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厚昆
越来越重视营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已经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各方的共识,并且正在逐步成为各界统一的行动。这不仅是因为从中央到地方在理论和政策上已经有了明确而严格的一系列要求,还因为社会各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营商环境就是经济发展,就是社会进步,就是民众福祉。然而,真正达到海南自贸港所需要的一流营商环境,仍然困难重重、任重道远。营商环境好不好,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获得感是重要参照体系,也是外界对地方营商环境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
以政策和法律的底线思维
增强民营企业家的安全感
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减少窗口排队、提高办事效率等服务层面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基本保障。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明确提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抓好六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第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第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第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第四,完善政策执行方式;第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第六,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不仅是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的六项政策指标,同时,也为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困难划定了六条政策底线。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大量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症结就在于这六个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应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
保护企业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既包含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又包含自身和财产安全保护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明:“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执法机关应积极行使司法裁量权,防止出现“构罪即捕”“一捕了之”“入罪即诉”“一诉了之”的情况。
以运行和成长的问题导向
保障民营企业家的获得感
企业运行成长,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和资金。围绕这两个突出问题,在政策、法规、制度层面作出根本性安排,在执行、管理、检查层面提供人性化服务,就可以有效提升民营企业家的获得感。
民营企业是自贸港建设的生力军。自贸港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企业以人才为创新的主体。终年在市场竞争中拼搏的民营企业,最理解人才之可贵。然而,我们的人才管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体制”内外的区别,导致民营企业人才渠道不畅通,堵塞了民营企业的智力通道和创新渠道。在人才资源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条件下,民营企业在引进人才、选拔使用人才方面,面临的压力更大,机遇不均衡、地位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在政治、生活等待遇等同的条件下,民营企业人才外流仍然十分严重。有许多曾经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尽管有意加入民营企业,但面临工龄计算、企事业养老待遇差别等实际问题,而不得不选择放弃。
在自贸港人才政策制订方面,必须打破所有制界限,不同所有制企业应享有同等政策红利。分散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单项政策中的若干人才政策,需要得到全面梳理、整合和修订,防止自贸港人才政策的整体优势在具体执行中被“各个击破”,要使自贸港人才政策更具集聚效应和普适性。
“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这一政策要求长期以来不断被提出、被强调,正是因为没有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多次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海南自贸港充分利用自身法治优势,率先在这些方面形成制度性创新安排,大有可为。
以完善和持久的服务体系
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归属感
长期以来,有的政务人员对民营企业心存芥蒂,在有关民营企业的政策制订、制度标准和服务态度方面,宁严勿宽、宁紧勿松。
自贸港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为民营经济发展当好“清道夫”和“守夜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不能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号”。海南自贸港建设,要真正以创新意识和创造实践,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政策支撑。要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成自己人,在各个具体环节,提供优质服务,让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有获得感、归属感。健康的舆论氛围是企业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要对中小企业多一些善意的引导。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包括民营企业家协会等,对政策落实情况全面检视。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严重破坏自贸港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要严肃追究,依法查办,并充分曝光,促进民营经济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以生存和贡献的实际目标
激发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也已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助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中,中小企业能否高质量发展,已经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量小微企业危在旦夕,许多从事餐饮、旅游、零售业务的小微企业歇业,成为落实“六隐”“六保”政策的新阻力,也成为优化自贸港营商环境需要面对的新挑战。海南建设自贸港,更加需要培育一批处于优势产业和优势环节的“小巨人”企业。从中小企业的生存、成长,到发展、壮大,这一条道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指导支持,需要企业家自身的艰苦努力。
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一系列开放措施落地实施,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提振了非公经济人士、民营企业家对海南自贸港的发展信念,一批又一批民营企业家相继落户海南。如何引导、扶持和激励本土诞生成长的民营企业,与“外来”的民营企业一起,融合发展、各显身手、扬长避短、精分市场,助力具有专项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结合自贸港建设的产业布局需要,健康成长为各个优势产业和优势环节“小巨人”企业?这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都是新课题,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和行业组织共同努力推进。
围绕提升自贸港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供给端的产品研发和服务升级,要坚持“市长”与市场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培育优质企业与做强行业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贸港法治保障与制度创新优势,分层次、分步骤、分类别,专注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国际自由贸易需要的新产品、新业态、新体验和新模式为目标,分类指导中小企业或做大、或做精、或做强、或做专,指导和激励“小巨人”企业尽快成长为不同优势产业和优势环节的“单打冠军”“单项冠军”、航标企业。H
(作者系海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永久荣誉会长,海南省法学会理事,现代海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