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决策参考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市场化创新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与生态保护双赢

  文|海南产权交易所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对海南生态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砂石土源作为基建与生态修复的核心要素,其市场化配置不仅关系重大项目建设效率,更承载着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生态示范区的战略使命。海南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称“海南产交所”)以制度创新为基、市场机制为翼,在砂石土交易领域构建“资源增值、生态增绿”的良性循环。通过创新交易模式打通资源流转堵点,形成资源保护与价值转化并重的市场化路径,为全省自然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有力支撑自贸港建设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政策引领筑根基

  创新实践显成效

  长期以来,砂石土资源管理存在管理分散、交易失序、生态风险突出等难题。传统行政划拨、协议转让等处置模式易造成资源价值被低估、生态修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国家及海南省密集出台政策构建规范管理体系: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和完善砂石开采管理的通知》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砂石土资源国有属性;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工程建设项目采挖砂石土资源管理的通知》,要求将砂石土资源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处置,形成“开采—利用—监管”的闭环管理,政策框架全面成型。

  海南产交所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发挥专业平台优势,构建“政策引领、市场运作、多方协同”的资源配置机制。通过组建专班研读政策、主动对接市县资源规划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深入了解基层需求,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价值发现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为规范交易市场奠定实践基础。

  2020—2024年间,海南产交所累计完成砂石土资源交易108宗,成交金额13.77亿元(占全省产权交易总额9.47%),实现增值3.44亿元,增值率33.31%。交易标的覆盖国有工程剩余砂石土、矿山剥离土石方资源、政府罚没资产、国企闲置资源及生态修复资源五大类,业务地域拓展至海口、三亚、万宁、琼中、临高、文昌、澄迈、东方、昌江等多个市县,形成全省联动格局。据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产权市场资源要素配置运行分析报告》显示,海南产交所自然资源类交易规模首入全国前30强,位列第19位,标志着砂石土资源交易业务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市场化机制创新

  激活资源要素新动能

  海南产交所通过标准化交易机制、信息透明和专业化服务,推动砂石土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价值,以市场化竞争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浪费。

  一是精研差异化处置策略,释放资源价值潜能。针对不同规模与类型的砂石土资源,海南产交所设置“分级分类”处置策略,充分挖掘资源价值。

  首先,大宗资源动态调优,方案科学适配。针对社会关注度高的大宗项目,精准研判项目特性与市场动态。如三亚凤凰岛二期拆除余料转让项目,首次挂牌2.87亿元无人摘牌后,通过调整挂牌价、优化付款方式和周期、延长交接时限等动态调优,最终以2.58亿元成功交易。

  其次,零星资源单价计量,模式创新增效。设置“单价交易+第三方计量”模式,破解零星资源处置难题。临高县某宗1022立方米砂石土项目以50元/立方米单价交易,配合10%履约保证金机制,以最终实际结算量为结算依据,为零星资源处置建立了标准化方案,提高了资源处置的公平和效率。

  再次,混合资源分类施策,价值精细挖掘。针对复杂混合型资源实施物料分拆、精准定价策略,实现资源精细化价值管理。在万宁月岛拆除工程物料处置中,将混合物料拆解为岛体回填料、沉箱碎屑等五大类,依据物料特性、市场供需和价值差异实施差异化挂牌,最终以1.69亿元成交并实现增值8.33%。

  最后,区域资源供需联动,分步处置增效。根据委托方“保持区域资源供需动态平衡”的要求,在海口和澄迈砂石土项目处置过程中,采用“总量调控+分步处置”的方式,结合市场供需情况,指导转让方科学确定年度挂牌总量和单次转让数量,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流转。近两年来,两地累计完成处置项目32宗,成交金额5645.91万元,比评估值增值436万元。

  二是践行国企责任担当,服务环保督察战略。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产交所积极践行国企责任担当,将服务环保督察战略作为重要使命,深度融入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2021—2024年间,通过标准化流程、市场化定价、专业化服务,累计盘活生态资源价值10.71亿元,将环保督察整改要求转化为生态价值提升的“催化剂”,为“两山”理念转化打造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在重大整改项目处置方面,建立“一项目一专班”服务机制,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高效完成万宁月岛拆除工程物料、文昌东郊椰林湾人工岛拆除工程项目拆除物料及三亚亚龙湾龙溪游艇码头防波堤拆除工程废弃物等4宗重点处置项目,总成交额达6.744亿元,较评估值增值3.045亿元,平均增值率64.95%。其中,在三亚亚龙湾项目中,海南产交所通过“分类处置+再生利用”模式,将拆除产生的碎石、石粉等废弃物100%转化为市政建材,形成“拆除—再生—建设”的良性循环。后续项目持续释放价值潜能:2023年9月三亚凤凰岛二期项目拆除工程余料以2.58亿元成交;2024年7月三亚红塘湾临空商贸区整改拆除物料以1.39亿元成交,验证了市场化价值发现机制的有效性。

  同时,针对东方、昌江疏浚物等特殊物料的情况,海南产交所采用“需求导向+精准对接”服务模式,通过优化处置方案提升资产价值,近两年累计处置相关项目8宗,实现成交金额8,858.90万元,实现从“污染包袱”到“绿色产品”的价值跃升。

