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现代物流体系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连接采购、生产与消费等各部门的通道,在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提高交易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大支撑作用。
建设海南自贸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日前,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发布《海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化物流设施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数字化国际物流中心,形成国际一流的物流服务环境。可以说,海南物流业和物流体系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海南物流业的现状与可提升空间
近年来,海南省物流体系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了稳步提升,尤其在自贸港零关税和运输自由便利政策利好刺激下,进出岛内的物流需求已出现快速增长。但对标自贸港建设的要求,海南物流业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社会物流成本费用偏高。根据省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海南省现代物流业运行情况通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海南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861.89亿元,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365.58亿元,物流费用/社会物流总额为10.3%。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4.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300.1万亿元,物流费用/社会物流总额为4.96%。从每单位价值货物平均所需的物流费用水平来看,海南的物流费用成本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上述数据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物流成本费用偏高,一方面是由于岛屿型经济“两头在外”的特点造成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导致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有海南岛内物流体系不完善、管理水平低而引起的流转速度不理想、库存占用时间及占用资本成本高等原因。
港口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港”是自贸港建设的核心物质载体。观察世界其他自贸港的发展过程,持续投入建设现代化港口基础设施、协同港口物流与临港腹地互动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历史经验。新加坡、迪拜、鹿特丹等自贸港至今依然在不断投入巨额兴建港口基础设施:新加坡继续投资建设大士港口;鹿特丹港着重发展其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港口与腹地之间和港口内部运输系统之间的网络建设;迪拜则加强其海港与空港之间的便捷通道建设。对标自贸港建设要求,海南需要大力加强对港口的投入。一方面加强港口整体规划和建设,建设大型深水集装箱泊位,加紧对港口硬件设施进行代际升级,提升港口装卸设备自动化水平,着力解决装卸耗费时间长、停靠船舶周转率低、占用时间与资金成本偏高等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建设信息系统、金融网络等软件基础设施,推动实现“港口服务信息化、港口运作高效化、港口物流现代化”,做到各环节信息系统无缝对接,提高服务效率。
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海南的多数物流企业仅需服务岛内市场需求。受限于岛内市场规模,海南物流企业本身的规模大多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使用先进技术和推进标准化的意愿和动力自然不足。高标准库、自动化翻捡、标准包装箱、标准托盘、电子标签等现代物流技术载体的使用程度也不高。物流企业规模小、设施少、服务水平和技术应用水平偏低等因素,增加了物流作业成本和耗时,限制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海南物流业发展的新机遇
在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国内外人员、资金、货物将加速流动和重新配置,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地理区位。海南是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中心,是往来两大洋和两大洲的必经之地和海上要冲,每年全球近80%的货物运输都要经过南海海域。一方面背靠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面向广阔的国际市场,海南具备充分发展国际物流业务的绝佳区位条件。
政策优势。海南自贸港具备“零关税、低税率、更自由”的政策优势,也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需求和机遇。
原产地规则。近日,洋浦保税港区加工增值政策已正式实施。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背景下,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这意味着未来在海南实现30%增值的商品将获得以“零关税”通道进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待遇,海南将成为对“技术和原料在国外、市场在中国境内”的产品制造业企业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而这些货物进出及增值过程所需要的运输、分拣、包装、组装,将为海南物流体系带来新的需求。
离岛免税政策。释放国内消费动力、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思路指导下的重要举措。免税行业是引导消费回流的直接抓手之一。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免税品销售规模和免税品在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占比将持续提升,而其中相当部分的免税品销售将在海南发生。这些商品的运输、流通、保存等,都需要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海南物流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新发展格局中直面挑战,紧抓机遇、紧跟时代需求和发展方向,才能促进海南物流业的高水平发展。
一是基础装备智能化。为了提升海南自贸港相对于新加坡港、高雄港等邻近港口的竞争力,必须加大对深水泊位码头和智能化装备的建设投入,推广使用高标库、智能叉车、智能托盘、机器手臂等全新的物流过程解决方案,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
二是流通信息集成化。将物流数据信息化、集成化是提升物流效率和提升物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信息化将有助于提升通关和物流运输效率。如果通关和物流效率偏低,会在相当程度上折损自贸港政策优势所带来的自由便利。只有将物流信息集成化,才能实现数据的协同、简化和标准化,减少通关和运输所需的程序和时间。另一方面,信息化意味着商品全程可追溯,这对于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至关重要,这一点在免税品消费中体现更为突出。免税品一般为体积小而贵重的物品,顾客对于质量的可靠性、送达的及时性、对物流信息的掌控度要求非常高,这也要求提升物流的信息集成化水平。
三是产业链条融合化。物流业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参与存储和运输过程,还应该在更长的产业链条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创造。一方面,要鼓励物流企业融入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好自贸港“原产地规则”,参与为高端制造业实现增值30%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带动物流周边衍生服务业的发展,探索发展仓单质押、供应链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挖掘更多的增值服务。
四是物流园区专业化。只有专业化、大型化、形成了规模经济的物流园区才有足够的资源和动机去应用新技术、集成物流信息、挖掘增值服务。政府应当注重加强物流产业的引导与规划,一方面,推动物流园区的专业化、大型化,推动建设集仓储、配送、物流信息集成、电商网购、金融结算于一体的多功能物流园区;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化、行业龙头型企业,实现产业集聚,提高海南对于全球物流产业链进行资源集聚的能力。H
(作者系老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