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标志着我国主流媒体的改革进入深水区。
党刊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是反映群众呼声、引导主流舆论的生力军。媒体融合发展10年来,全国各党刊社普遍结合了自身特点积极探索融媒体发展,一些地方党刊融媒体建设成效显著,建立起全方位的新媒体平台,制作生产了有影响力的作品,有效提升了党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比如,重庆党刊构建了“4+3+N”的端、网、微、刊及主要社会类媒体平台的发展格局,广东“南方+”客户端实现下载量和营业收入“两个1000万”,浙江共产党员杂志集团探索“刊网出版社”融合等。
尽管如此,距离中央提出的媒体融合目标,党刊社普遍还存在不小差距,不少党刊社仍面临着创新意识不强、内容生产不足、人才队伍不强、盈利模式不明等挑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党刊融媒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且其中一些问题仅靠自身难以化解。面对新一轮系统性变革的要求,党刊融媒体建设必须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探索出更能彰显党刊时代价值的融媒体建设路径,为党的工作全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彻底转变观念
勇闯媒体变革深水区
在寻求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各地党刊社不断积累经验,一些党刊社开始在业务类型、考核机制、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融合发展的意识初步树立。然而长期形成的办刊思维和模式让大多数党刊工作者呈现思维定势,观念较为保守,对深度变革持观望态度,甚至一些融媒体建设仍停留在纸媒和新媒体简单“相加”、复制、平移的层面上,创新意识不强。有报道显示,在过去10年,全国省级党刊社中,一多半单位建立了移动优先的策、采、编、发一体化流程,尚有将近一半的党刊社还未启动此项工作,其中包括部分已经设立了融媒体部门的党刊社。约一半的党刊社还未进行适应新媒体特点的采编流程改造,仍处于纸刊编辑和新媒体编辑各司其职的状态。与此同时,受流量、资金、人员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多数党刊融媒体建设仍以“借船出海”为主,即把自己生产的优质内容发布在影响力较大的商业互联网平台上,借此获得更高阅读量,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党刊作为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和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要巩固其主阵地地位、充分履行职责使命,就必须紧跟新媒介技术发展,时不我待地融合创新,扎实推进系统性变革,如此才能娴熟驾驭网络传播规律,适应不断变化的传播新趋势。为此,党刊融媒体建设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打破过去的业务和流程管理套路,全盘布局、精心谋划,确定融合思路,真正用内容优势、资源优势赢得互联网条件下的传播优势。
一是通过数智技术实现采编流程的重构。要对标构建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传播格局的目标,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采编流程的重构。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采集、存储、编辑和传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应用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党刊融媒体更加精准的内容推荐、智能写作、智能审核等功能。
二是加大对自主平台建设的投入,破解“渠道依附”。党刊社应将自主平台建设作为长期战略性任务,争取主管主办部门支持,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优化平台功能和用户体验,加强内容建设,避免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提升自主平台的用户体验和内容服务质量。
三是实现党刊功能拓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媒体角色需要从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向综合化、服务化的智能体转变。这意味着主流媒体不仅要传播信息,还要能够利用智能技术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个性化推荐,成为国家战略服务者、社会治理赋能者和人类文明传播者。党刊社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也要逐步实现功能拓展。比如,可以结合融媒体建设实际情况,整合资讯、专家智库、政策解读,甚至地方政务服务信息在内各类资源,打造集新闻、教育、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强化创新创造
以内容优势赢得竞争优势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内容生产始终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与党报、党台等相比,党刊的出版周期一般较长,目前的省级党刊大多为半月刊、月刊,专题性、知识性更强,但时效性弱,而党刊融媒体建设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媒体融合十年来,各地党刊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栏目和报道形式,但受传统办刊思维影响,加之不少党刊从业者仍未适应依托互联网进行内容生产的新要求,党刊融媒体产品仍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表现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等问题,缺乏独特的形象和风格,爆款产品少,适合融合传播的优质内容供给仍显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在“万众皆媒”的时代,要站稳主阵地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过硬的内容支撑,而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判断与解读更需要专业眼光,也更考验主流媒体的专业能力。因此,党刊融媒体建设必须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以内容优势赢得竞争优势。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放大党刊优势。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重要思想舆论阵地,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面对泥沙俱下的“流量冲击”,面对风风火火的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必须站稳脚跟、坚定意志。党刊在理论阐释、深度报道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应坚持在这些领域深耕细作,瞄准党的价值追求和人民群众需求靶向发力,将为党分忧、解民所急的价值观贯穿于每一个选题、每一篇报道,深度关切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以及党和政府的有效行动,在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内容传播中占据流量高点。
