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生态文明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文|丁式江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省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万众一心,团结实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篇章。省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守底线、优格局、促发展、护权益、提能力,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规划引领和资源要素保障。

  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更高要求

  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出发。从海南情况看,人均耕地、水等资源十分有限,海南每年外调进岛的粮食按一年两造折算成耕地高达421万亩;同时,海南四面靠海,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较多,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风险较高。二十大报告对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以及防灾减灾救灾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把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作为思考和推动工作的前提,着力增强维护粮食、资源和防灾减灾安全的能力,确保不发生颠覆性的风险。

  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土空间格局的要求。国土空间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载体。二十大报告要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南时强调,“要突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海南岛中间高耸,四周低平,城镇建设适宜区域呈环岛分布,与农业空间、滨海生态空间高度重合,易产生冲突。我们必须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要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发挥海口、三亚、儋洋经济圈和滨海城市带、中部生态保育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点。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海南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海南是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自然资源是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制度之一。实践证明,产权明,则主体活、要素活、市场活。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夯实产权权能,更好保护权益,激发市场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自然资源产权基础和支撑。

  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的要求。二十大报告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别作为未来五年和到2035年的目标。当前,我省国土空间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干部队伍能力还有待提高。我们要把提能力作为一项长期课题,大力推动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和国土空间智慧化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自然资源规划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规划引领和资源要素保障

  全面夯实自然资源安全基础,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一是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签订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书,将耕地保护任务带位置分解下达,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两平衡一冻结”制度,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实施耕地电子身份证及电子围栏制度。持续实施耕地垦造行动。完善田长制工作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二是守住历史文化保护紫线。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弘扬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分类科学、内涵丰富、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海南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民记住乡愁。三是筑牢海南自贸港生态安全屏障。落实《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及准入目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实施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海湾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围填海、矿山历史遗留问题生态修复,全面构建“增绿护蓝”生态安全体系。四是加强地质、海洋灾害防治。提高陆域地质、地下水、近岸、近海、深远海和海底观测能力,统筹提升地质与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水平。谋划开展海口地面沉降监测,查明城市活动断裂,排查地下水污染及地质安全风险。抓好地质、海洋灾害“遏增量、减存量”专项治理和监测预警防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地下水监测网。推进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健全海洋预警监测减灾制度。

  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一是全域全要素规划国土空间。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中统筹落实海南自贸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三极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极”是做大做强海口经济圈,建设自贸港核心引领区;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打造自贸港科创高地和国际旅游胜地;加快推动儋州洋浦经济圈发展,创建自贸港“港产城科”融合发展先行区示范区。“一带”是突出滨海城市的功能和形象,协调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基础的滨海城市带规划建设。“一区”是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中部生态保育区。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体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体系,让县城优美舒适、宜居宜业、更具现代气息,让村庄富有田园风貌、乡土特色、乡土记忆。坚持城乡联动,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把旅游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做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居环境城乡共美、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快走出一条有海南特色的城乡融合、互利共赢新路。三是陆海统筹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持续推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等重大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海洋风电产业,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坚持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大力推动工厂化养殖和大型深水网箱、桁架式养殖平台、通海型养殖工船等陆海统筹海洋养殖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四是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管控规则,形成覆盖开发边界内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深化规划许可与用地审批“多审合一”“多验合一”改革,提高审批效率。五是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导,通过高起点全域规划、高标准整体设计,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促使“耕地下山、林地上山”“小田变大田”,有序推动民居从零星分散转向集中布局,优化调整国土空间格局。加大多元化投入保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规范重大项目用地清单,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土地计划的依据。加大标准地实施力度,实现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供给全覆盖。持续推动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支持低效用地再开发与城市更新行动,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和江东新区等重点园区推进建设用地立体开发,促进土地复合利用。二是加快推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开展南海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实现油气勘查开发突破。积极推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先导试验区建设。评估海南战略性矿产的找矿潜力,在琼西开展金、铁、铜、钴等矿产的攻深找盲行动。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落实“边开发、边治理、边复绿”要求,建立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三是提高海域开发利用水平。出台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严格整体保护,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建立自然岸线占用生态补偿制度,坚决守住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探索开展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试点,建立重点行业用海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标准体系,探索建立低效利用海域退出机制。组织开展无居民海岛历史遗留问题处置试点,提升海岛保护管理水平。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一是深化自然资源统一调查。持续做好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开展水、森林、湿地、海岛、矿产等资源专项调查。加快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全省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数据库和资源调查监测量账户。二是做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登簿的基础上,全面完成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登簿工作。持续开展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将海域使用权、林权、农地承包经营权、农地经营权等纳入全省统一的不动产登记范围。完善和推广“带押过户”“交房即交证”制度。三是构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体制机制。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代理机制试点,做实做细分级代理权责清单,探索编制市县政府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推动开展市县政府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综合评价考核和监督。有序推进资产清查统计核算,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四是积极探索“两山”转换路径。以自然资源统一调查为基础,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建立健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自然资源政策,创新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融合新模式。挖掘生态产品价值,积极发展多元化雨林旅游以及近海休闲低碳游、深海观光游,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相统一。

  加强自然资源基础体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一是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土地管理条例》,研究制订《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土空间规划条例》,适时修订《海南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法规,建立与海南自贸港相适应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法规体系。二是推进国土空间智慧化治理体系建设。升级“机器管规划”平台,推进机器管规划“编、审、调、用、督”与用地用海用林用矿“批、供、用、管、查”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衔接,构建国土空间智慧化治理体系。拓展“土地超市”应用场景向二级土地市场、海域、矿产、耕地指标、集体农用地经营权等领域延伸。三是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执法效能。从严从实抓好国家海洋专项督察、耕地保护督察整改。抓好自然资源违纪违法线索移送工作,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行刑衔接”、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贯通协调工作机制。四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干部队伍。坚决贯彻严的主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化常态化在全系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检查,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H

  (作者系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党组书记)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 95536782@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卷首语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要言要论
   第06页:博鳌聚焦
   第07页:博鳌聚焦
   第08页:博鳌聚焦
   第09页:博鳌聚焦
   第10页:博鳌聚焦
   第11页:博鳌聚焦
   第12页:博鳌聚焦
   第13页:博鳌聚焦
   第14页:博鳌聚焦
   第15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16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17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18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19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0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1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2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3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4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5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6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7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8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29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0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1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2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3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4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5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6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7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8页:大开放 大改革
   第39页:生态文明
   第40页:生态文明
   第41页:生态文明
   第42页:生态文明
   第43页:生态文明
   第44页:生态文明
   第45页:生态文明
   第46页:生态文明
   第47页:生态文明
   第48页:决策参考
   第49页:决策参考
   第50页:决策参考
   第51页:决策参考
   第52页:决策参考
   第53页:决策参考
   第54页:决策参考
   第55页:决策参考
   第56页:决策参考
   第57页:学思践悟
   第58页:学思践悟
   第59页:学思践悟
   第60页:学思践悟
   第61页:学思践悟
   第62页:学思践悟
   第63页:学思践悟
   第64页:南海撷萃
   第65页:南海撷萃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今日海南生态文明40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2023-03-15 2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