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祥钰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文昌排球的商业化探索初现雏形。海南“村VA”赛事自2023年创办以来,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120万人次,创造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全网曝光量突破13亿次,初步形成“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模式。然而,相较于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足球、篮球项目,文昌排球的商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赛事IP、商业赞助体系及衍生品开发机制,其历史文化积淀与体育产业发展的衔接仍需加强。
现实困境——文昌排球商业化发展的结构性短板
文昌作为中国排球之乡,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历史积淀,但其商业化进程始终未能突破瓶颈。首要矛盾在于市场认知与资源价值的错位。尽管“村VA”赛事年参与群众近100万人次,但始终被视为区域性民俗活动,未能升级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IP。其次,产业链条存在结构性缺陷,上游缺乏系统性青训体系,中游赛事运营过度依赖于政府主导的公益模式,下游衍生品开发近乎空白,导致产业价值外流。更为严峻的是人才体系的断层,数据显示,文昌注册在训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仅80人,专业教练6人,职业化路径缺失使“群众热情高、专业水平低”的矛盾长期存在。这种“重赛事轻产业、重投入轻产出”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文昌排球从文化符号向经济引擎的转化。
域外镜鉴——体育商业化范式的多维参照系
构建“职业联赛+青训体系”的双轨模式。借鉴美国排球协会的“俱乐部+校园”培养体系,在职业层面,依托现有的排球传统学校组建半职业俱乐部,通过“主客场制”与全国省市球队联动,参照CBA商务运营模式,开发冠名赞助、转播权分成等多元收入;在青训领域,借鉴巴西沙滩排球人才培养经验,将文昌海岸线开发为天然训练场,设立青少年排球夏令营,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建设人才梯队。
打造“赛事IP+文旅融合”特色经济链。参考日本职业排球联赛将地方文化融入赛事运营的案例,深挖排球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关系。联合广东省台山市、福建省漳州市等排球之乡共同策划“排球文化节”,将赛事安排与文昌东郊椰林、铜鼓岭等景区联动,联合星级度假酒店共同开发“观赛+度假”套餐产品。借鉴NBA主题公园模式,在排球训练基地植入VR技术体验区、球星互动馆等文旅项目,使场馆利用率从年均20%~30%提升至70%以上。还可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赛事衍生品,如椰壳材质、贝壳材质纪念奖牌、黎锦元素球衣等,延伸产业价值链。
保障竞技人才“升学机制+职业发展”。比如,美国的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构建了完善的运动员升学体系,全美每年有超过4000名排球特长生通过奖学金进入大学;日本排球协会与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建立的“特别推荐入学”制度颇具特色。这些案例为文昌青训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升学衔接方案。可推动海南本地大学体育类专业优先录取在职业联赛中获得名次和表现突出的运动员,提高竞技人才教育保障,免除职业发展后顾之忧。
建立“政企协同+资本运作”保障机制。借鉴澳大利亚排球联赛PPP运营模式,设立排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采用“政府土地入股+企业运营管理”的合作方式建设专业场馆。探索“体育债券”融资工具,允许社会资本通过赛事冠名权质押获得低息贷款。参照英超联赛商业开发模式,成立文昌排球产业集团,统筹赛事运营、场馆管理和衍生品开发,形成“以赛养赛”的市场化闭环。通过制度创新突破财政投入瓶颈,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破局之道——构建文昌排球商业化的生态系统
一是价值重构,打造“文昌沙滩排球”超级IP。
推动赛事升级计划。建议以海南“村VA”群众排球赛事为基础,构建职业化、产业化、场景化的升级体系。联赛架构可采用金字塔式设计,顶层设计的甲级联赛引入职业俱乐部机制,允许引进外籍球员并对接国际排联积分;中层的乙级联赛定位为“半职业+企业赞助”模式,吸纳高校校队、民间劲旅及文旅企业冠名队伍;丙级联赛突出本土属性,以村镇为单位开展常态化赛事。三级联赛实行动态升降级制度,赛季末甲级末位队伍与乙级前列队伍进行附加赛,积分奖金池按联赛级别梯度分配,形成竞技激励与商业价值的双轮驱动。
打造沙滩排球文体综合体。建议在东郊椰林建设沙滩排球主题公园,借鉴美国AVP赛事经验打造“文体综合体”。园区规划专业灯光球场,配备可拆卸看台与智能照明系统,满足夜间赛事直播需求。将音乐嘉年华融入赛事间隙,设置椰林市集、极限运动体验区及全息投影舞台,形成“竞技+狂欢”的运营模式。同步开发赛事衍生品,与运动品牌合作推出限定版运动装备,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票务、消费与积分系统的数字化管理。以赛事IP为核心,搭建抖音、小红书、B站三大内容平台矩阵,通过专业团队策划“赛场高光集锦”“球员成长故事线”等系列短视频,将竞技激情与文昌椰乡文化深度融合。
