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智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要在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重要部署,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这一要求不仅是新时代新征程中纪检监察工作强化政治监督的基本遵循,也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深化高校政治监督,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把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以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党的教育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落实落细。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要找准自身职责定位,深刻把握监督第一职责,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管党治校的内在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监督成效为高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政治监督定位,强化高校具体化监督
高校政治监督的具体化,关键在于明晰高校的监督任务、对象、内容、标准,解决“监督什么”的问题。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保障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落地见效。
推动高校政治监督主体具体化。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要积极协助党委履行全面监督职责,主动协助校党委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召开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健全党务校务公开等工作制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落细。要认真落实监督第一职责,立足专责监督职责定位和工作优势,整合高校监督资源和监督力量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监督,推动建立健全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业务部门专业监督和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等各负其责、高度协调的监督体系。要协调推进职能部门监督,充分发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小组作用,既督促各职能部门结合工作职责明确监督任务、细化监督流程,同时又建立健全各监督主体间协同联动机制,以数据共享、联合督查、专项检查、会议协商等多种方式,在资料收集、信息汇总、综合研判、协调处置等方面相互借力,实现纪检监察机构专责监督同其他各类监督贯通融合。
推动高校政治监督内容具体化。要紧扣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做实监督。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等,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力、贡献力。要紧贴高等教育特点做实监督。盯牢高校权力运行,加强对院校两级领导班子和“一把手”的监督,明确“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等监督细则,聚焦国资管理、后勤基建、招标采购、人才人事、招生就业等领域,以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津贴补贴发放、选人用人等为切入口实施重点监督;盯牢高校学术权力,聚焦学术机构科研平台过多过滥带来的机构臃肿和资源浪费,以及发帽子、分位子问题,还有从科研课题项目中套取经费、假借科研项目的专业性为围标串标提供便利问题等,对学术腐败加强监督,营造清朗公正的学术环境;盯牢师德师风和意识形态领域,推动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学术论坛审查、教材内容审核等专项标准,守好思政高地;盯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聚焦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强化监督,推动健全党的领导制度机制,切实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增强二级院系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学校、部门、院系各层级党组织全链条贯通的责任体系,凝聚管党治校整体合力。
探索高校政治监督标准具体化。以明确的监督事项树标准。找准监督具体方向和切入口,加强前期调查研究,科学制定重点监督清单,逐项逐条列明问题清单、负面清单,围绕政治责任落实情况“按单监督”,把政治监督过程中的政治评价标尺亮明白、讲清楚,防范政治监督畸轻畸重、失衡失序,使监督有序、干部服气。以清晰的监督流程促标准。围绕监督主题认真研究提出监督工作方案,制定具体监督流程和工作步骤,建立完善专人专抓、一线检查、协调联动、集体研判、情况通报、跟踪问效、监督问责等工作机制,通过严谨有序的监督流程促进监督结果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以过硬的监督依据促标准。着重加大对党纪法规的学习宣传,在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党纪法规赋予的职责权限明确监督内容、监督范围和监督方式,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监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在监督结果上,要依据相关党纪法规或权威性工作要求,审慎作出检查结论或处理意见,确保处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使监督成果经得起检验。
突出精准监督导向,深化分类施策机制
高校政治监督的精准化,关键在于精准分析、有效纠治高校办学治校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怎么监督”的问题。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要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研判本校发展阶段,区分不同高校特点,盯住重点人、重点事,聚焦重点岗位、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工作,努力实现精准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纠正问题,不断健全完善监督推动问题整改的长效机制。
精准发现问题。要持续丰富监督手段和监督方式,紧盯高校腐败问题多发易发的领域和资源富集的部门单位,建立纪检监察干部联系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科研机构、附属单位等工作机制,综合用好定期谈话、下沉调研、查阅资料、信访研判、廉政意见回复、网络舆情收集等方式,全方位掌握相关工作动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要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监督、大数据监督效能,从资金收入、经费支出、支付报账等海量数据中分析提取关键信息,把监督做得更深更实。着重用好“监督一张网”平台,提高发现问题的及时性、准确性,推动监督资源高度整合,把政治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八小时外监督的各个环节,构建“问题整合—分析研判—线下核实—问题跟踪—督促整改”工作闭环,进一步打通监督、监管、惩处、治理各环节,破除问题办理“中梗阻”。
精准研判问题。要切实增强纪检监察干部对所在高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点、学校文化、学科专业、干部教师队伍等的把握,使其能够在监督实践中结合校情实际作出合理判断,提高分析研判和准确处置问题能力。要统筹用好各类监督成果,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分门别类梳理归纳,为后续监督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提升研判处置的精准度。要加强纪检监察机构与审计、财务等职能部门的日常交流,对监督发现的问题开展常态化集中研判,深化规律性认识,提升监督精准度。要用好上级纪委联系部门例会制度和工作协作机制,对重大复杂问题积极寻求专业支持,提高处置问题的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精准纠治问题。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建立健全问题整改制度机制,针对管党治校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工作监督建议书、约谈提醒等方式,真正纠正偏差、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要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高校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针对党员干部和师生反映强烈的事项、问题频发的领域,在权力运行的关键点、管理流程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上下更大力气,做到直击要害、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推动问题源头治理。通过动态跟踪、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回头看”检验整改效果,回访被处分干部的现实表现,并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对其工作岗位调整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帮助,持续推动高校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特点,构建周期监督常态
高校政治监督的常态化,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政治监督融入高校日常工作的制度,解决“监督规范性和长效性”的问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性特征,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必须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带来的行政工作周期化和系统性,紧扣学生成长成才目标、教学科研任务安排、行政工作重点等开展监督,促进政治监督与高校日常工作紧密融合,做到监督常在、形成常态。
以大周期监督护航学生成长成才。要整体谋划学生从入学至毕业全过程的监督工作,督促高校各职能部门围绕大周期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科培育、实习实践等方面建立标准化模式和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要督促严把发展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程序关和质量关,督促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以发展学生党员为抓手,引导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要围绕大周期培育特点健全廉洁文化教育体系,深入挖掘高校红色基因、纪律印记、廉洁元素,集成各具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打造廉洁文化精品选修课程,强化纪律教育,增强师生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
以中周期监督推动教育教学中心工作。要锚定高校党委每学年的工作部署、学校的总体计划、重点工作和教学科研任务安排开展监督,建立健全任务跟踪落实反馈机制,完善任务分工、督办落实、检查通报、跟踪问效、监督问责等措施方法,形成更加成熟完整、常态长效的工作链条。要健全年度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机制,促进同级监督、“一把手”监督和日常监督。综合分析研判学校党委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结合信访举报问题线索、查办案件以及干部群众、师生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的获得感、满意度,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认可程度,分析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怎么样,是否存在失职失能的风险,是否存在政治功能弱化、组织力不强的问题,形成直面问题、深刻剖析、见人见责的年度分析报告。
以小周期监督保障重点工作落实。要按照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找准上级决策部署落实与科研教学任务的契合点、落脚点。开学前聚焦教学计划安排,对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师选配等进行跟进监督;学期中加强对教育教学状态的日常监督,坚持政治监督“进课堂”,把具有较强意识形态属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列入政治监督的视野之内,重点关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实效、课程思政的推进情况、学生学习思想状况等重要内容;学期末加强对学期教学工作要点落实整体情况和最终效果的监督检查。
总之,高校是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阵地,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必须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管党治校的内在规律,持续探索创新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思路、举措、路径,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政治保障。H
(作者系琼台师范学院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教授)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