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理
对于公共外交的概念和阐述,学术界已有许多讨论。作为一种新的外交方式,公共外交已成为政府间外交行为的重要补充,以及影响他国公众、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此,笔者想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海南应该如何走好自己的公共外交之路。
在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公共外交关注的对象将“心灵政治”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经济体的媒介中心(Meida Hub)通常都是港口城市,这种地方嘈杂纷扰,最具创意的脑袋通常聚集于此。放眼全球,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德国汉堡以及南非开普敦莫不如此。
笔者认为,问鼎全球最大自贸港,海南打造公共外交最急需的是引发脑力激荡和引领趋势,概而言之,就是能够在海南看到公共外交的未来。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笔者格外留意一场半闭门讨论“大分化时代”——我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以及美国教授约塞夫奈等,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发人深思的探讨。根据“公共外交传播金字塔”模型理论,公共外交成效取决于5个传播过程,由下至上,分别为认知、兴趣、知识、倡导、行动。笔者认为,汇聚了来自官方、企业界、研究者、传播者声音的博鳌亚洲论坛,从某种层面看实现了将认知放大至行动的过程。
回顾10年前,海南已经拥有建设公共外交平台所需的硬件,比如五星级酒店、现代化设施等,但文化内核仍是弱项。而近些年,海南的艺术文化活动,特别是公共性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比如,面朝大海的海口云洞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空间范例。再如,在博鳌南强村,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的作品被放置花海之中,实现了以艺术语言为媒介的公共外交沟通。公共外交更侧重于对人们主观世界产生影响,也更适合用艺术的“真诚宣称”去沟通。
近年来,博鳌不少美丽乡村打出“田园外交”的口号,其地理景观也很别致,杂糅了陶渊明式的田园味道和一些现代化的空间。笔者认为,这种类似“公共议事厅”的设计,也更有利于凝聚民间共识。
第一次踏足海南岛的时候,笔者就听人介绍,海南四面环海,来到岛上会有一种轻松之感。细想一下,世界上的伟大心灵和灵光乍现,无不诞生在轻松自在之间。同10年前别无二致的是,今天的海南仍保有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和热带生活方式。因此,“生态岛屿”也可以成为海南公共外交的“招牌”。
通过非官方的平台实现“认知—行动”双循环、通过文化艺术融入公共生活实现有效沟通、通过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实现心灵沟通,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海南公共外交的三张独特名片。未来几年,海南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自贸港,笔者亦期待,海南公共外交结出更丰硕的果实。H
(作者系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理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特聘专家)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