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育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主攻方向、明确了方法路径、提供了工作遵循。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自由贸易港”,并专门用一段论述“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当前,我省正处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时期,产业振兴怎么看、怎么发力、怎么干,是全省三农干部关心的迫切问题,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剖析,以供参考。
产业振兴怎么看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虽然我省农业经济增加值总量小,但我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在全国具有特殊地位,是全国人民的冬季菜篮子和热带果盘子,是我国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天然橡胶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2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178.4亿元,比2015年增长37.15%,年均增速6.57%,比全国年均增速高出0.19%。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依然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有效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
产业振兴是自贸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板块。我省80%的土地在农村,56.4%的户籍人口是农民,19%的GDP来自农业,这就决定了必须把“三农”工作摆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为此,我省陆续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白皮书》《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将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纳入鼓励发展范畴,形成了“3+1”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农村发展的根基是产业发展,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2021年全省农民收入18076元,同比增长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707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6元,同比增加948元,对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到52.75%,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一动力。
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发展产业不仅是农民增收、实现脱贫的现实基础,而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措施。据统计,2013-2020年,我省投入产业项目的扶贫资金共53.65亿元,实施产业项目9620个,有效带动了全省15.21万户、64.9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21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850.27元,同比增长24%,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7个百分点,排名中西部省份第一。
产业振兴怎么发力
近年来,我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关于全面规范扶贫资产管理的意见》《海南省扶贫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进一步完善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方面的规定,为确保扶贫产业项目持续发挥效益和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二是找准特色产业。指导5个脱贫县制订了“一主两辅”的主导产业目录,其中琼中是绿橙和桑蚕,保亭是兰花和黄秋葵,临高是热带水果、渔业和生猪养殖,五指山是茶叶和五指山鸡,白沙是天然橡胶、茶和南药。三是强化主体培育。对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龙头企业继续给予认定与扶持,在项目安排、示范评定、融资贷款、保险保费、用地用电等方面倾斜支持。全省现有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214个、带贫农民合作社数量6549个、带贫家庭农场数量3004个,合计带动就业20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5万人。四是加强产业技术服务。构建和加强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用好网络平台、南繁科技聚集的机会,加强技术指导。发动产业指导员、科技110、技术能手、养殖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种植和养殖难题。目前,省级遴选推介主推技术数量33项、市县遴选148项。五是加强品牌创建。成功打造“海南咖啡”“海南芒果”等10个产品的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出“东方味美”“保亭柒鲜”等一批县域公用品牌。认定了107个无公害农产品,23个产品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农产品地理标志达39个,“澄迈桥头地瓜”等6个农产品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六是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完善“六带动全覆盖”产业帮扶项目联结机制,建立确保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产业帮扶措施带动全覆盖,使农户享受发展生产、就业参与、土地流转、资金资产入股等多种收益,激发农户特别是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七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各地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特色三产融合产业。2021年,全省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衔接资金中,28437万元投入47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类项目,创建认定一批省级共享农庄。八是推行产业保险。今年省级财政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市县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对险种绩效评价结果达标的市县,给予最高保费补贴25%的奖励资金。
产业振兴要干什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开产业振兴之门,关键要以目标为导向,对标任务,突出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对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抓好产业振兴。
强化规划引领。各市县要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海南省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精神,强化产业规划设计,做到农业产业发展全省一盘棋。脱贫市县要按规定开展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脱贫地区集聚,重点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和全产业链开发。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脱贫地区建设基地、布局设施,带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加强产业帮扶问题整改。国家评估考核结果已于近期反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慢,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项目实施管理不严格等。各地务必高度重视,落实到位。
