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决策参考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科技创新赋能海南自贸港发展

  文|李世杰 梁沐晗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其中海南R&D经费投入68.4亿元,同比增长45.5%,高于全国35.4个百分点,增速位列第一,投入强度首次达1%。这不仅反映出海南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而且说明海南正驶在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快车道上。2023年是海南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海南应抓住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的机遇,合理高效配置创新资源,最大限度释放产业链协同发展潜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笔者通过考察海南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现状,针对科技创新赋能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和制约提出政策建议。

  海南省R&D经费投入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海南多措并举推动创新投入,加大创新投入强度,推动整体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一是自贸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市场主体对海南自贸港未来前景产生良好预期,因而纷纷来到海南投资兴业。二是封关运作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促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汇聚海内外主体,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三是海南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活力。这些都为海南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D经费投入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市场主体对科研经费投入的重要指标。2018-2022年,海南R&D经费投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32.67亿元增至68.37亿元,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另外,海南R&D经费投入强度在2022年达到了1.02%,比上年提高了0.12个百分点,首次突破1%的重要关口,且增速位居全国第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海南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坚定不移走创新型省份的道路。海南的科技创新之路,正是一条后来居上、赶超发展之路。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海南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规模和质量。根据最新数据,海南2022年的基础研究经费达到13.06亿元,占R&D经费的19.1%,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7%,占比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海南注重原始创新。海南基础研究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卫生等多个领域,也涉及海南自贸港的重点产业和战略需求,为海南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海南的基础研究之路,正是一条探索未知、引领未来的创新之路。

  在科技创新方面,海南有着强大的实力和活力。海南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和澄迈地区。根据最新数据,这三个地区2022年的R&D经费总额达61.5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的90.0%,充分说明了海南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不仅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海南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海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之路,正是一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之路。

  海南的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为自贸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2022年海南企业R&D经费达20.82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的30.5%,比上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意愿和投入不断增强,成为拉动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海南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为海南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引领。海南的企业创新之路,正是一条自主创新、市场导向的发展之路。

  尽管海南R&D经费投入现状较为乐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R&D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尽管海南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1%,但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仅排第25位,与国际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或地区2%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海南R&D经费投入总量也较小,仅占全国总量的0.3%左右。

  二是R&D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从活动类型看,海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9.1%、16.6%和64.3%,试验发展占比偏高。这说明海南在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方面还不够充分,更多地依赖于二次创新。从活动主体看,海南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30.5%、51.1%和17.5%,政府属研究机构占比偏高,说明海南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较为普遍。

  三是R&D经费投入效益不明显。尽管海南R&D经费投入增速快、强度高,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障碍。例如,海南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奖励数量等方面虽然有所提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科技人才培养数量等方面也有待提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方面也有较大提升空间等。

  科技创新赋能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是聚焦创新特色和优势挖掘。海南应该以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地方急需,突出南繁、深海、航天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具体而言,在南繁种业方面,海南可利用独特的“温度”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南繁科技城等重大平台和项目,形成“一城两地三园”的规划布局,开展基础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深海科技方面,海南可利用独特的“深度”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台、深海科技城、深海技术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和项目,形成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等为代表的深海装备集群,开展深海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中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在航天科技方面,海南可利用独特的“纬度”优势,加快建设文昌航天发射场、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超算中心等重大平台和项目,形成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为代表的运载火箭集群,开展航天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空间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二是聚焦创新要素汇聚。集聚创新要素是海南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必由之路。海南应该加强对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各类创新要素的统筹规划和有效配置,促进要素整合和优化利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源泉,海南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海南创新创业,建立与省重点园区、市县联动的招商机制,推行国际人才管理服务一卡通制度,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资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海南应增加科技开放创新的财政投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发展,激励企业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同时,吸引国内外资本投入创新领域,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技术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因素,海南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科技创新要素,能够有效结合其他生产要素并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中。应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同时,利用数据要素引导其他创新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地区和领域,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使用和区域供需市场的动态均衡。

  三是聚焦创新生态构建。一方面,要支持支柱型产业开展创新活动。创新主体是创新生态的核心要素,决定了创新生态的活力和效率。海南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构建产学研协作的新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应该加强对高校、科研机构等公共研发平台的支持,赋予其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激发其开展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要打造适合创新主体生活的创新生态。海南应该充分利用自贸港的政策优势,打造更加开放、便利、高效的创新生态网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沟通协作,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合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塑造创新文化氛围,增强创新活力。同时,要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是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海南作为开放的新高地,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要做更多先行先试的探索。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政府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重大任务等,形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布局。深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通过公开征集、定向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健全稳定支持与竞争性相结合的项目生成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及收益权,鼓励科研人员通过股权、期权等方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监督和评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作为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和财政经费持续支持的重要依据。推进科技人才制度改革,明确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框架、政策举措、重点任务和阶段性目标,积极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制定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适应的人才分类评价方案、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与引才机制。

  五是聚焦创新成果应用。创新成果的应用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推动形成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成果应用的前提是有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产出。海南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出重点领域和方向,推动数字经济、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种业、深海、航天等未来产业的发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难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成果。创新成果应用的关键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海南要注重引进技术的再创新活动,将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实现引进技术的附加值提升和产业升级。要加强对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园区、孵化器、加速器等,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优质服务。创新成果应用的目标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海南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预测,及时调整创新方向和重点,推动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要发挥自贸港的高水平开放平台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和国际研发合作,以服务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目标,主动参与国际生产体系,提升海南自贸港的世界影响力。H

  (作者李世杰系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梁沐晗系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生)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学习头条
   第06页:学习头条
   第07页:学习头条
   第08页:学习头条
   第09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0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1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2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3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4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5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6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7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8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19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0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1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2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3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4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5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6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7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8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29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30页:文化传承
   第31页:文化传承
   第32页:文化传承
   第33页:文化传承
   第34页:文化传承
   第35页:文化传承
   第36页:文化传承
   第37页:文化传承
   第38页:文化传承
   第39页:文化传承
   第40页:文化传承
   第41页:学思践悟
   第42页:学思践悟
   第43页:学思践悟
   第44页:学思践悟
   第45页:学思践悟
   第46页:学思践悟
   第47页:学思践悟
   第48页:学思践悟
   第49页:决策参考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决策参考
   第52页:决策参考
   第53页:决策参考
   第54页:决策参考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决策参考
   第57页:决策参考
   第58页:决策参考
   第59页:决策参考
   第60页:市县连线
   第61页:市县连线
   第62页:市县连线
   第63页:市县连线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让科技创新赋能海南自贸港发展
今日海南决策参考52让科技创新赋能海南自贸港发展 2023-11-15 2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