小组、南繁科技城暨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工作专班等,这些领导小组和专班为推进南繁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仍需对此进一步整合优化。其次,相关部门立足自身职能职责,均在积极开展南繁硅谷建设相关工作,但具体工作内容存在交叉重复、条块分割过多等现象。再次,向上争取指导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对《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实施方案》等文件是否由国家相关部门印发、具体呈报流程等细节把握不准,尚在探索阶段。

  二是种质资源收集挖掘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保护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国家建立了以作物种质长期库为核心(已保存作物种质785个物种45.6万份),1个复份库(位于青海西宁)、10座中期库和43个种质圃为支撑,214个原生境保护区为补充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52万份,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但长期以来,我省对种质资源收集挖掘力度不够,据中国农科院相关数据显示,海南岛内国家种质圃仅有169个物种8817份。在种质资源引进方面,企业普遍反映,受风险评估、审批权限等限制,动植物引进审批流程复杂、手续繁琐、耗时较长,远远不能满足相关企业需求。加之受国家引进目录的严格限制,引进生产性能高、抗逆性强、适宜现代种养模式的优异种质资源难度大。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受侵权成本低,而维权成本高、举证难、赔偿低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被侵权时大多选择忍气吞声。社科院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品种权侵权诉讼案件数不足800件,且超过100万元裁判额的案件不多,大部分侵权案件的赔偿额在50万元以下,有的甚至不足10万元。不少种企表示,因缺乏系统严格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了不当“冤大头”,大多不愿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上,专利保护制度在种质资源的研发创新方面尚未有效发挥激励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也是造成南繁种企多弱散小乱、难以实现行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不少种企的生存、发展,靠的是打“擦边球”或行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灰色地带”。

  四是“聚而不合”问题长期存在。在南繁硅谷从事育种、科研的单位和企业多达800余家,但集聚效应没有充分释放。对科研院所来说,因分属不同行政事业单位,肩负的科研任务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合作交流不多,低水平重复研发、重复投入较为普遍。从企业来看,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尽一致,合作研发、育种不多。且多数种子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品种创制、种子繁育、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创新链条,大部分中小种企还处在“代孕”阶段。

  五是种业开放力度不够大。与2020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33条、30条相比,《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27条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对自贸港种业来说,自贸港负面清单与自贸区负面清单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主要涉及的限制仍集中在三方面: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的中方股比不低于34%;禁止投资中国稀有和特有的珍贵优良品种的研发、养殖、种植以及相关繁殖材料的生产(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的优良基因);禁止投资农作物、种畜禽、水产苗种转基因品种选育及其转基因种子(苗)生产。不少专家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海南自贸港要进一步放开种业领域外资准入政策。

  六是重大新品种科研能力有待提升。从国家层面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育成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2万余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6%,基本满足了国家对农产品“量”的需求,但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单产与美国差距巨大,仅为美国的57%(2020年我国大豆、玉米单产分别为132公斤/亩、421公斤/亩,美国为232公斤/亩、725公斤/亩);从南繁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70%以上经历了南繁洗礼,但基因编制工具、全基因选择模型、合成生物元件、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像杂交稻、小麦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培育品种较少,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的需求。

  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六条建议

  打赢种业翻身仗,需遵循“战争”规律,科学制定作战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升级做强南繁硅谷“指挥部”。一是整合优化现有各类工作小组或专班,提格升级为“省南繁硅谷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建立精细化工作架构,进一步明晰分工、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高位推动南繁硅谷建设。二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规划(2020-2035年)》《南繁科技城暨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产业规划(2021-2035年)》《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实施方案》几个规划之间的关系。对于尚未出台的4个规划,要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印发实施。此外,要结合国家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前谋划好我省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三是与国家部委协同建立国家南繁硅谷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南繁硅谷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充实丰富种质资源“弹药库”。一是加大争取力度,以此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建设国家种质资源库为契机,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基础,积极推动国家部委在海南布局建设国家种质资源复份库,形成“北有北京,西有青海,南有海南”的“一国家库+两复份库”三足鼎立的格局,极大丰富我省种质资源,为南繁育种提供强大种质资源支撑。二是创新利益分享、增值分配的育种材料惠益分享机制,积极参与、依法有序开展国际重要遗传资源、优良种质资源的国际交流和交换,与世界种业同频共振,推动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的收集、中转和集聚。三是争取国家部委将从境外引进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海关总署已下放观赏鱼等6大类水产苗种的审批权限),向境外输出种质资源的审批权限下放至海南省。优化海南向境外及内陆区域输送种质资源的授权管理流程。四是按照不断更新的负面清单和科学系统的分类分级准入目录,实施准入监管,合理简化种质资源进出境监管流程,借助海南省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设立多部门协同监管的一站式“单一窗口”,实现种质资源多部门审批整合、数据在线实时交换,提高通关效率。五是在三亚凤凰机场和南山港布局建设具备进口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类别种质资源资质的指定口岸,完善空运和水运指定口岸的种质资源进境监管查验设施,建设升级南山港种质资源流通专用泊位,提升航空口岸种质资源及产品查验能力。

