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惠平
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宣布的重大国家战略。
早在1986年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研究了自由贸易港政策,牵头组织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对台问题、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建设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2020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海南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抓紧落实政策早期安排,以钉钉子精神夯实自由贸易港建设基础。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支持海南大胆改革创新,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海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海南更重要的使命任务,并肯定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展明显,整体推进蹄疾步稳、有力有序。全省上下倍受鼓舞,干劲倍增,进一步增强了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信心。
以落地落实自贸港政策为契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展明显
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功闯关。2022年海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提升至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取得明显进展,世界最大单体免税店海口国际免税城正式开业,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引进国际创新药械290种、成为国际创新药械进入我国的快速通道,我国境内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海南)获批筹建,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获批设立。数字经济营业收入、石化新材料产业产值超千亿,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关口。新能源汽车、海上风电、芯片设计制造、半导体和通航飞机等新产业、新项目落地开工,百万吨乙烯项目投产。2022年全省市场主体突破239万户,增速连续34个月保持全国第一。
二是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202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09.5亿元、增长36.8%,增速排名全国第二;服务进出口总额353.62亿元、增长22.9%,经济外向度达34.7%,提高7.7个百分点。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实施最短外商准入负面清单,派出疫情以来全国首个省领导代表团赴我国香港和德国招商,联信国际、太古可口可乐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机构落户海南。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在全国通用目录基础上增加72条,条目总数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实际利用外资超40亿美元,增长15%;实际对外投资近19亿美元,同比翻倍。推动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内外贸同船”,开通内外贸航线53条,海南国际船舶总吨位历史性跃居全国第二,洋浦保税港区首次进入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A类行列。推动出台支持洋浦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累计登记国际船舶35艘,吸引近500家航运产业相关市场主体落户洋浦。研究形成资金“电子围网”建设方案,推进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在洋浦经济开发区启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9项资本项目改革措施、4项经常项目便利化措施。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50亿元。2022年全省涉外收支总规模624.11亿美元,同比增长63.8%;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1455.97亿元,同比增长160.65%。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成效不断增大。崖州湾实验室挂牌运行,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成立,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开工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南山科考母港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发力起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在深水油气开发、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等领域形成一批原创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企业连续5年保持40%以上增速,全年研发投入强度历史性突破1%,投入规模较“十三五”末提高近1.4倍。完善科技评价、开放合作、成果转化等机制,全省技术交易额增长28%。
四是充分发挥重点园区对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重点园区的投融资能力增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落地、招商引资引智等提质加速,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和临空产业开始形成,崖州湾科技城成功发行自贸港首单欧元境外债券。实施产业园区动态调整机制,对洋浦经济开发区等9个良好等级园区给予资金奖励和用地等要素保障支持。调整优化东方临港和临高金牌港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倾力打造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等千亿级园区。2022年全省重点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1.3万亿元,分别增长20%和30%,贡献税收超600亿元,占全省税收比重超五成。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充分发挥海南热带雨林国公园的引领示范作用,物种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取得积极进展,海南长臂猿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恢复并保持数量逐年增加。海南持续保留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的支持政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攀升至10.5%、跃居全国第二。节能装配式建筑面积在连续4年翻番后,2022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6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海南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7%,PM2.5浓度降至12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4.9%,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9.7%。
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发挥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
尽快明确全岛封关运作制度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全岛“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设计方向。一是“两个15%”所得税政策在封关后的适用范围要明确。二是尽快研究制定封关后货物、物品进入“二线”的监管办法,“二线口岸”的功能定位、设关地和非设关地的协同衔接机制。三是明确封关运作后离岛免税购物政策走向及征税商品目录、禁限类清单等。四是尽快制订海南销售税等“减税制”方案,减轻企业成本,稳定市场预期。
由点到面,加大开放压力测试力度。商品:逐步扩大“零关税”商品正面清单,最终过渡到“零关税”负面清单。范围:将洋浦保税港区系列政策扩大到洋浦开发区,并将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扩大到全岛符合条件的企业,进一步丰富压力测试样本和场景,最大限度释放自贸港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策略:《自由贸易港封关压力测试实施方案》27项任务中,有很多任务事项涉及部委事权,有的甚至需要突破现有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由点到面,稳步推进。需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允许一定宽容度,提高各方参与压力测试的积极性。
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保税加工转离岛免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重点问题领域加强攻关,最大程度释放自贸港政策效应。二是用好海南自贸港政策和RCEP政策的叠加效应。打造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的总部基地和东南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三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发挥海南在东南亚有数百万华侨的优势,通过法人招商机构、国际贸促机构及商(协)会等内引外联,实施国际大招商行动,促成一批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项目落地,促进“双港合作(海南自贸港、香港)”,向香港开放专业服务市场。四是更新《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力争在贸易规则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深化数字贸易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方面的研究和对接,争取率先在数字贸易方面先行先试。促进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有效衔接,注重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谋划和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成本高是一个长期制约海南企业发展壮大的问题,据海南企业家协会调查,海南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大陆的3到5倍。湛江到海口的高铁如何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需要充分论证,加快推进这一关键工程,解决海南和内地高速便捷连通、降低物流成本的问题。海口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是全国少数没有地铁的省会城市,高峰时交通堵塞,也需要抓紧谋划、推动立项,解决这一百姓急盼问题。
部省联动、齐心协力,形成改革创新合力。海南要进一步加强和中央部委的“纵向合作”,实现省部联动、同题共答共建自贸港,形成共同推进自贸港改革创新的合力。H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省社科院院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 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