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学思践悟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海南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文|何永梅

  党的十九大以来,海南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推动《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并出台了《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海南省中部生态核心区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等一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此外,还发布了《海南省绿色金融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体系、多层级的服务支撑体系和规范有序的市场运作机制。2024年11月发布的《海南省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强调,完善绿色金融及其配套体系,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碳金融发展支撑体系,提高气候风险防范与服务能力,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绿色低碳政策支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面临挑战

  从目前来看,海南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方面尚存不足,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为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整体来看,海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任务艰巨。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两高”行业转型难度较大,从目前能源结构来看,随着海南省清洁能源装机比例不断提升,上述高能耗行业主体的运营成本将会进一步提高。此外,随着自贸港建设进程推进,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将会带来更大规模的能源消费需求。然而海南省目前能源供应成本相对较高,且尚未建立成熟的能源市场机制,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上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程度较缓。海南省的工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且高级技能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这导致海南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上的积累和应用能力较弱。尽管海南在低碳制造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上仍存在产业体量偏小、龙头企业匮乏等问题。此外,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尚未形成可靠的降碳支持。

  三是政策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在制度保障方面,虽然海南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如《海南省零碳(近零碳)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海南省节能条例》,并推动了绿色工厂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降碳效果评价尚不明确,政策协同机制、激励和倒逼机制亟待完善等。此外,海南在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方面也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本投入和技术引进。

  政策建议

  一是强化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引导。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率先制定海南省绿色低碳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海南省未来绿色低碳产业战略方针和重点举措,各市县根据自身基础有针对性地制定绿色低碳产业规划,各重点开发区、园区制定的园区发展规划需明确绿色低碳产业相关的规划内容。加快完善绿色低碳产业政策体系。围绕产业集群打造、重点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支持、深化开放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等领域,针对绿色低碳产业完善财税法规、产权保护、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政策配套,以组织统筹、资金支持、载体布局、人才引育、开放合作等保障措施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动态监测评估机制。采取定性和定量方法,设立监测指标体系,覆盖绿色低碳产业的多个领域和环节,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为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完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出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加快研究并制定针对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创新政策,明确创新方向和支持方式,加强绿色低碳创新主体认定和奖励,鼓励并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前沿探索与创新实践。搭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在省内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数据和服务支撑。通过平台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并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及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设立绿色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和高端人才库,加快国际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创新,吸引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入驻海南。

  三是加快绿色金融政策落实。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结合海南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金融标准,确保金融机构在支持绿色项目时有清晰依据,提高绿色金融市场规范性与透明度,促进资金精准配置。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激励机制。出台专项财政补贴政策,激励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绿色金融投资收益、绿色信贷利息收入等实施税收减免的做法,提高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积极性。对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减免部分发行费用或给予利息补贴。

  推动跨境绿色金融合作。开展跨境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如跨境绿色信贷、跨境绿色债券发行、跨境绿色投资基金设立等。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接轨,推动金融机构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升海南绿色金融的国际化水平。建立跨境绿色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协同监管,保障跨境绿色金融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是加大绿色财政政策支持。建立长效绿色公共预算支出体系。设立绿色预算标签,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投入,增设生态性、可持续性指标,适当安排专项基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逐步健全“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绿色财政奖补机制”,将碳减排指标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并加大其所占权重,设立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资金,探索建立基于GEP中调节服务价值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绿色公共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设定绿色目标考核类指标、绿色投入和产出考核指标,建立绿色绩效评价体系,利用数字化平台,对企事业单位及各组织的业绩、成绩和实际成果开展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并将绿色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未来工作的重要参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的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公务用车和用船政府采购、租赁力度,将碳足迹管理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绿色采购工作机制。

  五是加强税费优惠政策激励。推动现行绿色税收制度进一步“绿化”。针对绿色产业开展绿色税收专项研究,提出完善海南省绿色税收政策的建议,包括优化税种结构、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立绿色税收征管体系等,出台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同时落实节能、环保以及污染防治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试点企业ESG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税收相关要求,健全企业ESG信息披露制度,试点要求重点减排企业披露ESG信息,研究并形成差异化和精细化的财税政策,以更好地发挥政策作用。此外,还需加强对财税及相关配套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动态优化相关政策体系。

