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相国
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关键所在,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省委书记沈晓明强调营商环境就是口碑,就是海南的“金饭碗”,应与政策环境、生态环境一样成为海南的核心竞争力。省长冯飞提出,海南营商环境要“一年有新气象,三年有大进步,五年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统筹协调、系统谋划、督查落实,省委、省政府于今年2月成立了由冯飞省长担任组长的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工作专班成立以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主动对标先进,加强系统谋划,强化制度创新,打基础、补短板、创亮点,按照“331”的思路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即聚焦“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完善法治政策环境、促进堵点疏通和作风转变”3项重点内容,建立健全“高位推动多方协同、营商环境问题协同处理、营商环境评价考核”3项工作机制,抓住政府数字化转型1个“牛鼻子”,用技术手段、数字理念提升工作效率,规范行政行为,促进全省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一、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协调,着力夯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合力。一是聚焦体制创新,完善高位推动的组织体系。整合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省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职能,成立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由省长任组长、三位副省长任副组长,48个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10个专项工作小组,各单位、各市县均建立了相应组织机制,强化领导,深化改革,持续攻坚,破除积弊。近期沈晓明书记又提出要进一步做实做强工作专班,抽调100名以上优秀干部,集中办公、清单管理、挂图作战,打好营商环境的大会战、歼灭战。二是聚焦机制创新,构建联动协同的工作格局。省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营商环境专题汇报,每月听取书面报告;工作专班组长每2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副组长每1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工作专班办公室和各专项工作小组不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按照目标、平台、项目、政策、改革创新、机制、督查考核等“七个要件”的要求,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项目化、目标化、责任化,对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日常督查和定期评价,将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形成工作闭环。三是聚焦顶层设计,强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统筹引领。对照国际规则,对标国内一流,锚定目标、查找差距、明确措施,制定创一流营商环境总体方案,推动出台各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等15个可量化、可比较、可提升的重点领域,明确2021年赶超目标、改革路径和具体措施,印发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42条措施等政策文件,着力构建 “1+N”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四是聚焦重点改革,加强协调推进力度。专班例会聚焦通关便利化、准入即准营、政府数字化转型、极简审批改革、惠企政策平台等重点工作进行过堂会商、研究部署。专班办公室对“零跑动”改革、数据共享、水电气外线工程审批、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协调调度,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创一流营商环境大会、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等明确的261项任务整合为131项,突出重点任务,实施动态调整,持续跟踪督办,确保落实落细。
二、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以“负面清单”、《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为引领,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实施最短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以“非禁即入”为核心,仅保留27项限制措施,比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更加开放。推动出台并深入落实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研究出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减少服务业领域禁止和限制条款。二是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大幅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完善“海南e登记”平台,企业开办实现从串联多头办理到多个环节集成办理,年内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行告知承诺”事项全国最多,率先探索“准入即准营”“承诺即入制”,主动拓展延伸服务链条。三是以“一枚印章管审批”为突破,打造海南政务服务新模式。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最大限度地提升审批效率。在12个重点园区推行特别极简审批,开展“六个试行”改革,项目落地审批提速70%以上。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综合窗口受理服务模式,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深化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与福建、广西等地实现392个事项“跨省通办”,提升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和获得感。四是以“多审合一”为手段,全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实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完成“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在工建系统上的部署应用,推动“拿地即开工”。简化竣工验收程序,实行“一口进件、统一受理、并联推进、一口出件”的联合验收新模式。澄迈县实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国有建设用地首次登记“一次申办、双证核发”,审批时限缩减91%;海口高新区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审批时限从两个月缩减至1—2个工作日。五是以“单一窗口”为平台,为贸易投资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建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人才服务三大“单一窗口”。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国家标准版16项功能基础上拓展了离岛免税、进口“零关税”申报、邮轮游艇、服务贸易等17项海南特色应用。国际投资单一窗口整合招商、市场监管、发改等13个部门20个政务服务系统,可办理234项投资相关业务。人才服务单一窗口梳理整合47项人才业务项目,企业和人才可以在任一“单一窗口”就近办、快捷办,部分事项实现秒批、即办。六是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着力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研究制定数字化转型总体方案,着力破解部门协同、流程再造,破除数据“烟囱”、打破数据“孤岛”。持续完善面向企业群众服务平台和政府协同办公平台功能,大力推动数据共享,目前75个省自建系统已完成对接79%,63类高频电子证照完成对接95%。七是以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为目标,持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制定《不予处罚清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清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清单》三张清单。出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制度,实施差异化、低干预、高效能的精准靶向监管。率先推行信用修复制度,鼓励商事主体通过主动履行法定义务进行自我纠错,相关案例被列入国务院第六批自贸区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三、坚持破解难题、以评促改,着力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一是破解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在省政府“一网四端”及各市县、各部门官网开通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多渠道受理问题线索、征集意见建议、推动问题核查、督促落实整改。完善“平台统一受理、专人梳理研判、按责分级核办、限时办结反馈、定期回访复核、办结归档销号”的闭环工作机制。结合全省作风整顿建设年活动、“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和“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等活动,扩大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宣传力度,加大对历史遗留问题的主动排查力度,建立问题清单台账,强化问题核查督办,梳理共性问题,推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等,一批市场主体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得以解决。新华社、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日报》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有力提振了企业投资自贸港信心。二是主动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党政领导和企业家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畅通参与政策制定渠道。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好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专班办公室将加强服务辅导,统筹推进营商环境相关政策宣传解读,指导培训各市县、各部门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督促相关单位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等活动,总结推广相关经验。三是开展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研究制定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市场主体说了算”“横向可对比,纵向可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开展我省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推动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以海口、三亚为重点,紧盯落后指标,狠抓薄弱环节,明确赶超目标、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强化省市协同,落实属地责任,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力争评价档次提升。
四、坚持立法先行、多措并举,着力强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高质量制度决定高质量发展,完善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制度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一是加快形成营商环境法规法律体系。用足用好海南自贸港法规制定权,推进与营商环境建设密切相关的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领域立法,配套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社会信用条例、反消费欺诈规定、破产条例、征收征用条例、商事注销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科技创新条例等,通过立法推动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加强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保障,强化市场主体权益受损的法律救济。二是全面清理与营商环境相关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对涉及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实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行为,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对外地产品或服务设定歧视性准入条件、歧视性价格等行为。三是健全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侵犯产权的违法行为,设立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实行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健全涉政府产权纠纷治理长效机制,设立海南第一、二涉外民商事法庭,海口知识产权法庭,海口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对标国际调解规则,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商事调解服务。H
(作者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