二是去繁化简,提升阅读体验。只有符合受众需求的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当下,大部分新媒体用户习惯了短小精悍、新颖活泼的新闻产品,为此,党刊融媒体创作也需去繁化简,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降低阅读门槛。要针对受众群体的新特点加强策划创意、组织实施,文、图、音、影齐发,对期刊中的重要文章进行二次创作、二次拓展,分组多批次推出,让重点内容简明化、直观化、形象化,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不断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此外,还应构建互动交流平台,与读者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互动交流活动深入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为内容创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三是加强合作联动,实现内容互补、共享。一方面,党刊社可以探索跨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策划和推出跨媒体融合的新闻报道和产品,提升内容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比如,可以与党报、党台、党网等进行联动报道,实现内容的互补和共享;可以与市县融媒体平台进行合作,推出定制化的内容产品和服务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策划大型活动和专题报道,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了解各部门的工作重点和政策动态,确保宣传报道准确、全面地反映党和政府工作全貌,形成资源共享化、工作一盘棋的新型传播格局。
四是建立激发党刊人创新创造的制度。媒体融合是一场由内而生的自我革命,培养一支有激情有创意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尤为关键。融媒体建设对党刊从业者的思想理念、技术素养、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放眼全国,党刊社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创意、精通内容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普遍短缺,能胜任全媒体流程管理、全媒体业态研究的专门人才稀缺。对此,党刊社应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对党刊融媒体建设予以政策、机制、资金、编制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改革社内绩效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环境,鼓励编辑记者投身基层一线增强“四力”,培育“遇事能上”“举机能拍”“对镜能讲”“提笔能写”的人才队伍。
探索“自我造血”
推动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根据2024年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统计,47家会员单位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占比不足20%,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占比约70%,完全自收自支单位占比约30%,这说明,大部分党刊社需要应对经营压力。这一方面有助于党刊社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党刊融媒体建设的盈利问题提出了挑战。据调研,目前,仅个别党刊社能够依靠新媒体实现盈利,大部分仍处于用纸刊发行的收入补贴新媒体产品运行的阶段。
在媒体融合初期,通过“外部输血”对党刊打造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扶持是必不可少的;而新媒体平台建立起来后,如何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盈利,是大部分党刊社仍在探索的问题。只有当党刊推出的新媒体业务不再需要“外部输血”,跳出传统媒体收入的传统路径,依靠流量、版权、服务等多种手段实现“自我造血”,党刊融媒体建设才具有内生力和发展前景。为此,党刊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应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既要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手段打造精品内容,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又要加强对产业经营发展的谋划和布局,用好媒体平台,整合媒体资源,强化市场运营。
一是积极培育相关产业。有条件的党刊社可探索“新闻+政务+商务”“媒体+产业+企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以新闻事业带动传媒产业,以传媒产业反哺新闻事业,实现事业、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共进共赢。比如,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资源共享、技术共用和产业联营,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运营能力,实现产业经营反哺。二是提升运营能力。面对市场化运营的新要求,党刊社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培养和引进具有市场运营、经营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才,提升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三是探索多元化收入模式。要通过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吸引用户付费,实现收入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收入来源的依赖。如,对精品融媒体产品开展付费会员服务、数字内容付费等。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打赢这场催化融合质变的决胜之役,对于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将产生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关键性作用。而从信息传播和媒介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而言,媒体融合没有休止符。党刊社只有在新一轮系统性变革中实现融媒体建设的整体质变,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未来新的挑战,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传播格局中发挥优势,稳稳占据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H
(作者单位:今日海南杂志社)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