  具体举措

  一是着力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加快拓展低碳产业链。强化重点行业核心企业低碳发展内核,培育和引入“链主”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生产、供需等环节,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网状产业集群结构。支持龙头企业对链上企业进行低碳培训和指导,带动产业链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形成绿色供应链体系。多元化深度融合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与教育、文旅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低碳产业新质生产力。引入绿色产业龙头企业落户海南,坚持以“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为发展方向。支持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在海南进行零碳、低碳、负碳技术的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传统行业逐步退出“小、散、弱”等落后产能,加快推动规模以上产能进行低碳工艺革新和减碳升级改造,探索替代降碳、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和转化降碳等主动降碳路径,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动交通、石化、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推广。

  二是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行业标准体系。提高来岛原料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原料入岛,重点关注交通、装配、建材等行业。制定行业绿色生产标准,明确重点行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要求,设定能耗和排放的具体指标。鼓励领军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开展标准化工作,探索组建产业链标准化联盟。加强与国际产业绿色低碳标准接轨。深入分析国内外绿色低碳标准的差异,参考国际可持续性和碳认证(ISCC认证)、欧盟PEF、美国碳标签CarbonFree的认证原则和方法,制定海南省绿色低碳产业标准。同时,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认证机构开展合作,推动碳足迹互认和认证合作,降低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在全球市场的贸易壁垒。通过国际专题论坛、技术展示、交流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提高“海南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

  三是加强试点示范创建和推广。积极推动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建设。参考重庆2024年出台的《重庆市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认定管理办法》,积极推动海南省省级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认定和管理相关政策发布。同时,以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方临港产业园、文昌国际航天城等为试点,打造一批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同时,积极引导更多入园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水平评估,加强结果运用,通过对标诊断、重点扶持、评价认定等程序,全面提升海南绿色制造体系创建的精准度和含绿量。推动相关专业机构加大对入企、入园帮扶力度,帮助各园区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制造评价体系,培育熟悉地情的绿色评价第三方机构。加强绿色低碳专家库和项目库建设。  参照浙江省《关于征集2024年绿色低碳领域专家的通知》做法,积极推动建立海南省绿色低碳专家咨询库,为绿色低(零)碳园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参考上海市2024年发布的《上海市绿色项目库管理试行办法》,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建立绿色项目库机制,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项目库作为项目主体绿色贷款授信和享受政策优惠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主体开展金融活动绿色认定的重要参考。入库项目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引导金融机构对入库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四是完善绿色低碳制度体系。建立零碳建筑标准化建设体系。结合海南实际情况,研究建立零碳建筑标准化建设体系并积极推广应用。参照江苏省昆山市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案例做法,推进建筑用能电气化和零碳化,持续开发屋顶光伏、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BIPV)等场景应用。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建筑降碳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构建园区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形成以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卡车)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园区交通运输系统,同步合理布局、建设充换电站、加氢站等绿色设施,满足园区生产生活需求。建立绿色产业准入机制。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要求,结合海南自身特点积极推动发布海南省绿色低碳转型指导目录。同时,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等方面依法依规建立绿色通道。统筹安排高效利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补贴+第三方治理+税收优惠”联动机制,有效落实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H

  (作者单位:海南省注册会计师管理中心,作者系省政协委员)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06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07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08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09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0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1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2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3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4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5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6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7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8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19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20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
   第2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4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5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6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7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8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29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0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1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2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3页:精神文明建设
   第34页:理论琼崖
   第35页:理论琼崖
   第36页:理论琼崖
   第37页:理论琼崖
   第38页:理论琼崖
   第39页:理论琼崖
   第40页:理论琼崖
   第41页:理论琼崖
   第42页:理论琼崖
   第43页:理论琼崖
   第44页:理论琼崖
   第45页:理论琼崖
   第46页:文化传承
   第47页:文化传承
   第48页:文化传承
   第49页:文化传承
   第50页:文化传承
   第51页:文化传承
   第52页:文化传承
   第53页:文化传承
   第54页:文化传承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决策参考
   第57页:决策参考
   第58页:决策参考
   第59页:决策参考
   第60页:决策参考
   第61页:学思践悟
   第62页:学思践悟
   第63页:学思践悟
   第64页:学思践悟
   第65页:学思践悟
关于海南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今日海南学思践悟63关于海南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2025-02-15 2 2025年02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