  三是构建全链条风控机制,筑牢交易安全屏障。为了确保砂石土资源交易的安全、有序进行,海南产交所构建“事前披露、事中监管、事后追溯”的全链条风控机制,实现从信息发布、报名竞买、竞价交易到成交公告的全流程线上操作。现状披露强制化——在项目挂牌前,海南产交所要求转让方对砂石土资源的现状进行详细披露。例如,文昌月亮湾项目明确砂石土“含杂草、素填土及建筑垃圾”,并要求竞买人现场踏勘,未踏勘者视为确认现状,避免了交易后因资源现状问题产生的纠纷。责任划分清晰化——在交易合同中,海南产交所对双方的责任进行了清晰划分。琼中新城道路剩余砂石土项目约定“运输后30日内修复损毁道路”,环境污染责任由受让方承担,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交易的顺利进行。履约保障制度化——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海南产交所设置了严格的履约保障制度。三亚海棠湾项目设置海砂不得直接用于陆地工民用建筑;提供消纳项目预承诺函,设定120日搬运期限,逾期未完成则没收履约保证金,有效约束了合同履行,维护了交易市场的秩序。

  典型案例示范

  从“砂石”到“黄金”的实践样本

  一是海域整治疏浚物增值,生态经济双赢典范。2021年3月,海南产交所完成万宁月岛拆除工程物料处置项目,总成交额1.69亿元,国有资产增值1294.8万元。针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协同政府部门破解海水浸泡物料难利用、跨部门协调不便等难题,制定全链条处置方案。通过精准拆分四类物料、全国招商推广,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该项目既保障了海洋生态修复进度,又创下生态修复类资产市场化配置范例,彰显了国有平台在生态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中的关键作用。

  二是渔港升级疏浚物盘活,资源转化创新示范。2022年8月,临高县黄龙避风锚地及渔港升级改造工程产生的80.44万立方米疏浚物,通过海南产交所平台挂牌交易。项目通过积极宣传推介,吸引5家企业竞价,挂牌价2781.78万元,最终以3932.14万元成交,较评估价增值41.35%,直接反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疏浚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缓解工程资金压力,同时减少传统填海造地成本,为沿海县域绿色开发提供范例。 

  三是矿山治理废石再生,循环经济标杆案例。2023年10月,琼中什运白石岭水泥原料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通过公开转让,回收大理岩废石资源2.93万立方米。依托“修复+开发”一体化方案,该项目挂牌价31.31万元,最终以207.11万元成交,溢价率561.41%。废石资源再生利用既降低了矿山修复成本,又为当地道路建设提供了原料,探索出生态修复与产业反哺的循环经济新路径。

  四是数字赋能阳光交易,资源活力再激发。2023年12月,屯昌县中建农场大月岭矿区剥离石方资源转让项目,通过海南产交所“E交易”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竞价。项目挂牌价1200万元,吸引省内外3家企业经过17轮激烈报价,最终以1306万元成交,增值率8.83%。数字化交易模式突破了地域限制,降低交易成本,凸显“互联网+资源交易”对偏远地区资源价值释放的赋能效应。

  向绿图强

  构建全域覆盖的要素交易生态

  海南产交所将立足砂石土资源交易实践成果,以“全域资源整合、数字深度赋能、区域协同联动”为方向,助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构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格局,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障与生态支撑,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是拓展交易品类。在砂石土资源交易基础上,海南产交所推动《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中规定应当进场交易的“产权类”项目覆盖,包括土地、矿产、河流和海洋资源、国有林权、水权、农村自然资源等量大、面广、价值高的自然资源类产权进入产权市场平台公开处置,形成“自然资源交易矩阵”,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二是强化区域协同。与各市县资源规划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砂石土资源交易从“省级统筹”向“市县联动”延伸,从“点状突破”到“全域覆盖”,实现全省砂石土资源平台化处置。通过加强与市县的协同合作,整合全省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是探索行业ESG实践路径。海南产交所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砂石土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生态保护双赢。同时,积极参与行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标准研讨,结合海南特色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探索多元化ESG理念推广方式,助力行业绿色转型,为海南自贸港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从“资源沉睡”到“要素涌流”,从“分散处置”到“全省一盘棋”,海南产交所砂石土资源交易的成功实践表明,规范化的要素市场平台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廉政风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加快,海南产交所将通过扩大全省覆盖、深化数字化转型,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砂石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荣的美好画卷更加绚丽多彩。H

  (执笔人:符银莉;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要言要论
   第07页:要言要论
   第08页:要言要论
   第09页:高质量发展
   第10页:高质量发展
   第11页:高质量发展
   第12页:高质量发展
   第13页:高质量发展
   第14页:高质量发展
   第15页:高质量发展
   第16页:高质量发展
   第17页:高质量发展
   第18页:高质量发展
   第19页:高质量发展
   第20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1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2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3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4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5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6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7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8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29页:理论琼崖
   第30页:理论琼崖
   第31页:理论琼崖
   第32页:理论琼崖
   第33页:理论琼崖
   第34页:理论琼崖
   第35页:理论琼崖
   第36页:理论琼崖
   第37页:理论琼崖
   第38页:理论琼崖
   第39页:理论琼崖
   第40页:理论琼崖
   第41页:理论琼崖
   第42页:理论琼崖
   第43页:文化传承
   第44页:文化传承
   第45页:文化传承
   第46页:文化传承
   第47页:文化传承
   第48页:文化传承
   第49页:本期关注
   第50页:本期关注
   第51页:本期关注
   第52页:本期关注
   第53页:本期关注
   第54页:本期关注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决策参考
   第57页:决策参考
   第58页:决策参考
   第59页:决策参考
   第60页:决策参考
   第61页:工作交流
   第62页:工作交流
   第63页:工作交流
   第64页:工作交流
   第65页:工作交流
以市场化创新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与生态保护双赢
今日海南决策参考57以市场化创新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与生态保护双赢 2025-07-15 2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