用足用好衔接政策。全面落实《方案》《意见》,做好乡村特色产业衔接;落实《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精神,重点支持监测对象、脱贫户发展生产增收,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中央、省级、市(县)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帮扶资金占比不低于50%,其中,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帮扶资金占比不低于55%。
强化项目谋划和项目库建设管理。各市县要保证专门经费,确保项目投资额1-5%的经费,专项用于开展项目立项、评估、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及早谋划,结合实际谋划明年的帮扶项目,将一批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及时入库,做到年度项目早规划、早实施、早见效;充分用好产业帮扶金融税收等政策,保障项目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供给,落实保障产业设施用地,避免规划打架、项目空挂的现象。
继续开展扶贫资金、项目、资产“回头看”专项行动。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到户类资产三种类型进行分类管理,确权登记;做好资产产权移交,建立扶贫项目资产台账,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建立指导帮助产业后续经营发展的监管责任制、运营情况通报制和产业项目转产处置制度,定期通报运营情况,定期研判风险并及时调整;探索建立引入第三方定期开展项目风险评估的长效机制,实时解决经营困难问题,对运营不善的要坚决进行调整;严格项目资产处置和项目退出程序,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进行规范处置。
加快推动产业项目由服务脱贫攻坚向服务乡村振兴过渡。扩大覆盖主体,有计划、分步骤地由脱贫攻坚期重点惠及的贫困主体,转为乡村振兴期惠及的全体农村农民;扩大覆盖区域,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集中、链条完整,由覆盖一个行政村转为覆盖多个行政村。
二是对标省委一号文件,抓好产业振兴。
完成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任务。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粮食播种面积407.2万亩、产量29亿斤是硬标准;加大良种良法推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制度,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好,提高种粮积极性;保障好天然橡胶,完善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对老残低产胶园进行改造。
完成“菜篮子”保供任务。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常年蔬菜基地监管,完成15万亩常年蔬菜基地上图入库,纳入“多规合一”平台跟踪管理;推进光伏蔬菜大棚建设,新建农光互补蔬菜大棚2万亩、总量达到4万亩;稳固生猪基础产能,要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不低于30.7万头。
推进海南种业振兴。加快南繁硅谷“一城两地三园”建设,搭建国家种业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加快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以南繁科技城为主体,推进陵水安马洋、乐东抱孔洋“一体两翼”南繁种业发展;加强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新建国家热带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种业领域侵权套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把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办出海南特色。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落实关于支持共享农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新创建和认定一批特色主题共享农庄;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评定椰级乡村旅游点20家;深化休闲渔业试点,出台休闲渔船管理办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扩张,继续打造产业强镇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
积极推进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椰子、咖啡产业,做大做强南药产业,加强燕窝果、榴莲蜜等高附加值热带珍稀水果引进推广,引进新品种100种以上;着力打造国家级天然橡胶产业集群,发展特种橡胶种植和特种胶加工;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建设,开展地方特色品种资源收集保护、提纯复壮、开发利用。
积极推进规模化建设。促进种植业规模化,扩大椰子、油茶等种植规模;积极创建农业园区,争取新创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鼓励各地创建市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培育壮大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和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0家以上,认定示范合作社300家以上,创建家庭农场200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以上。
积极推进品牌化建设。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各市县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打造核心品牌;加大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力度,推动10个在建的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完善生产、质量、储运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创建,力争新增“两品一标”农产品20个以上。
积极推进绿色化发展。实施化肥农药减施行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实施农业投入品废物回收处置行动;持续开展“两严禁一推进”行动;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行动。
三是对标省政府工作报告,抓好产业振兴。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特色农业示范创建,打造优势农业产业集群,扩大“六棵树”种植规模;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冬季瓜菜提质增效;加快文昌铺前、万宁乌场、乐东莺歌海等重点渔港建设,促进渔业向海洋牧场、工厂化园区养殖、休闲渔业转型;创建一批主题共享农庄,塑造海南农旅融合高端品牌;遏制耕地“非农化”,管控耕地“非粮化”,集中连片“造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6万亩。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农民工务工专项行动,加强技能培训,组织就地就近务工,除零劳动力的家庭外,每户争取有一个就业人员,想方设法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构建市(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积极试点村企合作,集成推进村庄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三块地”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等优势产业,推动槟榔、胡椒等热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抓紧发放耕地地力、渔船油补、转产转业等补助,扩大惠农补贴覆盖范围。
下一步,海南乡村产业发展要更加聚焦“五基地一区”、现代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等建设,推进产业全面振兴,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自贸港建设打好三农工作基础。H
(作者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