开展文化符号再造工程。文昌排球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其商业化进程需以“符号再造”为核心,将民间体育传统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文化资本。建议首先,挖掘“排球+”文化谱系,将海南各地自然意象融入赛事视觉体系,打造具有在地辨识度的标志、吉祥物及衍生品;其次,发掘“排球+”历史谱系,拍摄文昌历史上排球国手成长的系列纪录片,推动本土排球运动历史记忆系统化;再次,构建“体育+文旅”沉浸场景,在文城镇、东郊镇等地规划排球主题街区,开发“排球少年训练营”等体验项目;最后,建立符号价值转化机制,与视频平台合作推出纪实综艺,将本土草根球员的成长故事转化为励志IP。
二是再造产业链,建立“三位一体”产业协同体系。
青训产业化转型。建议推动与海南大学体育学院合作建设文昌排球学院,探索“体教融合+市场化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基础班面向本地青少年实行政府补贴的普惠性培训,通过“校内免费课程+校外公益训练营”模式,确保城乡学生均能接受标准化启蒙教育;精英班则引入市场化定价机制,组建由国家队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构成的导师团队,提供运动表现分析、个性化技战术训练等增值服务。与省内外50所中小学共建“后备人才基地”,建立“生源输送—绩效分成—资源反哺”的联动机制,按向学院输送优质学员数量给予学校专项经费奖励,形成“校内普及—基地选拔—专业深造”的金字塔式培养链条。通过“公益筑基+商业增值+数字赋能”的三重驱动,既保障青少年体育教育公平性,又激活社会资本参与活力,最终打造集人才培养、赛事运营、装备研发于一体的排球产业生态圈。
赛事经济开发。可参照NBA联盟成熟的商业开发模式,构建“赛事权益分层运营+IP资产多元变现”的经济体系。在主场运营层面,对年度赛事的商业主场比赛权进行分级招标,将冠名权、广告位、纪念品开发权等模块拆分为独立的收益单元。例如,设置“航天主题日”“渔业文化周”等定制化赛事单元,吸引海南商业航天、铺前中心渔港经济区等产业主体参与赞助。建立球员肖像权管理系统,允许企业按赛季购买特定球员形象使用权,开发运动饮料、休闲食品等联名产品。特别要注重赛后价值延续,将比赛场馆改造为“体育+文旅”综合体,承接婚庆典礼、企业团建等常态化运营,使赛事资产从单一时段收益升级为全周期价值引擎。
衍生品创新工厂。在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的实践中,衍生品开发是激活产业链价值的关键切口。建议依托排球运动文化基因,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联合李宁、安踏等头部企业设立排球装备研发中心,将海南特色椰纤维材料与运动科技深度融合,开发兼具环保属性与功能性的复合材料球鞋和运动装备,形成资源再生利用的闭环经济模式。同步推进的“冠军同款”椰子水电解质运动饮料计划,将体育营养学与热带风味结合,通过赛事冠军代言、运动场景定制,打造具有功能属性的饮料新品类。在消费场景营造上,可沿赛事场馆周边打造排球主题民宿集群、球衣彩绘墙、扣球体验区等网红打卡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竞技魅力。
三是制度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的背景下,建议探索“国有主导、社会运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以排球产业为突破口构建新型运营体系。通过组建文昌排球产业集团,明确国资51%控股机制,保障公共资产安全与产业方向把控,同时为社会资本预留49%的权益空间,吸引专业赛事公司、场馆运营商及装备制造企业参与资源整合。在资本运作层面,同步设立亿元规模的排球产业引导基金,重点破除装备制造研发周期长、赛事执行回款慢等痛点;基金采用“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组合工具,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端领域跃升;对国际级赛事执行团队实施“收益权质押融资”,以未来赛事收益为信用基础提供流动性支持。
人才引育组合拳。文昌排球商业化需以人才战略为突破口,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技生态体系。建议实施“百名教练计划”多维引进机制,面向国际排联注册教练、国内专业队退役名将及高校体育院系精英,提供阶梯式薪酬体系,对国家级教练给予安家补贴、子女教育优待及训练团队配置;设立绩效奖励池,将带队成绩与赛事奖金、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形成“引进—培育—反哺”的良性循环。同步建立运动员全周期保障制度,通过财政配套、俱乐部注资和社会募捐设立退役基金,为运动员提供职业转型保险——涵盖学历教育资助、运动康复服务及创业孵化支持。借鉴文昌中学排球队35次全国夺冠的青训经验,将职业保障延伸至青少年梯队建设,形成“校园培养—职业发展—退役安置”的完整闭环。
政策创新试验田。依托文昌滨海体育资源优势,建议申报“体育服务出口退税”政策试点,将沙滩排球训练营、帆船赛事运营、水上运动培训等服务纳入出口退税目录。可参照河北海兴体育器材出口退税模式,通过“服务出口备案—过程监管—退税直达”机制,降低体育服务企业税负成本,吸引国际赛事策划机构、运动康复中心等市场主体集聚。同步探索“排球护照”制度创新,借鉴文旅消费券模式,为持证者提供景区门票免费、指定酒店住宿折扣等权益,并加入沙滩排球联赛观赛积分、运动装备租赁优惠等专属福利,形成“体育消费闭环”。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初期在东郊椰林沙滩排球基地等场景试点,通过消费数据追踪优化权益配置,实现体育服务贸易规模提升与核心用户群体培育的双重目标。
总之,文昌需以“文化赋能+产业联动”推动排球商业化。一方面,通过打造赛事IP,将九人排球的传统、观赛地习俗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吸引全国乃至国际关注;另一方面,推动排球产业与文旅、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形成“以赛促旅、以旅兴产”的协同效应,推动文昌排球产业从地域性文化标签升级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经济范本,实现“小排球撬动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H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