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文化传承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宣德育人、衍道敦行:~~~
2025年02月1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宣德育人、衍道敦行:
全球化视域下的大学治理与文化精神

  文|林琛  屈晓婷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国际化的影响与合作日益加深,对中国大学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大学内在的治理结构与机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融入国际化元素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体系,不仅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治理结构的优化,还应深化文化价值与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治理中的文化内涵与儒学文化功能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潮中,大学治理现代化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对教育的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思想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大学治理提供了新的视野与平台。面对新时代新挑战,中国大学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以文化精神为引领,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双重提升。

  “树无根不活,人无本不立。”大学文化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精神象征和价值追求,其气质不仅体现在学术成就和教育质量上,更体现在其对知识、理想、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上。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理想与德行的沃土,高尚的大学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引导他们追求真理、服务社会,进而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对理想的信仰、对知识的敬畏、对学术的严谨以及对智慧的追求,形成大学神圣而理想的独特气质。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特殊贡献的民族文化体系,其生命力的根基就在于其蕴含的价值取向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价值。尤其是儒家用道德构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主张用道德来调节、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基本道德要求,总结出“定、静、思、虑、得”的“五德”高尚道德修养路径,并归纳出“学、问、思、辨、行”的“五维”道德学习实践方法。

  琼台师范学院的文化特色溯源

  “一部琼台史,半部海南志”。琼台师范学院素有“进士摇篮、革命摇篮、教师摇篮”之称。其前身是创建于清初康熙年间的琼台书院,是清代琼州最高学府,也是海南师范教育的起源地,现为海南省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曾培育了20多名进士和170多名举人,教化生徒一万多人,赢得了“海南近代教育开端和师范教育孵化器”的盛誉。学校是琼崖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孕育琼崖革命早期领导人的沃土。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的13名地委委员中,琼台师生就有9人。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抵琼履职,他赞叹这里钟灵毓秀的山水,更仰慕从这里走出的丘濬、海瑞二位先贤,怀抱“勤宣德教,扶植士气”之志,自捐俸禄,筹办书院,以琼州别称,以明代重臣、琼籍大才子丘濬别号“琼台”命名。琼台书院地处州府所在地府城的丁字街,“法三台以开基为国储才广罗英俊,经百年而再造向离承运大启文明”,为清代琼州府立最高书院。奎星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院子内绿树红墙,满庭芬芳。在清代科举制度下,从这里走出的贤才数不胜数,琼台书院因此被誉为科举时代琼州学子治学修身、登科入仕的不二之地。

  20世纪初,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西学。1902年秋,琼台书院正式改为琼州府中学堂,开始了海南的新式教育。1906年改称琼崖中学堂,其间革命思潮传入海南,琼台成为培养琼崖早期革命领导者的摇篮。1909年同盟会海南支部成立,琼台学生徐成章、徐天炳、梁秉枢以“励志社”成员身份加入同盟会,成为该会在海南最早的会员,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3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在学校附设师范班,中学与师范教育并行,琼台也由此正式开启师范教育之路。

  海南解放后,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广东省立琼山师范学校”“广东琼台师范学校”“海南师范学校”,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4年复办,为原广东省四所重点师范学校之一。1975年设立文艺班,成为海南美术、音乐教育的发端。1977年首招物理、化学、中文、英语大专班。海南建省后,学校改称“海南琼台师范学校”。2004年,琼台与1931年建校的“中华名校”之一——临高师范学校合并升格成立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获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骨干高职院校。2016年,升格为琼台师范学院。学校致力于培养“品学兼优、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专业教师,以及“做人有品格、做事有本领、创业有基础、发展有后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共向社会输送各类专门人才8万余名,其中大部分成长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和骨干,涌现出百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如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范会国,中国著名数学家刘璋温,语言学家邢福义等。

  琼台从书院到学堂、中学、师范、师专,再到师院,培养了数万名大专、中师、幼师毕业生,以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学校秉持“宣德育人,衍道敦行”的校训,结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风貌与精神气质。

  琼台师范学院的文化气质养成

  崇德是琼台师范学院历史变迁和成长发展的一种治校思想和精神资源,也是琼台师生共同的行为规则。校训“宣德育人,衍道敦行”即崇德文化在琼台师范学院传承发展的典型写照。“宣德”来自“勤宣德教”,琼台书院创始人焦映汉在《创建琼台书院碑记》中有“余自维陋劣抱愧前贤而勤宣德教扶植士气之思未尝一日忘”之句,据此形成琼台“勤宣德教”之育人理念与“扶植士气”之文化宗旨。“敦学”源自琼台掌教云茂琦亲自订立的《琼台学规五则》中的立志敦行。

