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文彬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贯彻落实海南省未成年人“护苗”专项行动部署要求,以实践为导向,将教学研与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基层治理+公益服务+人才培养培训+科学研究”平台,深耕校政协同、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探索海南政法院校介入未成年人保护的示范模式与有效路径,实现解民生、治学问。2024年12月17日《法治日报》以《校地合作打造未成年人保护“海政样板”——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纵深推进未成年人“护苗”专项行动》为题进行报道。
工作开展概况
一是沉浸式体验式学法,推进教学相长。依托法学、社工专业资源,组建“法律小讲师”宣讲团、“牵牛花”朋辈服务队、师生“护苗服务团”,创新模拟法庭和情景剧“法治小剧场”,开展社会宣讲、帮教服务、法律援助等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实践活动130场次、覆盖2.7万余人次,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获得感更强。
二是搭建平台聚合资源,实施“有组织科研”。成立海南省青少年犯罪与法律援助研究中心,开展“家校社”视域下海南省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矫正、未成年人“全方位”保护机制构建与实践、“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等专项研究22项,3项成果被省政府办公厅、团省委、海口市公安局采纳,并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三是深耕“校地融合”,打通实习就业新渠道。创建海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构建“民政+社工机构+社工站(未保站)”服务层级体系,实现专业社工队伍1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青少年服务站,挂牌3个“法治护苗驿站”、1个“同心”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与6个单位共建“护苗”共同体,与21家单位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协作关系,与省委社会工作部共建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琼山区协同开展社区治理服务。打造“工学交替”的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知识结构更加符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对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多元化需求。3名学生被东方市西大实验学校聘为驻校教官。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是针对“政府部门间衔接机制不连贯、多元主体协同工作体系割裂”的问题,建议优化校政校地协作平台。建议将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作为试点单位,纳入公安、司法、检察、教育、民政、妇联、团委等协同联动机制,嵌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协同保护体系,深度融入我省“四防行动+五所专门学校+六类未成年人包保帮扶机制+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的“4561”工作体系,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模式,一体推进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做好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
二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健全、矫治和帮教支持不足”的问题,建议完善项目服务平台。调查发现,社会上存在一些长期在恶势力犯罪团伙中生活并被教唆、胁迫、引诱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但专门学校数量很少,解决不了这部分人群矫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建议依托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已有的青少年服务站、教学基地、护苗驿站、社工机构等,试点开展专业社工帮教与公安训诫相衔接,发现行为并及时介入,实施挽救教育、跟踪帮教和支持性服务。构建诸如烘焙中心、历奇中心、拳击中心等与未成年兴趣、认知和能力相匹配的服务空间,完善心理关爱、家庭支持、社会救助、就业帮扶等方面的项目服务内容,化解被帮扶对象抵触情绪,让暂时无家可归或缺乏社会化支持的青少年找到“温馨的家”,深化协同育人,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法学教育与法治实务相互融合。
三是针对“中小学缺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力量”的问题,建议设置驻校教官岗位。根据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在东方市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积累的“大手牵大手,小手牵小手”成功实践经验,建议依托学院培养以法学专业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化、职业化驻校教官队伍,重点围绕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法治宣传、性侵预防教育、德育建设、违法矫正训诫以及校园安全、走访调查等职责开展工作,拓宽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的渠道。推动驻校教官全覆盖,形成驻校教官联盟,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从源头上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切实守牢未成年人保护的学校阵地。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未成年人保护为重要抓手,探索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海政模式”,培养更加符合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的法治人才。H
(作者系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 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