  织密扎牢知识产权保护“铁笼子”。一是抓住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立法机遇,打造种质资源知识产权高地。建议在海南自贸港法中另行规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根据发展种业的实际需要,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植物新品种权和植物发明专利保护制度。具体实施方案由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二是先行先试UPOV公约1991年文本,建立基本与国际接轨的植物育种创新保护制度,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办法。目前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执行的是UPOV公约1978年文本。在UPOV77个成员中,有60个成员已执行1991年文本,其余大多数也借鉴了1991年文本的主要做法。三是抓紧制订《三亚崖州湾知识产权特区建设方案》,加快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确权交换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测试(三亚)中心、农业植物新品种协助审查中心、种业知识产权交易分中心等平台,开展种质资源受理、审查、测试、维权等一站式服务,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夯实基础。四是强化市场监督,坚决打击各类假冒、侵权等非法行为。结合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系列安排,发挥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作用,大力开展种业领域不规范行为的整治行动。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用评价及失信“黑名单”公开机制,加大侵权行为联合惩戒。

  吹响资源要素聚合“集结号”。一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大型种企通过强强联合、与科研单位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并购重组等方式,对行业力量、资源进行整合,推动种企由背靠背育种变为手拉手育种、各自为政向协同攻关转变,促进中小种企结合各自优势向“专业化”精深发展,推动大型种企向“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自贸港“15%的个人和企业所得税、30%加工增值、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头部农业企业、新兴企业、国际人才入驻并实际运营。三是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通道,为科研人才进入企业创造条件。南繁科研及管理人员凭所在企业或科研单位证明可以在海南安家置业,放开落户、购房、子女入学等相关政策。四是借鉴广东模式,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前提下,对南繁育种基地以外的企业科研用地,允许科研单位在基地附近搭建简易、装配式附属生产用房。

  打造国际交流合作“桥头堡”。一是培育发展种业会展经济。争取成为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永久会址、设置博鳌亚洲论坛种业分论坛以及争取下一年度的亚洲种子大会承办权,搭建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南繁博物馆,打造南繁成果与南繁文化展示窗口,讲好南繁硅谷故事。二是实施更加开放的种业政策。按照先行先试原则,扩大外商市场准入,适度放宽外资持股占比。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以种业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在海南构建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一带一路”种业开放先行区。推动“一带一路”种业投资双向开放和标准互认。推动国内优秀种子企业通过南繁硅谷“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优质种质资源“引进来”,提高我国种子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合作水平,打造海南国际种业硅谷。

  打好科研突破“攻坚战”。一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用好用足南繁育种产业投资基金,挖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重点扶持、集中攻关,打造高产优质的“拳头”“爆款”品种,扩大南繁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打牢南繁硅谷现实基础,积极争取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落地,为提高育种现代自动化技术水平提供强力支撑,打造“科研人员拎包研发”的高品质研发平台。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将更多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在南繁硅谷落地,组织统筹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优势力量,聚焦种业领域重大问题开展科研,不断突破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四是设立“南繁硅谷重大科研成果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奖励激励机制。H

  【陈符周,省委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处副处长;贾彩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督察处二级主任科员】

  本文责编/黄亮   邮箱/ huang7806g@163.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作风建设
   第06页:作风建设
   第07页:作风建设
   第08页:作风建设
   第09页:作风建设
   第10页:作风建设
   第11页:作风建设
   第12页:作风建设
   第13页:作风建设
   第14页:作风建设
   第15页:作风建设
   第16页:作风建设
   第17页:作风建设
   第18页:作风建设
   第19页:作风建设
   第20页:作风建设
   第21页:作风建设
   第22页:作风建设
   第23页:作风建设
   第24页:作风建设
   第25页:作风建设
   第26页:作风建设
   第27页:作风建设
   第28页:作风建设
   第29页:作风建设
   第30页:作风建设
   第31页:名家专访
   第32页:名家专访
   第33页:名家专访
   第34页:名家专访
   第35页:名家专访
   第36页:决策参考
   第37页:决策参考
   第38页:决策参考
   第39页:决策参考
   第40页:决策参考
   第41页:决策参考
   第42页:决策参考
   第43页:决策参考
   第44页:决策参考
   第45页:决策参考
   第46页:决策参考
   第47页:决策参考
   第48页:决策参考
   第49页:决策参考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前沿探索
   第52页:前沿探索
   第53页:前沿探索
   第54页:党的建设
   第55页:党的建设
   第56页:党的建设
   第57页:党的建设
   第58页:党的建设
   第59页:党的建设
   第60页:市县连线
   第61页:市县连线
   第62页:市县连线
   第63页:工作交流
   第64页:工作交流
   第65页:文萃艺苑
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 推动“南繁硅谷”再出发
今日海南决策参考42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 推动“南繁硅谷”再出发 2021-05-15 2 2021年05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