  云茂琦《阐道堂遗稿》中记载,早在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公元1845年),琼台书院就明文制定了学规五则。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窥见琼台师范学院经过历史积淀,逐渐塑造了重视品德修养、崇尚刻苦学习、追求博学精思、注重人际和谐以及鼓励持续自我完善的文化气质。一是重视品德修养与立志敦行。学规首条即强调“立身有本,绩学有要”,将立志与敦行作为学业与人生的基石。这体现了对学生品德修养的高度重视,鼓励学生以圣贤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形成了崇尚道德、注重实践的文化氛围。二是倡导刻苦精专的学风。学规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去除浮华,专注于学业,体现了对学术严谨性和专业深度的追求。这种学风鼓励学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通过不懈努力达到学业上的精进,培养了勤奋好学、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三是强调博学而精思。学规指出,学习应既广博又有所专精,避免学而不精或博而不专。四是注重择友与社交环境。学规强调择友的重要性,提倡与谦恭谨朴、宽厚正直的人为友。这不仅关乎个人品德的提升,也体现了对构建和谐、正向社交环境的重视,鼓励学生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五是鼓励持续自我完善。学规强调进德必须改过,认为不断自我反省和修正错误是提升道德修养和学业成就的关键。这种文化鼓励学生保持谦逊态度,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体现了对个人成长和道德完善的持续追求。这些规则至今仍对学校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学生成长产生着深远影响。

  新时代琼台师范学院现代文化体系建构

  在新时代浪潮中,琼台师范学院作为海南省小学和幼儿教师培养的金色摇篮,不仅承载着传承“养乾坤正气、育天下英才”这一悠久历史传统的重要使命,更肩负着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体系的关键任务。全球化为大学治理带来了新挑战的同时,也为大学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因此,大学应矢志于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髓与全球先进教育实践智慧相融合,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效率,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以灵活应对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

  先秦诸子百家都极为注重塑造“君子”“兼士”和“法术之士”等来实现理想社会,将“师范立”视为“天下治”“天下善”的发端。琼台师范学院把“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要求,“定、静、思、虑、得”的高尚道德修养路径,“学、问、思、辨、行”的道德学习实践方法融汇于对师生文化品位、文化价值塑造的实践之中。从“立身有本”的家国情怀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从“宣德育人”的育人理念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从“刻苦精专”的学风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从“衍道敦行”的学习习惯到“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从“博学精思”的谆谆教导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从“不负海山、敢为琼先”的开拓意识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学校坚持将琼台三百年的独特文化传统和当代的教育家精神融入师生教育日常,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文化生态。

  师范教育是全社会人力资源供应链、人才链的基础和源头,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形成“育人”“弘道”“报国”的文化体系。学校从历史的高度和全局的广度,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和优劣势评估,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面向未来教育样态,以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为导向,确立了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和学科特色,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过程、手段和评价四个方面,引导师范生学会自主学习发展,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在不确定的未来能站稳一席之地。以师范生胜任未来教学工作的素质能力为出发点,深化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因势而新的师范类专门课程群。坚持开门办学、共建共享。布局“智慧+”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师队伍能力提升、推进“五育并举”的教师教育新生态,不断提高师生数字素养和人机交互能力。同时,坚持扎根“乡土”,大力培养一批热爱乡村教育、传承乡村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全科型优秀教师,为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扛起责任担当。

  新时代新征程,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强国的使命为大学赋予了全新的目标、追求与格局。琼台师范学院将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持续弘扬文化自强的精神,引领教育自强的前进步伐,在人才培养的沃土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学校也将加强大学文化治理体系建设,将文化软实力作为行稳致远的强大动能,凭借教育的力量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唤醒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传承。H

  (作者单位:林琛,琼台师范学院;屈晓婷,琼台师范学院、北京交通大学)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06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07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08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09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0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1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2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3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4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5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6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7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8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9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20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2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4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4页:理论琼崖
   第35页:理论琼崖
   第36页:理论琼崖
   第37页:理论琼崖
   第38页:理论琼崖
   第39页:理论琼崖
   第40页:理论琼崖
   第41页:理论琼崖
   第42页:理论琼崖
   第43页:理论琼崖
   第44页:理论琼崖
   第45页:理论琼崖
   第46页:文化传承
   第47页:文化传承
   第48页:文化传承
   第49页:文化传承
   第50页:文化传承
   第51页:文化传承
   第52页:文化传承
   第53页:文化传承
   第54页:文化传承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决策参考
   第57页:决策参考
   第58页:决策参考
   第59页:决策参考
   第60页:决策参考
   第61页:学思践悟
   第62页:学思践悟
   第63页:学思践悟
   第64页:学思践悟
   第65页:学思践悟
全球化视域下的大学治理与文化精神
今日海南文化传承52全球化视域下的大学治理与文化精神 2025-02-15 2 2025年02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